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学与华北乡村社会重构(1937-195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冬学与华北乡村社会重构(1937-1956)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42 4.9折 8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夏云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28250

出版时间2023-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12970376

上书时间2024-12-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夏云,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地方志》《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党史研究与教学》《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省级社科项目多项。研究成果曾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目录

绪论

一、20世纪以来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革命史范式下的农民教育研究及其特点

三、社会一国家范式下农民教育研究的百花齐放

四、突破与展望:近年来农民教育研究分析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开展的历史和现实动因

一、根据地时期的冬学教育与乡村社会重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开展的现实动因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教育的开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教育的方针与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三、民校、社校与冬学教育的新趋势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翻身要翻心”:思想政治教育为先

二、“识字开脑筋”:冬学文化教育

三、爱国生产:农业发展前途、生产技术教育

第四章 冬学教育与乡村政治生态重构

一、冬学与根据地乡村新权力阶层的生成

二、冬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村基层干部再教育

三、冬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第五章农民国家意识形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国家意识构建的现实诉求及基本举措

二、冬学农民国家意识建构模式

三、农民国家认同建构与乡村社会实践

第六章翻身:女性意识觉醒与身份转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女性的婚姻与困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制度、技术、观念构建

三、翻身:农村女性形象重塑与身份转型

第七章冬学和华北乡村社会

一、冬学与乡村妇婴卫生知识普及

二、冬学与农村女性婚恋观念嬗递

三、冬学与乡村科学意识的启蒙

四、农民时间、空间观念的重构

参考文献

一、革命历史档案

二、探纸

三、地方志

四、资料选编

五、中文著作

六、外文泽著

七、理论著作

八、文集(选集)

九、参考文章

十、期刊

十一、回忆录、传记

十二、外文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学开展的历史和现实动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面对农村严峻的现实。一方面,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调动起民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部分民众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迷茫、社会文化与农业技术发展落后的基本国情、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现实因素又严重制约着革命成功后农村社会的发展。在此现实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展的冬学,凭借其对根据地乡村社会成功改造的历史经验,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民众的必然选择。

一、根据地时期的冬学教育与乡村社会重构

(一)近代以来的华北乡村社会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学的兴起,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日渐衰微。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正式宣告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对广大内地农村而言,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钱穆先生曾有精辟分析,认为“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这两者间,该有精义相通,并不即是一种矛盾与冲突。”①科举制的被废除即是如此。一方面,科举制虽然在清季已弊端凸显,但在农村文化启蒙中长期承载着扫盲、文化启蒙的功能。另一方面,新式学堂建立后,由于与传统伦理道统的格格不入,使西学在传统根基深厚的乡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因“凡学堂肄业者,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为父兄者知其悖谬,不愿子弟入学堂,遂使子弟学商贾,读书人士日减一日也”②。

……



精彩内容

本书立足于各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村、镇冬学调查资料、冬学典型村报告以及县、行署的民众教育工作总结,广泛搜集《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资料,以冬学视角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农村教育,实现乡村民众新价值体系,政治意识和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影响下乡村社会的变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