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现的翅膀--中国朱鹮保护纪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现的翅膀--中国朱鹮保护纪实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71 6.3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伸,韩红艳,齐安瑾著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ISBN9787554165645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3363111

上书时间2024-12-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莫伸,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京九纪实》《东欧纪实》《一号文件》等,长篇小说《远山几道》《尘缘》《权力劫》等,电影剧本《列车从这里经过》《古路坝灯火》《家在远方》等,长篇电视剧剧本《郭秀明》《东方潮》《一起走过的日子》等。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界》优秀中篇小说奖、《啄木鸟》优秀长篇小说奖,建国4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部分作品译有英、日、西班牙文版本。

韩红艳,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和亲之路》(唐代)、中篇小说《三十而立》。

齐安瑾,清华大学哲学博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和亲之路》(汉代)、报告文学《生的希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访手记》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走遍万水千山

去哪里寻找/004

朱鹮的前尘往事/010

进度太慢了/016

五根羽毛的希望/018

我下结论,我就得负责任呀/022

金家河的鹮影/027

世界上没有如果/033

七只朱鹮/039

第二章 提心吊胆的日子秦岭一号朱鹮群体/044

坚持就地保护/050

护鹮四人组/055

提心吊胆的日子/061

姚家沟的老乡们/068

夜奔三岔河 /074

“青青”的故事/079

第三章十万火急的拯救焦灼的期盼 /086

会不会出了什么事/089

史东仇的三大贡献/093

朱鹮拯救工程/102

谁能预言十年后/108

全副身心做学问 /110

佩戴环志 /115

最后的冲刺/118

第四章可怕的戕害第一例猎杀案 /122惊动国务院 /128

不留空白,不留死角/134能不能刹住这股歪风/140

第五章不尽的天灾

祸不单行 /148

防蛇,防蛇 /155

惨烈的一幕/158

纪宪朝的医疗团队 /162

第六章政策是第一位的朱鹮的“包产到户”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79

建设大网笼 /182

任万枝一家人/186保护朱鹮的大江大海/193

……

第十章朱鹮飞向世界究竟是为什么/312村本义雄先生 /316“龙龙”和“凤凤”

异国他乡的喜讯/329两名学生的牵缘 /334国际大舞台/338

第十一章绝不能功亏一篑和时代同步 /346

宣传朱鹮,升华自己/352耀眼的名片 /356高铁与朱鹮齐飞 /364朱鹮慢直播 /369中国有多少只朱鹮 /375绝不能功亏一篑 /379

尾声再访姚家沟/385

后记/395




内容摘要

去哪里寻找

1977年,日本环境厅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访华。访华期间,代表团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帮助他们寻找一种濒临灭绝的鸟—朱鹦。

不久,中国科学院就接到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咨询:中国还有没有朱鹮?

如果有,在哪里?

鸟类专家迅速行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翻查历史遗留的资料,一方面向各地征询朱鹮的现状,并根据资料翻查和现状征询的结果向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做出答复:

1930年以前,在中国的14个省份普遍可以见到朱鹦。

1950年前后,在陕西、甘肃一些河坝和稻田里仍能见到朱鹮觅食。

1960年,朱鹮已经罕见,只是偶尔会在陕西、甘肃的秦岭山区中现身。

1964年,研究人员在秦岭山区捕获一只朱鹮并制作成标本,从此再无朱鹮的音讯。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显然不想让问题停留在这样一种答复上,不久又提出:请中国科学院和林业部加大朱鹮调查的力度,并开展具体的寻找行动。

中国科学院将任务落实到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身上。

郑作新很快找到负责野外调查的刘荫增,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国家对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具体到朱鹦,要求我们开展实际寻找。你一直从事着野外考察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

又问刘荫增见过朱鹮没有?

刘荫增回答得有些勉强:见过吧。

在哪里见的?

标本室。

一句话让郑作新发愣。

刘荫增回答得并不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室里,确实有三件朱鹮标本。据说这三只朱鹮全是在秦岭山区打到的,至少1964年最后制成标本的那只朱鹮,可以确认是在秦岭西端的甘肃省康县打到的。当时中国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加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缺乏认识,所以打下这只朱鹮时,考察人员完全不知道这是已经濒临灭绝的稀世珍宝,他们堂而皇之地将其击落并坦坦然然地将其制成标本,随后在报纸上发布了消息。

作为野外调查的专业人员,刘荫增首先想搞清楚的问题是:中国最后的这件朱鹮标本是谁采集到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线索的,朱鹮具体是在康县的什么地方被打下来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够缩小寻找的范围,提高寻找的有效性。

但是很遗憾,始终找不到这个人。

之所以找不到,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治学氛围。刘荫增是通过查阅报纸得知这只朱鹮是1964年在康县被打下的,但报纸上却没有个人署名。这是当时的惯例——所有的成绩都归于集体。问题是这一“集体”,事情就变得含糊了。既不知道朱鹮是谁击落的,也不知道标本是谁制作的,更没有人关心和保护这个不知道该属于谁的成果,何况“文革”中,整个动物研究中遭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鸟类研究。与老虎、狗熊、豹子之类相比,花草虫鸟似乎与“资产阶级”贴得更近,结果批来斗去,资料损失殆尽,许多事情既没有了来龙也消失了去脉。

翻来覆去,始终没有了解到与朱鹮现实存在相关的信息。

刘荫增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从头开始。

考察和寻找朱鹮,首先要对朱鹮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和湖泊稻……



精彩内容

迄今首部全景式深度反映40多年以来中国朱鹮拯救和保护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莫伸、韩红艳、齐安瑾数十次深入朱鹮发现地洋县,采访数以百计朱鹮保护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牵丝引线,研读大量相关资料,生动再现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朱鹮,从最初发现时的7只到如今7000多只的复壮之路。在讲述珍稀物种生活史的同时,记录朱鹮从发现到保护、从研究探索到野化放归的全过程。为一只只朱鹮立传,通过朱鹮研究学者、饲养员以及普通民众与朱鹮之间的精彩故事和交往细节,观照人类与野生动物群体之间的生命呼应,阐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展现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模式,讲述动人的中国生态保护故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