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经济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50.58
6.3折
¥
240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隋映辉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180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40元
货号9326715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隋映辉,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科学学研究》编委、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青岛社会科学院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经济与战略管理、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创新与集群生态等。承担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软科学等各类研究项目共70余项。出版《科技产业转型》等著作14部,在《科学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科技进步等省部级很好成果奖17项。承担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进入政府决策,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录
前言 / 1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 导论 / 002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系统构成 / 002
第二节?学科性质及研究领域 / 022
第三节?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034
第四节?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 049
第二章 系统结构 / 056
第一节 系统结构与分析框架 / 056
第二节?系统结构与基本要素 / 065
第三节?系统模式与组合形态 / 075
第四节?系统调控功能及方式 / 082
第三章?产业演进 / 095
第一节?科技产业的演进范式 / 095
第二节?科技产业周期性描述 / 104
第三节?科技产业演进的选择 / 118
第四节?科技产业演进环境 / 133
第四章?运行机制 / 141
第一节?运行机制的构成 / 141
第二节?科技产业并存机制 / 154
第三节?科技滞存与运行机制 / 162
第四节?科技产业协调机制 / 168
第五章?中介系统 / 176
第一节?科技产业中介系统概述 / 176
第二节?科技产业中介运作系统 / 185
第三节?科技产业中介关联机制 / 191
第四节?科技产业市场中介系统 / 207
第六章?科技转移 / 223
第一节?科技转移系统 / 223
第二节?科技转移机制与模式 / 246
第三节?科技转移流程 / 255
第四节?科技转移与投资系统 / 263
第五节?科技转移范例 / 271
第二篇?应用理论
第七章?高端并购 / 280
第一节?并购理论 / 280
第二节?高端并购内涵 / 292
第三节?高端并购运作 / 306
第四节?高端并购与“斩行动” / 313
第五节?高端并购案例分析 / 322
第八章?知识外包 / 329
第一节?知识外包内涵 / 329
第二节?知识外包分类 / 343
第三节?知识外包路径 / 353
第四节?知识外包的风险管理 / 361
第九章?科技产业品牌 / 371
第一节?品牌理论 / 371
第二节?科技产业品牌特征 / 379
第三节?科技产业品牌定位 / 388
第四节?科技产业品牌价值 / 398
第五节?科技产业品牌运作 / 405
第十章?系统创新 / 415
第一节?创新系统演变 / 415
第二节?系统创新形态 / 424
第三节?系统创新与研发 / 448
第四节?系统创新调控 / 463
第十一章?风险投资 / 475
第一节?风险投资界定 / 475
第二节?风险投资运作 / 479
第三节?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 / 487
第四节?科技产业风险投资的作用机理 / 491
第五节?科技产业创新与风险投资 / 501
第六节?风险投资案例 / 509
第十二章?科技产业区 / 524
第一节?科技产业区发展概述 / 524
第二节 科技产业区发展模式 / 537
第三节?科技产业区发展机制 / 545
第四节?科技产业区发展环境 / 551
第五节?科技产业区集聚制约 / 558
第十三章?科技产业集群 / 577
第一节?科技产业集群定义 / 577
第二节?科技产业集群链接 / 584
第三节?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机理 / 599
第四节?科技产业集群生态化 / 606
第三篇?战略政策
第十四章?人才资源 / 616
第一节?人力资源与知识价值 / 616
第二节?科技产业的人才资源 / 625
第三节?科技产业的人才组合 / 630
第四节?科技产业的人才流动 / 635
第五节?科技人才的资源开发 / 644
第六节?科技人才激励与竞争 / 650
第十五章?市场需求 / 659
第一节?科技产业的市场需求 / 659
第二节?市场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 / 673
第三节?科技竞争力与市场需求 / 684
第四节?科技产业的市场需求约束 / 692
第十六章?制度创新 / 701
第一节?制度创新理论 / 701
第二节?非技术因素与制度创新 / 713
第三节?制度创新与科技产业安排 / 722
第四节?制度创新与科技企业激励 / 736
第十七章?结构优化 / 747
第一节?科技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 747
第二节?科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758
第三节?科技产业结构与政策取向 / 769
第十八章?企业转型 / 795
第一节?转型战略 / 795
第二节?转型特征 / 804
第三节?转型策略 / 816
第四节?战略范例 / 827
第十九章?城市创新 / 846
第一节?城市创新系统 / 846
第二节?城市创新能力 / 851
第三节?城市创新战略生态 / 856
第四节?城市创新与政府作用 / 875
第五节? 城市创新的战略转型 / 882
第二十章?协调发展 / 903
第一节?结构性协调 / 903
第二节?差别性竞争 / 916
第三节?转型的协调 / 925
第四节?结语 / 943
参考文献 / 947
后?记 / 960
主编推荐
