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51 4.5折 ¥ 5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彭锋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21672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8869284
上书时间2024-12-27
第一篇 哲学理论与哲学史
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事实与事件——从濠梁之辩看哲学之本
牛羊之别——兼谈从儒家哲学立场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
齐与众——庄子多元论思想及其意义
第二篇 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
重提美学的阿基米德点
美的概念分析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
在争论中发展的当代美学
美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
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
第三篇 艺术问题
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
艺术的终结与重生
“艺术终结论”批判
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从艺术的新定义看艺术的多学科研究
第四篇 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
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
环境美学的审美模式分析
环境美学与超人类立场
自然全美: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看
如画概念及其在环境美学中的后果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容
后记
查看全部↓
《重回在场 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
这种包容多样性的普遍性是如何可能的呢?
首先,让我们假设审美判断中的普遍性或者审美共识体现的是众多审美趣味中的一种。比如,审美共识欣赏红色,审美多样性欣赏蓝色、黄色、绿色等。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说对审美共识的追求会导致审美多样性的丧失,就一定意味着一个人由喜欢蓝色等颜色改变为欣赏红色之后,就不再欣赏蓝色等颜色了。科恩(T.Cohen)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论证没有必要改变趣味,因为一旦一个人比如说由欣赏流行音乐变为欣赏古典音乐,他就不再欣赏流行音乐了,以前从流行音乐中获得的乐趣就为从古典音乐中获得的乐趣所取代了,就最终获得的都是乐趣来说,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这种“取代”毫无必要。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欣赏红色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欣赏蓝色等颜色,那么就可以证明对普遍性的追求并不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趣味就有必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欣赏领域,而且可以拓展我们欣赏的深度。比如,丹托(A.Danto)就强调,对于艺术界的风格知道得越多,对某一种风格的理解就越深,有关这种风格的经验就越丰富。丹托说:“艺术上相关的谓词的种类越多,艺术界的个别成员就变得越复杂;一个人对艺术界的总体成员知道的越多,他对它的任何成员的经验就越丰富。”由此可见,不断改变或者提升我们的趣味很有必要,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欣赏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拓展。
其次,让我们假设审美共识不是众多审美趣味中的一种,而是一种超级趣味或者无趣味,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趣味。比如,审美多样性欣赏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审美共识欣赏无色。一方面,无色因为包含成为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的全部可能性,因而是一种超级颜色;另一方面,由于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无色,因此它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颜色。这种超级颜色或者理想颜色的存在,不仅并不妨碍红黄蓝绿等颜色的存在,而且可以让它们变得更加鲜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作为理想的审美的追求,就并不会妨碍审美多样性的共存。
……
查看全部↓
《重回在场 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大学艺术学文丛》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