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49.36 6.3折 ¥ 23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刘嘉麒主编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22612256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13295401
上书时间2024-12-27
前言
综合报告
一、淮河流域的地质环境背景
(一)淮河流域的地貌特征及其地质背景
(二)淮河流域地质构造特征与活动方式
(三)淮河流域环境的地质背景…
二、淮河流域主要自然环境单元的演化变迁及其人为影响
(一)淮河流域河流水系的演化变迁与人为影响
(二)淮河流域湖泊演化及其人为影响…
三、淮河流域采煤塌陷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采煤塌陷问题的由来
(二)采煤塌陷的影响·
(三)采煤塌陷问题的性质与定位
(四)问题的应对
(五)对策与建议
四、淮河流域近50年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影响分析
(一)近50年淮河流域气候特征
(二)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的影响
(三)淮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五、淮河流域近10年气象灾害特征
(一)淮河流域旱涝变化特征
(二)其他气象灾害特征参考文献
专题报告
专题一淮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
一、淮河流域概况·
二、淮河流域的区域地质背景与淮河的形成
(一)淮河流域的区域地质背景
(二)淮河流域第三纪以来古地理演变·
(三)淮北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与淮河的形成
(四)结论
三、淮河水系干支流及运河的演变
(一)黄河夺淮前的淮河水系
(二)黄河夺淮期间的淮河水系
(三)黄河北徙后的淮河水系·
(四)结论·
四、淮河水系湖泊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泊
(二)汉唐时期淮河流域的湖泊
(三)宋金以后淮河流域的湖泊·
(四)结论·
五、淮河水系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六、淮河水系演变的环境响应
(一)流域内的洪涝灾害
(二)流域内的旱灾
(三)生态环境的恶化七、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
(二)采煤沉陷影响情况
(三)永幸河干渠处理方案研究
(四)永幸河灌区采煤沉陷影响的对策措施
六、采煤沉陷影响其他水利设施处理对策措施
(一)河道、大沟·
(二)堤防…
(三)建筑物…
(四)管理设施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南北典型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半湿润气候,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00~700mm,其中夏秋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0%。受到低纬和中高纬等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形成“无降水旱,有降水涝,强降水洪”的典型区域旱涝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更为复杂。本课题旨在分析淮河流域近50年来(1961-2010年)的气候变化事实,近10多年来(2001-2011年)的气象灾害特征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2011-2020年,2010-2050年)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淮河流域气象和地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过去50年淮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来看,年平均气温为14.5℃,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增温速率约为0.23C/10a;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流域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大于西部山区。其中年平均最低温增温趋势明显,增温速率为0.33℃/10a,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幅度为0.13℃/10a,趋势不明显。流域地处中纬度副热带典型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为丰沛,但降水量年际变率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显著。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873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但并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进入21世纪后,季风雨带常在淮河流域停滞,淮河流域洪水灾害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淮河流域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23d,近50年波动中下降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为一5.0d/10a。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降水日数减少更为明显。基于全球模式以及区域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未来淮河流域气候变暖趋势将可能持续,夏季热浪天气更多而冬季极端低温呈减少趋势;流域降水量呈较为一致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
气候变暖改善了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作物生育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作物冻害概率减少;但气候变暖导致春季霜冻危害和作物病虫害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次增多,造成农业产量波动加大,农业生产的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总体上是弊大于利。气候变化改变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状况,近50年淮河干流径流量有下降趋势,同时出现极端流量的频率有所增加。气候变暖及“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淮河水资源系统更加脆弱。气候变化影响淮河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组成;春季物候提前,绿叶期延长。湿地生态脆弱性方面,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
淮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旱涝灾害的特征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且组合复杂,常常是年内交替出现,流域面上共存,进入21世纪以来旱涝灾害趋于频繁,特别是2003年和2007年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严重灾害;从旱涝格局来看,北早南涝更加突出。此外,近10年来淮河流域春霜冻害有所增加:高温热害发生频繁;连阴雨危害南增北减;干热风危害总体减轻:日照时数在不断减少,尤其是夏季减少幅度最大。
一、淮河流域的地质环境背景
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山脉大复山,东流至淮滨人安徽省境,经淮南、蚌埠,入洪泽湖。淮河南侧支流源近河短,坡陡流急,水网密度高。北侧支流源远河长,坡平流缓。平原区河道纵比降0.1%~1.0%,水网密度低。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深在南部为300~600mm,北部小于100mm;河川径流系数南部0.4~0.5,北部0.1~0.2。年内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60%~70%。7-8月洪水机遇最高,1-2月径流量最小。
(一)淮河流域的地貌特征及其地质背景
1.淮河流域跨越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秦岭-大别断褶带等大地构造单元淮河流域南北跨越华北板块和秦岭-大别断褶带两大构造单元(图1),主体在华北板块内,主要基底构造线为东西走向,辅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次级断裂。东部的北东东向郯庐深大断裂则又将淮河流域以五河一合肥一线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断裂东西两侧有不同地壳结构性质,西侧地壳是华北板块,东侧则具有独特的地壳性质,其上地壳属扬子板块,下地壳却具有华北地壳性质。这是郯庐断裂中生代大规模左行剪切活动时,断裂东侧扬子板块东部上下地壳拆离,上地壳逆冲覆盖到华北板块之上,形成了东侧特有的双层地壳结构。因此郯庐断裂东西两侧这种不同地壳结构性质导致了断裂两侧发育不同的地层沉积类型,西侧为华北板块沉积区类型,东侧则为扬子板块沉积区类型(马杏垣等,1989)。
本书对淮河流域从盆地形成、水系变迁、全新世气候变化、采煤塌陷的环境影响、水循环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介绍,读者能够从中了解淮河流域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采煤塌陷的环境效应等重要问题的自然环境背景。可为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用的基础背景信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