"靠前章 导论 科技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涵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科技、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也是近年来靠前外科技经济与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很具活力、很有价值的学科领域。本章旨在分析和界定科技产业的基本内涵、动态性变化及特征,阐释科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领域。通过对有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归纳和解析,建立科技产业经济理论框架与结构,并论述主要分析方法、逻辑关系及创新架构。 靠前节?研究对象及系统构成 一、科技产业界定 给科技产业经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首先要对科技产业的概念、范围和特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和描述。在靠前外文献中,对科技产业往往存在一系列不同解读的概念或术语。由于定义规定并不严密,这些术语通常给科技产业的界定带来混乱。如从技术划分,有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组装型产业、很好技术产业等;从产业划分,有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产业、科学产业、知识型产业、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等;从层次划分,有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从社会分工划分,有科技服务业等。 关于科技产业,并无标准定义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其是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产业。 靠前上一般采用技术密集度(R&D经费强度或R&D人力强度)作为界定的基本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很初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其成员组织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1984年又以11个成员组织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86年,OECD正式给出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用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指标。OECD按照靠前标准产业分类第2版(ISIC-Rev.2),并依据OECD比较典型的 13个成员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的有关数据,将R&D经费强度明显较高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1994年OECD选用总的R&D强度、直接R&D强度、间接R&D强度三项指标来界定产业是否属于高技术产业。根据OECD的10个成员组织1973~1992年的统计数据逐步计算,很终提出:直接R&D强度比重在3%以上的为高技术产业,1%~2%之间的是中技术产业,小于1%的是低技术产业,并确定指标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为高技术产业。1996年,OECD将R&D强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指标,根据靠前产业分类(ISIC),并依据13个OECD成员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的相关数据,确定了上述6类产业为高技术产业。 随着靠前标准产业分类第3版(ISIC-Rev.3)的广泛使用,2001年OECD依照新的靠前标准产业分类重新确定了高技术产业新的分类标准,根据13个成员组织1991~1997年间的平均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将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制造业等5类产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 马丁?斯考伯(Martin Schaaper,2004)认为,至少满足以下两条才可称之为高技术产业:(1)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包括正在研发);(2)通过中间投入或资本投资,在生产过程中高强度利用已有技术和创新;(3)劳动力的高知识密集型特征,参见表1-1。Martin Schaaper 认为,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分析,提供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相分离的分类更为有益:(1)对于制造业产品来讲,这将会保持过去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及低技术的分类;(2)有更多的指标可以用来测度并确定制造业产品的分类(例如:直接 R&D 强度);(3)能够实现对制造业部门不同领域的分析(例如:基于靠前贸易分类)。 表1-1?OECD制造业产业的技术分类 技术分类 ISIC 第 3 版 1999 R&D 占产值的比重 R&D 占增加值的比重 总体强度 2 中值强度 总体强度 2 中值强度 高技术产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 353 10.3 10.4 29.1 27.5 制药 2423 10.5 10.1 22.3 25.8 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 30 7.2 4.6 25.8 15.1 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 32 7.4 7.6 17.9 22.4 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 33 9.7 5.6 24.6 11.9 中高技术产业 电气机械和设备 31 3.6 2.3 9.1 6.7 汽车、挂车及半挂车 34 3.5 2.8 13.3 11.7 化学制品(不含制药) 24 不含 2423 2.9 2.2 8.3 7.1 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 352+359 3.1 2.8 8.7 7.9 其他机械设备 29 2.2 2.1 5.8 5.3 中低技术产业 船舶制造和修理 351 1.0 1.0 3.1 2.9 橡胶和塑料制品 25 1.0 1.1 2.7 3.0 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 23 0.4 0.3 1.9 2.7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 26 0.8 0.6 1.9 1.3 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 27-28 0.6 0.5 1.6 1.4 低技术产业 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 36-37 0.5 0.5 1.3 1.2 木材、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 20-22 0.4 0.1 1.0 0.3 食品、饮料和烟草 15-16 0.3 0.3 1.1 1.0 