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8.48 4.9折 ¥ 78 全新
库存61件
作者(古罗马)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316819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713052
上书时间2024-12-26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演说家和法学家,出身于古罗马的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辩护人的工作,后进入政界。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共和国》和《论法律》;在哲学方面的创作有《论善恶之极》,《论诸神的本性》等。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附录Ⅰ:《论诸神的本性》残篇
附录Ⅱ:《论命运》
附录Ⅲ:西塞罗的哲学研究
索引
译后记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在《皮浪学说概要》(Pyrrhoniae Hypotyposes)中称,自然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关乎“世界本原”。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本原中有些是质料因,有些是作用因,而且作用因高于质料因。进而,许多独断论者都宣称“神”是存在的,并且指明神就是最高的作用因。譬如,伊壁鸠鲁派认为,关于诸神存在的知识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为人们所普遍赞同。斯多亚派则称,根据整个世界运行的必然性以及有关神的种种迹象可知神是存在的。但是,新学园派对此却保持审慎的态度。西塞罗在《论诸神的本性》(DND)中评价新学园派的哲学家们“对模棱两可之事不做断言(adsensionem)是明智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比草率而鲁莽的判断更糟糕的事了,也没有什么比不加查验地接受错误的观点或者固守某些尚未充分讨论与理解的理论更有损哲学家的尊严和品质的了。于是,西塞罗在《论诸神的本性》中遵循新学园派的辩证法,并以对话的形式有理有据地批评了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关于神的各种观点。他在书中设置了四个人物:第一,威莱乌斯(Velleius),是一位伊壁鸠鲁派;第二,巴尔布斯(Balbus),是斯多亚派;第三,科塔(Cotta),代表新学园派;第四,西塞罗,他自己则保持中立。
总的说来,哲学家关于神的讨论起步于“神存在与否”的问题,进而阐释神的形象、神的家园和居所,以及神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神是存在的,并且指出人们都会本能地认同这一观点。但是,另一些哲学家却感到疑惑,觉得神存不存在是不确定的;甚至有哲学家根本不相信神是存在的。无论如何,只要承认神是存在的,就必须进一步解释神的存在方式,以及神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说,必须言明“众神是否什么事都不做,是否不规划任何事,是否超然于世事变化之外,并不受各种事务所累;还是一切从一开始就都由他们创造和确立,并且由他们永远地支配和引领”。
第一个登场的是威莱乌斯,他陈述了伊壁鸠鲁派有关神的观点。首先,伊壁鸠鲁坚称神一定存在,这是因为每个人天生就具有关于神的“前识”(prolēpsis)。所谓“前识”,是一种人的心灵天生就具有的内在观念或者根植于心中的知识的确定形式,没有这种内在知识就不可能有其他知识,也没有理性的思想或论证。此方的理据便是,若某观念为人所普遍赞同,则它是符合事实的;而神存在的观念的确为人所普遍拥有,那么神存在显然就是确切无疑的。不仅如此,人所具有的内在观念,即“前识”,还告诉人们神是“快乐和不朽的”。于是,伊壁鸠鲁称:“有福而永恒的存在既不麻烦自己,也不给他者惹麻烦,因而它不受愤怒(ira)和喜悦(gratia)的驱使,这些意味着软弱(imbecilla)。”其次,神具有人的形象。这是因为“众神是至福的,并且没有德性(virtute)是不可能有福的,没有理性也不可能有德性,而理性也基于人形,那么可以确定众神是有人形的”。再次,神不止一个,而是无数个。对此,威莱乌斯根据伊壁鸠鲁的“平等分配”(isonomia)概念加以解释。