• 池上日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池上日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38 4.9折 88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勋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260637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547002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地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地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云淡风轻》《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此时众生》《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自序人在池上

 卷一——山影水田

 池上日记——相伴

 欢喜赞叹——震旦博物馆北齐佛像

 公东教堂——怀念锡质平神父

 池上日记——落地

 巴勒莫、巴勒莫——怀念皮娜·鲍什

 纵谷之歌——写给巴奈、那布

 池上日记——云域

 流浪归来——写给流浪者旺霖、欣泽、榆钧、耿祯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董乃仁╱NickDong╱董承濂与《悟场》

 池上日记——烧田

 我的空间记忆——城市的空间与时间

 卷二——日光四季

 二〇一四十一月—十二月

 二〇一五一月—十二月

 二〇一六一月—四月

内容摘要

     祯宏 二○一四年十一月下旬,魏祯宏来到池上。祯宏是东海大学美术系第三届学生,毕业后,他在巴黎读书创作,前后有二十年了。走创作的路,开始一定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艰难吧。但他总是很开心,仍然每天用低廉的价钱料理好吃的菜,喝好喝又不昂贵的红酒,也总不会错过巴黎重要的画展、电影、舞蹈和戏剧表演。 读美术系,最后能坚持画画的学生不多,一届三十个学生,我算一算,能坚持不放弃创作的,常常不会超过五个。 我会觉得对美术教育失望吗?好像也没有。 我相信创作本来是不能教的。祯宏画画,我也画画,有时候不觉得我们是师生。我们一起看电影,谈王家卫《阿飞正传》里的潘迪华,一起读小说。他把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蝴蝶用在一张版画的女人头上,我就想起他大一时我们谈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课。 我在厌烦系主任行政工作的最后几年,打电话给祯宏,跟他说:“想回巴黎,躺在河边发呆,想画画——”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来啊!我安排。” 我因此连续几年的暑假都去巴黎,在他女友紧靠圣米歇尔广场的老马房画室里画画。画室对面有便宜又好吃的窑烤比萨,画累了,走五分钟就到圣母院,听教堂里的管风琴声,或看塞纳河流水汤汤。 他从巴黎艺术学院研究所毕业,我问他:“要回美术系教书吗?”他很笃定地说:“我不会教书,我只会画画。” “只会画画”让他生活上一开始辛苦了好些年,打各种零工,但一直让他精神上比许多人富足吧。 有时候我觉得他在创作上比我更执着,走在创作的路上,他更无旁骛、更纯粹、更专注。 即使在生活困窘拮据的时候,他一直没有放弃一定要有画室,每天坚持到画室工作。 他不太等待灵感,创作对他或许更像日复一日的劳动。他每天固定到画室,面对空白的画布,持续工作,不那么计较结果好或不好,好像画画本身已经是莫大的快乐。 祯宏对各项手艺都有兴趣,他学中世纪的“圣像画”,他学做古典的马赛克镶嵌,他制作中世纪教堂的彩绘玻璃,在形形色色流行的“现代艺术”场域,他也有好奇,但似乎还是愿意回来安静地坐在空白画布前,好像那空白里有可以满足他的广阔世界。 我在池上驻村,他恰好回台北开画展。熬过二十年,开始有喜欢他作品的一群人,他的生活刚开始稳定。知道他画展准备好,作品有固定客户收藏,我便问他:“要不要到池上走走?” “好像还是很小的时候去过台东。”他说。 我便邀他到池上,让他在池上中学用课余时间示范一堂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是他长久喜欢的,可能因为材料简单,表现技法可以很纯朴。也可能因为木刻有文学的趣味,喜爱文学的他,每年也常自己制作木刻版画的卡片,在新年时寄给朋友。 东海美术系在二十年前有去澎湖离岛做木刻版画教学的惯例。离岛没有美术老师,美术课由数学或英语老师兼任。奇怪的制度下,学生当然学不到什么,老师也苦不堪言。学生暑假本来就常旅游写生,顺便带一堂教学课,也是有趣的经验,没有人计较酬劳。我们每年暑假就邀集二十名学生到望安、将军屿、吉贝去教学。那些年认识的澎湖的小学生,当时十岁左右,现在已是壮年,还会记得昔日那些好玩的课程吗?学生认识了小朋友,短暂相处,告别时,带去的木刻用具和材料也大多留在离岛,或许会启发一个爱美术的孩子,开始用刀镌刻出心里的向往吧。 祯宏或许也还有记忆,记得青年时在那些荒悍岛屿游走时的种种吧……酷热炎烈的夏日阳光,干涸如死的土地,□增岩礁石块砌建的废弃房舍,耐旱的仙人掌植物,高飞人云又突然坠落的求偶的云雀…… 祯宏记忆里的离岛,有时也会像他在大都会里遇到的人,有着一样荒凉寂寞如废墟的身体吗? 十一月二十七日,祯宏在池上中学做了一天的木刻版画教学,校长游数珠也参加了,还有几位年轻老师、几位学生家长、秋菊皂坊的主人、池上书局的菊苹和博襄。在池上,如果愿意学习,没有那么保证的师生界限。校长跟我说:“池上中学是全台湾地区优选的中学。” “多大?”我问。 她指着中央山脉说:“一直到山边。”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学校。很广阔,也很自信。 学生在无边的天地奔跑、翻滚、追逐、踢球,发展出宽阔健康的心胸。 视野二字很抽象,我相信看得很远是视野的基础。 胸怀二字也很抽象,我也相信,广阔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样的胸怀。 池上中学的孩子不拘谨,开朗而成熟。像没有一直被修剪束缚的树,枝叶都可以自然生长,葳蕤茂盛,比都会的大学生更有胆识担当。一个学生告诉我:“上课时有蛇从屋顶掉下来。” “真的?”我有点吓到。P38-41



