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57 4.5折 ¥ 48 全新
库存60件
作者黄瑞敏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3166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536371
上书时间2024-12-26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意义·一、问题的界定…
二、问题的缘起…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及本书理论思路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脉络
第一章重刑主义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中国独特的农耕文明催生服从权威的文化底色
一、封闭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早熟的农耕社会重视集体的力量
三、庞大治水工程使个人成为附庸
第二节战争造就法律暴力观
一、原始尚力与群居聚力二、资源争夺引发部落战争
三、治乱稳边,刑以威四夷
四、刑起于兵,乱政作刑
第三节社会祭祀助推等级秩序价值
一、自然神秘与图腾崇拜
二、社会祭祀与权力秩序
三、秩序价值的核心在于维护权力等级差序
第二章法家理论奠定重刑主义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礼崩乐坏:社会制度失衡与重构
一、宗法分封制的内在失衡二、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制度重构
三、李悝《法经》与刑制传统
第二节法刑互通,治国之器一、法家之法坐实于“刑”
二、商鞅:重刑思想的系统实施者
三、韩非子:重刑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重刑主义的逻辑起点
一、哲学起点:民性恶且愚昧
二、制度起点:权力一元与君主政体
三、目的起点:重刑爱民与以刑去刑
四、方法起点:以“力”代“德”的实用主义
五、价值起点: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重刑思想在儒法合流中成熟完备
第一节先秦儒家的尊君观与礼法论
一、孔子:为实现大一统与君主制的法律观
……
二、“十恶”结构:核心是维护皇权
第五节为求实效,比、例滥用…
一、比、例的起源及形式…
二、滥用比、例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五章清末社会对重刑主义的反思
第一节清末修律的背景与动因·
一、清末的经济格局的变化情况
二、治外法权丧失…
三、清末各阶层人士为收回治外法权宣扬变法改图……173第二节 清末修订刑律的法律思想·
一、批判传统:清末变革的思想酝酿·
二、废除重刑——清末修律的重点内容
三、礼法之争——清末修律的理论争论
第三节清末重刑改革的历程
一、清末刑法修订的概况
二、清末刑罚趋轻缓
三、修正重刑,其路漫漫
余论
一、重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二、现代刑法观与重刑主义的审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全书围绕“中国古代重刑主义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而“重刑主义”作为研究聚焦的重点与核心,其本质含义或者说界定概念须进一步阐明。通过对已阅读的与此题目直接相关的论文进行综述分析,继而找寻本书的创新之处以及所应运用的研究方法。在史学等各类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梳理本书的理论框架,形成清晰的论证思路,以求对主题有一个全面、直观、简要的展示。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一、问题的界定
中华法系曾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①,一直以其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区别于世界其他法系。“综观世界历史,可以说欧洲的法文化本身是极具独特性的。而与此相对,持有完全不同且最有对极性的法文化的历史社会似乎就是中国了。这一点大概已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在欧洲,主要是以私法作为法的基底和根干;在中国,虽然拥有从古代就相当发达的文明的漫长历史,却始终没有从自己的传统中生长出私法的体系来。中国所谓的法,一方面就是刑法,另一方面则是官僚制统治机构的组织法”②。就目前国内的法律史研究而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属于“刑法”文化是学者们公认的理论结果①,其论证思路大致作如下归纳:自《法经》始中国历朝历代颁布的法典均以刑法典为主,中国古代刑法之发达首先表现在法律内容上,内容庞杂,甚至连民事法律关系都极度刑法化;其次是制裁方法单一,以刑罚作为唯一手段。因此可以说,中国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心,中国刑法思想则是中国法律思想的重心,“除了刑法史的法制史,便觉空洞无物”②,而在中国古代刑法思想中重刑主义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并最终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个特色传统而流传至今,受此影响,人们心理上极度依赖和偏爱刑法和刑罚,尤其是重刑。人们总是感性地认为,一般的刑罚在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动用重刑、实施“严打”,在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有效地治理社会,可见,对重刑效用的迷信在现代社会仍极具市场。
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清晰地界定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正如迪尔凯姆所言:“社会科学家的第一步工作应该是界说他所研究的事物,以使自己和他人知道他在研究什么。这是一切论证和检验所最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实际上,一种理论只有在人们确认了它所应解释的事实时才能对它进行检验。”③本书主要关注中国古代重刑主义这一问题,因此文章的第一步便是界定“重刑主义”。
纵观历代刑法典,遍读华夏史册,多少严刑峻法在历史上制造了多少惨案。“对于中国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为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
本书结合法律思想及法律制度两方面的材料,力图对重刑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并给予合乎逻辑的统一性解释,对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路径依赖现象予以合理说明,从而更好地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并力求从中探寻一个刑法现代化的改革思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