正是无限者或神的本性产生了万物中平等而普遍的对立,即平等分配。据此,有多少可朽的事物存在,那么也就有同样多不朽的神存在。最后,既然神是快乐者,那么他就不会深陷于各种劳心劳力的事务中。因此,神并非世界的统治者和管理者,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里,伊壁鸠鲁表现出对神之权威的怀疑。他指出,人们一旦明白了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激起神圣而不朽之神的愤怒,就会消除对神的权能和愤怒所抱有的一切恐惧。由此,当这些恐惧都消失了,人们理所当然就不会再畏惧那些来自天上的力量了。并且,既然神对整个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神既没有为自己设置不幸,也不想把不幸施于他人,那么人就不会受到神的束缚。于是,人就获得了自主生活的“自由”。正如威莱乌斯所言,伊壁鸠鲁把人们从对神的恐惧中拯救出来,恢复了人们的自由,人们不再畏惧诸神,而仅是“秉持虔诚和圣洁之心敬奉那卓越而高贵的(excellentem atque praestantem)神”。
新学园派的代言人科塔称自己根本不接受伊壁鸠鲁派对于神性的看法。他批驳伊壁鸠鲁派证明神存在的“普遍信仰”或普遍观念,指出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神是存在的。同时,伊壁鸠鲁派贸然用原子论来解释神的性质及存在方式,但其实所谓的原子和虚空本身就有待证实。纵然原子是存在的,神也由原子构成,但这样一来就不能说神是永恒的了。按照科塔的解释,“因为那些由原子形成的东西是在某个时候产生的;如此一来,众神在诞生之前就是不存在的了”。如此,神既然某时由原子生成,那么也必然因原子的分离而灭亡。换言之,神既有开端,也有终结,他就不是永恒的了。再者,科塔指责伊壁鸠鲁派将神说成与人类似的存在――神“不是躯体但类似躯体”或“不是血液但类似血液”,无疑是将神视为似乎存在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了。伊壁鸠鲁派之所以持有神人同形同性的观点,是依据以下三个理由:第一,一个人思考神的时候,心灵有一种固定的倾向,会将神想象成自己的形象;第二,因为神性分有各种完美的性质,所以他必定具有完美的形式,而最完美的形式莫过于人的形式;第三,理性只存在于人形中。对此,科塔一一进行了反驳。首先,事实证明,一个人思考神的时候并不一定将神想象成自己的形象。其次,人将自己设想为最高贵的生物是一种偏见。最后,如果说快乐在于美德,美德在于理性,而理性存在于人形,那么这就等于说快乐、美德和理性都依赖人形而存在。但是,这样与其说是神具有人的形象,不如说是人具有神的形象。这是因为“众神一直存在……相反,人类确实是生成的,因而人形应该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存在于不朽的众神中”。同时,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原子偶然碰撞的产物。那么,这又将如何说明人“偶然地”具有神的形象?此外,神是快乐的,他就算不具有人的形象也应当是快乐的。而且,神是不朽的,因而那些人的形象中的肢体和器官对于神的不朽也没有任何意义。总之,将神说成与人的形象类似仅仅是一种“幻想”。在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科塔揭露伊壁鸠鲁派的神是无所事事的。但是,伊壁鸠鲁派又宣称神是快乐的,而快乐在于美德。不可否认的是,美德需要在“活动”或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神如果没有活动,也就没有美德,因而也不会有快乐。同时,伊壁鸠鲁派认为,快乐既包括身体的快乐,亦包括心灵的快乐。但是,他们没有说神享有身体上的快乐(“感官刺激”),并且称这有损于众神的美德。因此,“既然人就其本性而言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那么人就应该比神更配有幸福的生活”。最后,如果神真如伊壁鸠鲁派所言不掌控人和世界,仅仅享受自己的安乐而无所事事,那么人就毫无理由尊敬神。如果神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地方,那么宗教作为一种崇拜神的信念就将遭受毁灭般的打击。
巴尔布斯将斯多亚派的神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神是存在的;第二,有关神的本性;第三,神如何统治世界;第四,神如何关心人类。首先,他列举了斯多亚派克莱安塞(Cleanthes)一系列证明神存在的证据。
