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67 6.3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妍
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76602128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1803123
上书时间2024-12-26
张妍,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博士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联合培养)。2020年起,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在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HERITAGE(SCI/A&HCI收ARCHI TECTURAL录)、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AND BUILDING ENGINEERING(SCI收录)、HERITAGE SCIENCE(SCI收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1LSC01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M202211417007)等省部级及其他项目。
1绪论
1.1研究的意义
1.2研究晋中盆地历史城市的缘由
1.3研究内容・
1.4相关研究综述
1.5研究方法
1.6研究框架
2晋中盆地区域城市发展与特征
2.1晋中盆地发展基础——自然地理与早期文明
2.2商周时期聚落与早期城邑空间分布
2.3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水系变迁
2.4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军事地位
2.5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交通发展
2.6晋中盆地区域发展对城市变迁特征产生影响
2.7本章小结
3晋中盆地城市群分类与变迁
3.1行政区划与建制沿革
3.2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形成特点
3.3防御视角下的城市变迁——太原及周边军事屏障
3.4防洪视角下的城市变迁——文峪河流域城市带
3.5交通视角下的城市变迁——驿道城市带
3.6历史城市空间要素
3.7本章小结
4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历史地图转译”4.1军事中心区的城市形态变迁
4.2文峪河流域的城市形态变迁
4.3驿道城市带的城市形态变迁
4.4明清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形态特征
4.5本章小结
5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特征归纳
5.1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特点
5.2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因素
5.3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理论框架建构
6结论与展望
6.1基本研究结论
6.2主要创新点
6.3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绪论
1.1研究的意义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古代历史城市区域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审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这一战略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并将改变过去城市建设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的综合发展模式。在将文化变成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发掘地域文化,有效地传承和利用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建议书》,这份关于城市遗产和城市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中提到:城市历史遗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资产。城市遗产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整体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对于历史城市变迁的研究,就是对重要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的梳理。
2014年3月12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其中指出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并提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城市区域历史研究,即是对区域特色的探索,也为城市群的特色统筹发展提供线索和指导。
2015年5月5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发布,提出区域生态文化的重要。即“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对区域城市历史的研究,即是整理地域特色的过程,为实现城镇形态的多样性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在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现阶段,需要学者重新审视中国城市起源及演进的历程,并以此作为探讨中国文化形成和演变、中国城市文化演变的基础。而对于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吴良镛先生提出应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崔功豪先生也主张从区域论城市。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的演变相互依存,中国城市的起源,则依赖于自然环境,从史前聚落遗址的选址,再从聚落到方国,地理区域决定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这就要求今天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时应从地理区域着手,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2021年7月1日起,《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该《指南》对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城市城区层面,确立城市空间特色,提出空间序列框架。“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的概念,相对于2021年之前的“城市规划”,更强调文化资源的系统和整合。而从完整的地理区域盆地出发,进行中国古代历史城市的研究,就是将盆地历史环境和历史城市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区域特色整合。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地理区域划分的政治区划,见于《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其中“九州”(即把全国分为9个区)的划分,就是以“高山大川”为标志。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活动区域,主要依赖于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形成、发展与分布。综上,研究者应尝试以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对中国城市的起源进行分析。地理区域内提供城市起源与发展的物质资源,并构成地理区域的特色。地理区域内的城市和城市群,也是相互关联的体系,通过地理区域的相关研究(交通史、人口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风俗史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特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梳理,而对于该区域城市群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如何控制环境又如何利用环境,城市群与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群与商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城市群与行政体制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做出新的认识。
……
本书以盆地地理区域作为城市研究的切入点,从区域层面深入分析了自然地理、政治军事、交通等因素对于晋中盆地历史城市选址的影响;从城市群层面揭示了城市布局的体系特点:从城市层面上建构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形态。并基于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晋中盆地历史城市变迁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对晋中盆地历史城市文化空间的认知和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当前“万里茶路”节点城市的保护规划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