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知识演化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类知识演化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5.5 6.7折 142 全新

库存5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于尔根·雷恩(Jurgen Renn)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25013

出版时间2023-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2元

货号14877091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生于1956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文社科部主任,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欧洲科学史学会古斯塔夫·诺伊恩施万德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期刊主编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历史认识论。国内已引进著作有《相对论之路》(合著,2019)、《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2009)等。

目录
简 目 推荐序? / Ⅰ 中文版序? / Ⅳ 本书的故事? / Ⅵ 第一部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 第一章  人类世的科学史? / 3 第二章  人类知识历史理论的要素? / 27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第三章  抽象与表征的历史性质? / 43 第四章  知识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 / 76 第五章  作用中的外部表征? / 102 第六章  作用中的心智模型? / 118 第七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 / 135 第三部分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第八章  知识经济? / 167 第九章  实践知识的经济? / 196 第十章  历史上的知识经济? / 218 第四部分  知识如何传播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知识全球化? / 281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多种渊源? / 318 第十三章  认知网络? / 341 第五部分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第十四章  认知演化? / 365 第十五章  “出全新世记”? / 401 第十六章  面向人类世的知识? / 426 第十七章  科学与人类的挑战? / 462 术语汇编? / 472 注? 释? / 498 参考文献? / 544 出版后记? / 617 目 录 推荐序? / Ⅰ 中文版序? / Ⅳ 本书的故事? / Ⅵ 一项长期研究项目及其根源? / Ⅵ 研究的两大轴线? / Ⅶ 力学思想史? / Ⅷ 知识史的纵向研究? / Ⅹ 知识流通研究? / Ⅺ 知识的更广阔背景? / Ⅻ 走向知识的历史理论? / ⅩⅢ 致  谢? / ⅩⅤ 第一部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 第一章  人类世的科学史? / 3 暴风雨? / 3 谁在破坏我们的地球?? / 7 作为知识问题的世界? / 10 在科学史与知识史之间? / 13 作为勾勒姆的科学? / 18 知识如何演化?? / 19 进化论的启发作用? / 22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 24 全球学习过程?? / 25 第二章  人类知识历史理论的要素? / 27 本书的框架? / 28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 28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 33 知识如何传播? / 34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 36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第三章  抽象与表征的历史性质? / 43 抽象的力量? / 44 哲学上的挣扎? / 46 心理学的视角? / 49 皮亚杰的抽象概念? / 51 社会实践中抽象的根源? / 54 作为物质实践的行动? / 56 知识之物质体现的作用? / 59 从发生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 / 67 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知? / 70 外部表征的生成性歧义? / 72 谁抽象地思考?? / 73 知识的三个维度? / 74 第四章  知识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 / 76 知识系统及其架构? / 77 认知科学的作用与达尔文的榜样? / 81 心智模型? / 85 一个儿童故事? / 86 默认设置? / 88 科学思维中的心智模型? / 90 知识系统如何演变?? / 92 变革的诱因? / 93 知识重组? / 98 第五章  作用中的外部表征? / 102 算术的出现? / 103 文字的出现? / 111 化学式的出现? / 112 变化的图形表征? / 114 第六章  作用中的心智模型? / 118 力学知识的分期? / 118 力学知识的类型? / 120 理论力学知识的挑战? / 124 调整直觉物理学的心智模型? / 125 作为共享知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126 近代早期技术的挑战性对象? / 127 知识重组带来经典物理学的出现? / 128 第七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 / 135 哥白尼革命? / 137 化学革命? / 140 达尔命? / 142 经典物理学的边界问题? / 144 探索经典物理学的视域? / 145 知识孤岛的出现? / 147 狭义相对论的出现? / 148 为新理论建造母体? / 150 万有引力成为进一步变革的诱因? / 153 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 / 154 数学表征 vs 物理解释? / 156 过渡性综合? / 158 知识整合的漫长过程? / 158 第三部分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第八章  知识经济? / 167 社会中的知识? / 168 作为边界问题的实践? / 169 人类学界域? / 170 社会制度? / 173 制度与知识? / 174 什么是知识经济?? / 175 知识传播过程? / 176 外部表征与知识经济? / 178 规范性系统? / 182 相互的僵局? / 183 社会制度的物质体现? / 185 症候性后果? / 189 第九章  实践知识的经济? / 196 建筑的知识经济? / 197 建筑知识的表征? / 199 管理与表征? / 200 建筑学作为一门职业的兴起? / 200 形成平台? / 201 作为外部表征的标准建筑? / 204 作为集体实验的建筑? / 206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宏伟穹顶? / 209 第十章  历史上的知识经济? / 218 无文字社会的知识经济? / 219 早期文字社会的知识经济? / 224 美索不达米亚的例子? / 226 宗教框架下的知识生产? / 230 从宗教的知识生产到哲学的知识生产? / 235 经验知识的生产? / 238 科学技术专家? / 240 印刷革命? / 241 知识资源的整合? / 244 近代早期的知识社会? / 245 工业化时代的知识生产? / 253 第二次工业革命? / 257 作为知识经济催化剂的战争? / 261 大科学? / 263 电子学的变革力量? / 264 科学生产力的衡量问题? / 267 新学科的兴起? / 268 挑战科学的权威? / 275 学术资本主义? / 276 第四部分  知识如何传播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知识全球化? / 281 需要一个全球的视角? / 282 近期的科学全球化? / 285 全球化的矛盾方面? / 289 知识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 291 古代全球化及其沉积物? / 294 传播过程的动力学? / 298 作为近代早期科学涌现之条件的全球化? / 302 作为文化折射结果的希腊科学? / 304 希腊科学的复兴? / 305 翻译网络? / 310 伊比利亚全球化? / 312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多种渊源? / 318 需要一个进化的视角? / 318 希腊和中国关于力学的早期文献? / 323 欧洲科学向中国的传播? / 331 殖民时代的传播? / 339 第十三章  认知网络? / 341 社会网络分析? / 341 认知网络的三个维度? / 346 作为网络现象的希腊科学? / 349 中世纪的知识网络? / 351 《天球论》的启发性例子? / 353 广义相对论的认知共同体? / 356 历史网络分析? / 361 第五部分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第十四章  认知演化? / 365 科学变得关乎存在? / 365 扩展演化? / 370 技术演化? / 374 空间简史? / 378 人类语言的出现? / 384 新石器革命? / 393 第十五章  “出全新世记”? / 401 全新世泡泡? / 401 人类世始于何时?? / 405 氮史话? / 413 意外后果的威胁? / 419 第十六章  面向人类世的知识? / 426 人类在人类世中的地位? / 426 动  圈? / 431 缺失的知识? / 434 地方性知识的脆弱力量? / 435 暗知识? / 443 数字化、智能系统和数据资本主义? / 449 迈向知识之网? / 457 第十七章  科学与人类的挑战? / 462 术语汇编? / 472 注? 释? / 498 参考文献? / 544 出版后记? / 617

内容摘要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主编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 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 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专享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 *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 *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精彩内容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