主编推荐

美学大师蒋勋宁静与抚慰之作,回归简素自然的田园生活,重新省思土地之美,还原生命本真。 2. 内容丰富:除优美文字外,也收录蒋勋驻村池上的诗作、画作及拍摄的四季光影照。 3. 精美装帧,值得收藏:贴心复刻原版横向开本,阅读更舒展;蒋勋亲自题写书名,熨贴、有深意;优雅圆脊,内外双封,精致又方便;内文全彩四色高清印刷,质感纸张,还原度高。 4. 随书附赠珍贵音频扫码听:蒋勋分享池上生活及朗诵诗歌(时长50分钟)。



精彩内容

自序 二〇一四年的秋天,我到池上驻村了。 早些年,大部分的西部居民对远在东部纵谷的池上印象模糊,常常听到的只是“池上便当”而已。于池上便当好在哪里,他们也还是说不清楚。当地居民跟我说,池上米好,大坡池产鱼,米饭加上鱼,是早期池上便当的丰富内容。我没有查证,这样说的居民,脸上的表情是一种长久以来对故乡物产富裕的骄傲吧。 台湾好基金会希望大家认识岛屿农村的美,便开始在池上蹲点。二〇〇九年次秋收以后,六七年来,我常常从徐璐口中听到池上这个名字。 如果只是名字,池上对我而言还是很遥远的吧。然而像是有一个声音在牵引呼唤,我也一次又一次地去了池上,一次比一次时间久,终于在二〇一四年决定驻村两年。 徐璐当时是台湾好基金会的执行长,已经计划在池上办一系列活动,像“春耕”“秋收”。她希望岛屿上的人,是都会里的人,可以认识池上这么美丽的农村。“春耕”“秋收”是池上土地的秩序,在后工业时代,也会是重新省思人类文明的另一种新秩序吗? 二〇〇九年次“秋收”活动办完后,徐璐传了一张照片给我,仿佛是空拍,是钢琴家在一大片翠绿的稻田中央演奏。看到照片我的心里发出“哇”的一声,感慨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的稻田风景。那张照片后来在媒体上被大篇幅地介绍。池上的农田之美,不只是岛屿应该认识,也是全世界重新省思土地意义的起点吧。 隔了几年,二〇一二年,我应邀参加了“春耕”的朗读诗活动,那一年参加的作家还有诗人席慕蓉、歌手陈永龙和作家谢旺霖。 我们住在一个叫福吉园的民宿里,走出去,抬头看到眼前巨大壮观辽阔的中央山脉,峰峦起伏绵延,光影瞬息万变。每个人初看到都“哇”“哇”叫着,平常咬文嚼字的作家,到了大山水面前,好像找不到什么词汇形容,“哇”“哇”也是欢喜和赞叹吧。但住了几天之后,大家自然也会沉默安静下来。我们当然是初次到池上,有点大惊小怪,当地农民在田里工作,对眼前的风景也只是司空见惯。他们安静地在田里工作,对喧哗夸张的“哇”有时点头微笑欣赏,有时仿佛没有听到,继续埋头工作。 那一次的朗读诗碰到大雨,在大坡池边搭的舞台,雨棚上积满了水,背景是大坡池,以及隔着池水在雨雾中蜿蜒的海岸山脉。 有当地居民告诉我,大坡池是地震震出来的大水池,自然涌泉,水量丰沛,也是野生鸟类栖息的地方。我喜欢大坡池夹在东边海岸山脉和西边中央山脉之间,无论从哪一边看都有风景。东边秀丽尖峭,西边雄壮,日出时东边的光照亮中央山脉,日落时晚霞的光映照着海岸山脉。池上晨昏的光变化万千,不住一段时间,不容易发现。 夏天的时候大坡池里满满的都是荷花,繁华缤纷,入秋以后,荷花疏疏落落,残荷枯叶间会有成群野鸭、鹭鸶飞起。到了冬末春初,大坡池几乎清空了,水光倒映着山峦和天空。初春的清晨,大约五点钟,太阳还没有从海岸山脉升起,大雾迷蒙,我曾经看到明净空灵的大坡池,和白日的明艳不一样,和夏季的色彩缤纷也不一样。我偶然用手机留下了那一刻大坡池的宁谧神秘,传给朋友看,朋友问:“你又去旅行了吗?这是哪里?” 二〇一二年的春耕朗读诗碰上大雨滂沱。观众原来可以坐在斜坡地上聆听,结果因为地积水,大家都穿着雨衣,站在雨中听。 朗读诗句的声音在大雨哗哗的节奏里,也变成雨声的一部分。诗句一出口仿佛被风带走了,朗读者听着自己的诗句,更多时间又好像是在听着雨声、风声。那样的朗读体验很好,也许诗句本来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山水自然的声音才是完的诗句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