第一,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说明整个世界是依据一定的规则或神的安排而运行的。第二,那些给人们带来莫大福祉的温和天气、陆地上丰硕的果实以及其他神的诸多恩赐也影响了人们对神的看法。第三,雷电、暴风、骤雨等异象展现出令人畏惧的巨大力量,因而人们意识到其中有某种神圣的上天权威在起作用。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宇宙中的天体依据一定的轨道运行,日月交替和斗转星移的宏大而有序,这些天象确已表明它们并非偶然的结果。此外,克律西波(Chrysippus)还提供了有关神存在的理性证明:如果自然中存在着人的心灵或理性,以及人的能力和力量所不能创造的事物,那么这些事物的创造者必然是一个比人还要卓越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无疑就是神。
接着,关于神的本性,斯多亚派主张,神具有感觉和理性,是“活生生的”存在者。并且,除了宇宙整体,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存在者了。因此,宇宙必然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者,宇宙就是神。同时,神是球体的。球体能够包容其他一切形体,是最完美的形状,而神是完美的,所以神也是球体的。神的运动方式与天体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多种轨道中始终保持时间和运动形式上的和谐一致。神是一位创造性的艺术大师,他的每件作品都遵循自己方法和原则,因而“就宇宙本身而言,它把所有的东西都囊括在内”。于是,整个世界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到处都充满了神的恩典。
最后,斯多亚派指出,“宇宙及其所有部分都从神意中得到了它们的初创秩序,并且在任何时候都由神意统摄”。斯多亚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的:第一,关于神存在的诸多证据业已表明神凭自己的意志统治着整个世界;第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受到一种有意识的自然力量的支配,被推动着不断完善自身;第三,根据天上和地上的各种“奇观”证明神无时无刻不在最高的意义上活动着。总之,既然神是存在的,那么就不能将其从整个宇宙的伟大设计中排除出去。鉴于神的权威和力量,世界必然由神的智慧和预见统治。此外,预言的天赋是神为人类谋福利的最好证明,况且占卜早已广泛影响了人们公私领域的各项事务。斯多亚派还强调“不朽众神劳心劳力,精心筹谋也不单单为了整个(universo)人类,也是为了每个(singulis)人”。总之,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类生活都在神的注视下按部就班地运行与变化着。
新学园派的支持者科塔针对巴尔布斯的论证分别予以驳斥。据上述可知,斯多亚派认为,人们关于神存在的观念是以四种方式形成的。其中,第一种是预测未来的知识,第二种是自然灾难导致人们相信神存在。对此,科塔认为,人们有关神存在的“信念”是一种基于权威的传统观念,这不足以作为神存在的证明。并且,如果神是存在的这一观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那么为何还要费尽心力地反复证明呢?因此,这一理由并非“显而易见”,不能用于论证神的存在。另外,如果关于未来事件的预测或占卜可以证明神的存在,那么这无疑剥夺了人的“希望”,这是因为“一切都是命(fato)中注定的,命运意味着一切都永远真实”。其实,所谓的占卜也常常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问题的关键是,神存在与否的问题不同于是否有许多人相信神存在的问题。
同理,人们相信神存在不等于神事实上就存在。至于科塔对另外两点的驳斥,则被纳入对“神的意志”的讨论中。
科塔在批评斯多亚派对神存在的论证之后,就要进一步考察神的本性的问题了。在斯多亚派看来,神是一个有理性和意识的存在者,也就是“宇宙”本身。他们之所以将神与宇宙等同起来,是因为依据了“芝诺的三段论”:
(1)凡是有理性的比那些没有理性的更优秀;
(2)没有什么比宇宙更优秀;
(3)因此,宇宙有理性。