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 17-19 0.3 0.4 0.8 1.0 全部制造业 15-37 2.6 2.2 7.2 6.5 资料来源:Martin Schaaper,OECD划分高技术产业、测度ICT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方法,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总公司 在美国,科技产业一般泛指依靠优选科学技术和知识生产的各种生产部门,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通常采取“职业分布”指标进行科技产业划分,得出29种科技产业部门和100个独立的科技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每千人中有25个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的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高技术产业,是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的比重为10%以上,或者科技人员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界定标准:一是每个产业工人的研发支出应超过450美元,或者是位于产业的前20%;二是产业队伍中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人数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在本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21%。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标准的产业就是高技术产业。根据这一标准,提出美国高技术产业包括50个行业,其中高端制造业有35个,占70%。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产品及零部件、音频和视频设备、基础化学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以及汽车、半导体和其他电子元件、船舶和造船、医疗设备和用品等行业(见表1-2)。因此,美国确认的科技产业,是指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科技进步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产业。对科技产业的定义通常采用两种指标:一种是研究与开发强度,即产品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另一种是科技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 "
精彩内容
科技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科技产业为研究对象,涵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等的学科。本书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以经济化和创新化为支点,对科技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进行了诠释和系统性研究。全书结合新科技革命及产业转型发展态势,全面揭示科技产业经济的内在关系,研究了科技产业经济的系统结构、演进规律、运作机制、科技转移等,深入分析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以及高端并购、人才竞争、知识外包、创新研发、风险投资、品牌运作等作用,并对城市创新、运作机制、集群链接、企业战略、科技园区等进行机理描述和理论阐释。同时,还系统论述了与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市场需求、中介对接、系统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在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做出解析,深入阐述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并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变量,指出未来科技产业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本书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战略政策三篇,共计二十章组成。全书精练地归纳了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融合了作者在科技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模式。以学科交叉与机理分析,从科技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对科技产业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和跨界融合,并构建一个兼容并蓄的分析框架与创新生态;基于网络化、科技产业化为核心的跨界、跨域、跨行的大趋势,加深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与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科技产业创新要素的历史性、系统性演变,建立系统科学的理论架构及应用体系,形成新的科技产业集群形态、价值链体系;通过专题性、实证性分析,提供科技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范例,以及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形态、创新机制与竞争参照。全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理论完整、内容丰富,从多维协调、跨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技术路线,对科技产业经济及其学科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立体化、全流程的论述。
本书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各级政府、研究开发、企业管理、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科技管理、创新创业等部门人员也具有阅读价值。因此,本书不仅是专业研究和院校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参考用书,而且也是政府决策以及科技园区、企业战略、创新创业、管理培训等人员必备的读物。
媒体评论
1996年有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致作者的信中指出:“科技产业是新时代的重要产业,我称之为第四产业,以区别于服务产业的第三产业,是现在及21世纪的重要产业。” (涂元季主编:《钱学森书信(十)致隋映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