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玲与当文学七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丁玲与当文学七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31 4.9折 98 全新

库存7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德市丁玲文学研究中心|责编:王新//钟杉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76143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183235

上书时间2024-12-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当代中的丁玲及其文学创作
  再论“丁玲不简单”
  丁玲与中国作协
  “深入生活”的苦恼
  中央文学研究所(讲习所)与作家培养
  1979年前后丁玲的言行、心态及若干史实
  文学新生时期丁玲散文中再现的新感情、新意识
  当代作家“复出作”的文学史价值
  反观“新时期”中国的美国视野
  丁玲当代散文作品中的爱情观
丁玲与20世纪文学革命主体书写
  “忠贞”的悖论:丁玲的烈女/烈士认同与革命时代的性别政治
  “自杀意象”与丁玲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之探寻
  现代女教员的文学书写
  自由的悖论
  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艺术表达
  女性立场、革命想象与文学表述
  从“闹”说起: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翻言”问题
  “翻心”及“翻心”之难
  女性主体与民族革命的冲突
丁玲与左翼文学创作
  从文学青年到文学革命家
  女性与革命的原点之思
  左联时期丁玲小说创作的叙事策略
  都市空间视野下丁玲“左联”初期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
  丁玲早期散文文学语言探魅
丁玲与左翼文化传播
  1930年代上海的媒体与丁玲
  从编刊策略看《北斗》及其主编丁玲对左联期刊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对丁玲早期文学生活的考察
丁玲相关文学史料
  丁玲《母亲》第三部残稿探析
  读《丁母回忆录》之其二:走向自立的坎坷历程
  胡风《关于丁玲底作品的札记》发微
  陈映真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
  长沙与青少年时期的丁玲
编后

内容摘要

一、丁玲不简单
孙晓忠: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无法忽视的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参与者。她一生经历和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五四到延安,从新中国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思想斗争,再到她八十年代的“复出”,每个时期既体现了她个人思想的独特性,又从她身上看出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从她那儿,既可以看到为了个人精神成长而不断自我否定的轨迹,也可以发现作为“革命迷人化身”的中国“革命的逻辑”(贺桂梅:《丁玲的逻辑》)。丁玲有说不尽的精神魅力,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
的典型,也是理解“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独特视角。通过丁玲,相信我们会对“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断有新的发现。罗岗:今年是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整日子,也
是共和国文学70周年的整日子。如果把“共和国文学70年”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那么这70年的文学,不仅在物理时间的意义上突破了1980年代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下限,共和国文学70年包含了“新世纪文学”近20年的“新变”——王晓明老师称之为“当代文学六分天下”,李云雷甚至进一步概括为“新文学的终结”——已经无法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框架中得到有效的解释,这就提醒我们注意,作为整体的“共和国文学70年”同时也在文学史时间的意义上,质疑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但“共和国文学70年”将新中国的建立作为文学史叙述的起点,重新凸显了原本被“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计划吸纳进而压抑的“当代文学”的意义;在“1949”这个“时间开始”点上,是伴随新中国诞生的“当代文学”,重新生产出了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无论是对“五四运动”的重新定位,还是对鲁迅地位的高度评价,其背后的动力都来源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但随着“1979”的转折,具有规范意义的“当代文学”失去了领导权,作为有机整体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恰恰是依靠文学史书写的排斥机制,压抑了共和国前30年的“当代文学”以及作为“当代文学”前史的“延安文艺”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借用木山英雄先生当年的说法,那就是“用“民族’的概念的话,在政治上也好,在文化上也好,有一种被动的、抵抗的意义,是中国文学对西欧文学的一种抵抗。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再能孤立地存在,这就是二十世纪发生的事情。也是从东方民族的立场看,这并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市场的成立。马克思是完全长在西方立场上说的……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应该有一个‘文化主体的形成’的问题,在你们的文章里谈得很少,这是我感到不满意的”。(《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座谈》)——1980年代所谓“重回五四”,实际上就是重新确立“现代文学”的领导权,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可以说,正是伴随改革时代重新降临的“现代文学”,再次生产出了文学史意义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共和国文学70年”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就必须面对其中包含着的“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矛盾——或者进一步说包含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假如简单地站在“现代文学”的立场,很容易指出,共和国前30年是“当代文学”压抑了“现代文学”;而立场一旦转换到“当代文学”,同样也可以轻易地指出,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史叙述压抑了“当代文学”。问题在于,“共和国文学70年”整体观不能重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覆辙,仅仅依靠文学史书写的排斥机制来完成文学史叙述,而是需要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断裂”处发现“延续性”,在“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矛盾”中重启“对话”的可能性。
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我觉得,丁玲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正如晓……



精彩内容
     本书收集了由中国丁玲研究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常德市丁玲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丁玲与当代文学七十年”学术研讨会暨丁玲研究青年论坛中的三十一篇论文,就丁玲文学的当代性、丁玲与当代文学革命主体书写、丁玲与当代文学体制的生成、海外中国学视野中的丁玲研究、性别文化与丁玲文学和丁玲相关当代文学史料等议题进行书写,集中展现了丁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从一个侧面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社会、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