但是,科塔称这是一个谬论,因为如果说“一个能阅读的存在比一个不能阅读的存在更优秀”,这甚至能推出“宇宙是能阅读的”。因此,不能称神就是宇宙。既然如此,那么也就不能将按照和谐秩序运行的天体算入神性之中。同理,对于上述克律西波的论证也是不成立的。再者,斯多亚派称神是伟大的设计者,但是科塔却说整个世界都有其自然的原因,自然“不是芝诺所说的‘像工匠的方式运动’(artificiose ambulantis)的自然……而是通过自我运动和变化来推动并激发一切事物的自然”。此外,科塔指出,神也并非不朽。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朽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如果某物(神)是不朽的,那么它一定就是不变的了。但是,斯多亚派却说过,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因此,神也是变化的、可朽的,而不是永恒的。还有,斯多亚派将“智慧”赋予神。但是,智慧是关于善和恶的知识,对于不会触及任何邪恶之事的存在者,他没有必要在善和恶之间做选择参见,因而神用不着拥有智慧。同理,他因为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也无需知识。这样一来,就只好设想一个没有理性也没有美德的神。然而,这又与完美的神不符――陷入矛盾中了。最后,科塔举出卡尔内亚德(Carneades)的一个连环推论:如果宇宙就是神,那么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包括其中的“怪物”都会是神。要是仍然固执己见,那么宗教就会成为一个混乱不堪的大杂烩。
最后,科塔批驳斯多亚派关于神与世界之关系问题的观点。他认为,神赐予人“理性”。人们都在用理性行善或者作恶,但大多数人是在作恶。因此,“要是不朽的众神不将理性能力赋予我们,也总好过赐予这种能力却又牵扯出如此多的灾难”。如果神赋予人理性的同时也要求人行善,那么他就会把“善”赋予那些能够合理使用理性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很少,而且神也不会只要求很少的一部分人行善。因此,神没有要求任何人行善。就是说,既然人会恶意地误用神的恩赐,那么这就意味着神并未赋予人美德。并且,即使人们正当地使用了神的恩赐,也不能推知神的意图是善良的。其实,理性的善恶不取决于神,而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善意或恶意。退后一步讲,只要神确实将理性赋予了人,他就必须对人经由理性所犯下的恶负责。这就好像,如果医生为病人开出药酒,而病人把它喝个精光却死了,而且这个医生本来知道这个可能的后果,那么他就必须为其开出的药方负责。进一步说,现实中无人是聪明的或者无人能够变得聪明,这表明神甚至连“理性”都没有给予过人。另有众多的实例说明,神凝视着这个世界,却未对善恶做出区分。因此,他就不能对人的事务做出神圣的指导。最后,科塔回到新学园派的基本立场,称:“这些就是关于神圣本性主题我不得不说的话,不是为了反驳神的存在,而是为了让你明白这个问题是多么让人头疼,是多么令人费解。”
本书是西塞罗写于公元前45—前44年的对话体哲学著作。他在本书中坚持“新学园派”的怀疑主义立场,以“神存在与否”这一问题为起点,进一步阐释了神的形象、家园或居所及生活方式等具体问题,分别考察了伊壁鸠鲁派原子论的神学观和斯多亚派的泛神论,揭露了前者思想的无神论实质和后者思想的命定论归宿,从根本上研讨了处在共和制到帝制剧变中的罗马所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即公民的道德行为和幸福生活是否能够奠定在神学乃至宗教之上。具体说来,他在书中设置了四位主要人物,即威莱乌斯(Velleius,伊壁鸠鲁派)、巴尔布斯(Balbus,斯多亚派)、科塔(Cotta,新学园派)和西塞罗(中立者)本人,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从立论、驳论到“存疑”(epochē)的怀疑论思辨逻辑。因为他们的对话持续了三天,所以全书正好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威莱乌斯阐述伊壁鸠鲁派的神学观,既承认神的存在,又称神对于人事“无所作为”;“新学园派”的科塔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斥责,指出否认“神意”无异于摧毁道德原则的根基。第二卷是巴尔布斯关于斯多亚派神性思想的论述:神统摄万物,照料每一个人。第三卷有佚失,但从现存文稿可见,科塔重点驳斥了斯多亚派关于神存在的理性论证,强调了“自由”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价值。总之,本书“论诸神的本性”可以从根本上被理解为“论公民的道德基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