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8.45 4.9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晋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64377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355142
上书时间2024-12-26
一、感知与建筑本体
本体(noumenon;thing-in-itself),康德哲学中的主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这里本体是指构成事物的固有要素与特性。建筑本体是指构成建筑的形式与技术等要素的总和,是建筑脱离文学性和情节性,由自身构成要素所呈现的本来面貌。只有当建筑本体与所承载的内容、意义分离的时候,建筑本体与感知之间才能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才能在体验的方向上进行演化。
二、两种看待建筑的立场
建筑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对环境的认知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用什么立场来看待这种关系呢?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体验性立场与对象性立场。
(一)“体验性”立场,建筑以本体的方式存在,以唤起感知与情感的方式存在。建筑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强调感知、建筑本体与环境的三者统一。身在其间,会感受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基于“体验性”立场的设计方法,就是建构本体要素与感知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体验设计思考包含了自身认知的独特性,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过程。表达方式上是属于表现的范畴。在这过程中,理论与技术体系成为工具,而非价值观。
(二)“对象性”立场,建筑以工具的方式存在,强调将建筑作为叙事的工具,强调建筑的文学性和情节性,强调表达建筑本体之外的内容与意义。建筑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基于“对象性”立场的设计生成过程,是以理论、风格作为设计思考的原点,以工具来认识环境与生成建筑。越接近范本,就越接近标准答案。表达方式上是属于再现的范畴。
前者强调感知与建筑本体的密切关系,强调体验;后者强调建筑文学性与情节性,将建筑作为一种叙事的工具。两者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互补性。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认知的立场,前者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后者是站在物的立场上。前者是建筑与人的一体化存在,后者是对象性存在。从体验性立场来认识当代的建筑发展,是基于建筑本体与体验的密切关联,是发自本心,而非原则;讨论问题的方式发自感受,而非条框。在当代欧洲实践中,大部分建筑师更倾向于前者,这也说明了欧洲建筑整体呈现发散状态的根本原因。
三、感知的多向性与自我认知
人的感知既有趋同的部分,也有因人而异的部分。对于建筑师而言,在实践中认识了解自我,表达自身的真实体验,是建筑向着开放体系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勤于实践是建筑师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对于现代主义的认识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原则与结论,既要了解其历史意义,也应认清其局限性。理论既是桥梁,也是屏障。
四、感知的多向性与创作的发散性
当代建筑的发散性是立足于体验性认知基础之上呈现的自然状态。一方面有共同的本底,另一方面又有建筑师自我认知与探索,整体趋同的风格消失了。很多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多是从建筑本体要素与体验的关系来讨论问题,这在日本建筑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人类情感广度与深度的探求,正引领着建筑的发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