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鸿鹰,现任《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向道与叩问》《写作的理由》等。
目录
梁鸿鹰:回望如歌岁月 开创全新境界——《70周年精选文丛》总序
上
1949年
郑振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黄志于永清:冰河夜渡
黄药眠凌鹤陈中凡吴天:参观东北归来
唐因:访鲁迅先生故居
叶丹:工人说我演得不像
柯仲平:铁打的英雄
白艾:我们的铁骑队
严辰:我们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
马思聪:游苏联印象
1950年
孙伏园:三十年前副刊回忆
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1951年
唐因:他们在艰苦中前进——朝鲜通讯
任迁乔:我走了弯路
[苏联]雅可夫列夫撰稿郁洁译刘辽逸校:新中国的印象
1952年
吴祖光:生活给了我教育
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曹克英:我是怎样学习写戏的
常香玉:永远记住这一天
1953年
艾青:白石老人
菡子:回到祖国的怀抱——访首次回国的志愿军病伤人员
菡 子:使人们得到幸福是最高的道德标准——颂《婚姻法》
1954年
李纳:工厂的女孩子们
艾芜:美好的日子
[朝鲜]洪淳哲撰稿李春柏译:平壤的一天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老舍:提高质量
梅兰芳:我在平壤的时候
夏衍:在欢乐的日子里
1955年
唐诃:浙东前线散记
艾芜:田野在欢乐地笑着——家乡散记
1956年
秋耘:从契诃夫劝人坐三等火车说起
萧乾:大象与大纲
小牛:关于抄袭
邵燕祥:看苏联马戏
司徒乔:鲁迅先生买去的画
[日本]内山完造:思念鲁迅先生
袁鹰马铁丁袁水拍: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万象更新图”解说诗
李霁野:忆在北京时的鲁迅先生
1957年
杨朔:把生命发挥得最有用
陈伯吹:父母们,乐观起来吧
1958年
何其芳:悼念郑振铎先生
徐迟:人民的歌声多嘹亮
1959年
李乔:创作的源泉——生活,生活
冰心:关于散文
赵树理:下乡杂忆
李季:我和三边、玉门
1960年
老舍:谈读书
1961年
冰心:玉工的启发
1978年
李若冰:悼念柳青同志
巴金:永远向他学习——悼念郭沫若同志
1979年
沙汀:安息吧,立波同志
陈白尘:哭田汉同志
1980年
魏巍:怀念小川——《革命风云录》代序
刘白羽:泥土气息与石油芳香——怀念李季
王蒙:我在寻找什么
1981年
邹荻帆:布谷鸟的歌唱
巴金:悼念茅盾同志
铁凝:还是要写人
冯骥才:命运的驱使
孙犁、刘心武的通信
谌容:痛苦中的抉择
秦牧: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1982年
牟崇光:来自人民,融于人民——记作家刘知侠深入生活的片断
叶辛:谈怎样结构长篇小说
毛泽东同志给文艺界人士的十五封信
1983年
胡采:给贾平凹同志的信
冰心:他还在不停地写作
黄秋耘:我所认识的韦君宜同志
张洁:由小道姑把玩遮阳帽谈起
1984年
文椿:古稀之年,壮志未泯——记荒煤同志
梅绍武:梅兰芳和高尔基
高洪波:他瞩望着时代——访老诗人艾青
1985年
姚雪垠:三毛其人及其作品
晓蓉:陈伯吹老人和猫的故事
陆文夫:快乐的死亡
贾平凹:世界需要我睁大眼睛
铁凝:又见香雪
莫言:桥洞里长出红萝卜
康濯:追念侯金镜同志
1986年
林斤澜:旧人新时期
1987年
艾克恩:老舍延安之行
萧军:内山完造与内山书店
梁斌:深入生活
白小土:谈作家的手稿
叶至善: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
冯骥才:我为什么写《三寸金莲》
宗璞:忆旧添新
昌沧:忆赵树理
丁宁:战火中的孩子剧团
黄裳:中秋随笔
1988年
张守仁:《十月》十年
艾青:创作生涯
沙汀:担任代主任后二三事
唐达成:悼念企霞同志
荒煤:关于文艺工作团的回忆
冯牧:黄昏
康濯:鲁艺五十年之忆
吴祖光:叶圣陶先生不朽
汪曾祺:中国作家的语言意识
1991年
杨沫:往事悠悠——创作随想
刘季星:最后一件工作——巴金与现代文学馆
1992年
扎西达娃:聆听西藏
草明:亲切的关怀——忆邓大姐
沙汀晓钟:深切的怀念
铁凝:我看父亲的画
季羡林:延吉风情
下
1993年
高平:1954:侯宝林在西藏
程步涛:苍然晚晖
侯宝林:毛主席听我说相声
朱子奇:缅怀阳翰老
凌行正:哦,飞鱼!——南沙纪行
王朝柱:潘汉年与左联
李琦:我画毛泽东
罗加:忆父亲罗广斌
吴洋锦:最高的奖赏——路遥逝世以后的点点滴滴
1995年
方成:大师走了
艾克恩:丁玲:抗日潮头一女杰——“今日武将军”率西战团出征记
何立伟:马原这个人
郑荣来:做了北京人
1996年
龙汉山:《诗刊》复刊片忆——怀念李季同志
贺抒玉:柳青的幽默
苇岸:我的邻居胡蜂
资华筠:我的散文世界
玛拉沁夫:想念青春——文学回忆录片断
乔迈:指间老茧渐退时
1997年
敖德斯尔:乡情
尧山壁:忆贾大山
1998年
艾克拜尔·米吉提:读书漫笔
萧耘:父女恳谈录——萧军说萧红
冯其庸:看就是学
苇岸:去看食指
新凤霞:我是戏包袱(续)
苏叔阳:心灵的放飞
1999年
马烽:缅怀老舍先生
2000年
马丽华:在西藏写作
2001年
粱晓声:北京人速写之一
肖杰:取经与贾大山
扎拉嗄胡:脚下的巨大移动
叶广芩:山乡的日子
吴泰昌:盛会之际忆茅公
何申:文人相重——“三驾马车”中的你、我、他
方青卓:我的文学情结
周明:一封“遗书”
2003年
吴泰昌:巴金亲临现代文学馆
吴泰昌祖忠人:巴金与《文艺报》
端木蕻良:我和萧红在香港
毕淑敏:假如我得了非典
陈忠实:柴达木掠影
2005年
石湾:陆文夫掘《井》
李瑛:怀白羽
孙幼军:从听故事到写故事
红柯:另一种生活及无限可能
阿 来:我是~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
李健鸣:关起门来听
2008年
李瑛: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
阎纲:《文艺报》的老师们
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
阿来:一本书与一个人
2009年
洪烛:叔叔
乐黛云:魂归朗润园
雷抒雁:十月,祖国!不仅仅是在十月
邓友梅:中国作协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
2010年
黄毓璜:怀念高晓声
王安忆:回忆文学讲习所
曹文轩:美比深刻更重要
王蒙:秋水的余响
胡殷红: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陆天明:我和我的父亲和我的文学三十年
丹增:笑脸与笑声
林那北:有一条路在内心蜿蜒
刘醒龙:在母亲心里流浪
葛水平:归于静的写作方式
鲁光:苦禅先生送我一幅鹰
2011年
顾农:怎样为小说里的人物写诗
陈晓明:高考作文的人文情怀在哪里
张瑞田:老舍这个“画儿迷”
吴为山: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追忆费孝通先生
峭岩:坐在沙滩晚照里
2012年
贺捷生:1927:贺龙辗转香港途中
苗得雨:故乡的“李有才”
刘亮程:后父
王彬:贾母拜月
鲁敏:老宅里的庄市
张瑞田:牛在笔下
杨肇林:情系三沙(二)
王巨才:沉重的负债
2013年
叶梅:黎明穿过岗巴拉山口
陈建功:在汪曾祺家抢画
2014年
陈世旭:避免抬杠
冯艺:《文艺报》与文学梦
柬沛德:一路相伴
黄传会:一不小心,我侵权了
王宗仁:冰天雪地芳草地——我和《文艺报》的49年交往
铁扬:往事今事长话短说
2015年
鲍尔吉·原野:课堂的母亲
李冰:马识途的文学情怀
彭荆风:攀上哀牢山——边地生活记事
李冰:说说杨绛的刚强
任溶溶:说一个句子的翻译
何申:县城记忆
2016年
陈众议: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金炳华:回忆陈忠实同志
2018年
赵德发:沟里沟外
2019年
汪砚:《文艺报》试刊十三期回顾
肖复兴:投稿记
蒋原伦:让时光停留在那些日子
杨匡满:我心目中的《文艺报》“三驾马车”
编者的话
精彩内容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发现文艺创作新动向,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该文丛共9卷,分理论思潮2卷、文学评论2卷、艺术评论1卷、儿童文学评论1卷、外国文学1卷、作品1卷、对话卷1卷。作品卷精选《文艺报》70年来刊发的原创作品,是70年来中国重要作家的飞鸿踏雪,也是70年中国文学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具体而微的呈现。
媒体评论
《文艺报》70年精选文丛:《彩练当空》(作品卷),从1949年9月25日创刊至2019年整整70年的作品类文章中,收入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名篇,包括散文、随笔、诗歌、纪实文学等等。新中国70年历**让人高山仰止的诸多文化巨匠、文学大师、艺坛大家,都在作品园地留下了厚重的文字。这里有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对生活的记录与感怀,有文艺界诸多的逸闻趣事与人生追忆,*有对文艺创作的思索、对人生理想的畅谈和对友情、亲情、爱情的回望。这一篇篇大师笔下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是新中国70年文艺创作历史的真实记录,是70年风雨兼程的作家、艺术家们奋斗人生的深情再现。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