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陈西滢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2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阎晶明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23825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337350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阎晶明著的《鲁迅与陈西滢(精)》将一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作者将1925年的这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字记录为依据,结合常情常理,将这场论战的全过程呈现出来,诸多的细节,诸多的微妙之处,以及牵涉到的多位文化名人和政界要人,均有所考量。可以说这是一部还原那场近100年前的论战的“考古”文献。
极为翔实的历史文献整理归类:无论是为了还原论战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还是考察这一场论战对鲁迅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影响,都离不开一偏偏具体的论战文字,只有这些文字才是最为核心的素材。作者多方收集,力争将论战双方的文章全部收集完全——鲁迅的文章相对容易收集整理,而陈西滢的文章则散落在多种文献中,需要丰富的资料占有以及清晰的整理思路,这一点作者又从作家转向学者,体现了深厚的功力。
作者简介
阎晶明:评论家,曾任《文艺报》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著有《鲁迅还在》《鲁迅的文化视野》《独白与对话》等,主编有《鲁迅演讲集》《新批评文丛》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争端:起于“风潮”
一、 “女师大风潮”的始末
二、 “女师大风潮”中鲁迅的行踪与是非纠缠
三、 陈西滢:何以卷入“风潮”
四、 “三·一八惨案”:截然的立场分界
第二章 相骂:无所顾忌的作家教授
一、 “闲话”与“并非闲话”
二、 “关键词”的出处与反证
第三章 “抄袭”:罪名的有无与由来
一、 陈西滢及其对鲁迅作品的基本评价
二、 “抄袭”与“剽窃”:一场涉及人格的论争
三、 凌叔华两次被揭“剽窃”的由来
第四章 “旁观者”:“闲话”的介入
一、 “攻周专号”前后的徐志摩和周作人
二、 李四光的“薪水”问题及其他
第五章 鲁迅:韧性的战斗从此开始
一、 鲁迅与论敌间的论战,是为了揭开一类人的真面目,并非出于私怨
二、 鲁迅对陈西滢及其“闲话”系列的评价,以及对陈西滢关于自己作品评价的看法和议论
三、 论战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第六章 陈西滢:“闲话”的得失与短长
一、 《西滢闲话》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二、 退隐文坛如此第七章是非功过的评说
一、 同时代人对相关问题与人物的态度
二、 从政治批判到学术讨论
附录:鲁迅与陈西滢论战文选
粉刷毛厕陈西滢
走马灯陈西滢
参战陈西滢
创作的动机与态度陈西滢
版权论陈西滢
剽窃与抄袭陈西滢
表功陈西滢
闲话陈西滢
闲话陈西滢
管闲事陈西滢
闲话陈西滢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上)陈西滢
致志摩陈西滢
李四光先生来件李四光
结束闲话,结束废话!李四光徐志摩
并非闲话鲁迅
我的“籍”和“系”鲁迅
“碰壁”之余鲁迅
并非闲话(二)鲁迅
并非闲话(三)鲁迅
“公理”的把戏鲁迅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鲁迅
碎话鲁迅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鲁迅
学界的三魂鲁迅
我还不能“带住”鲁迅
不是信鲁迅
空谈鲁迅
辞“大义”鲁迅
革“领”鲁迅
内容摘要
绪论我对“鲁迅与陈西滢”这个题目开始感兴趣并决意要做一回梳理和研究,是近一年来的事。凡关注鲁迅研究动态的人都会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鲁迅和他的论敌之间的论争文选、鲁迅的笔战经历,已有多种著作和论文进行过梳理和描述。除了鲁迅与高长虹、鲁迅与粱实秋、鲁迅与周作人之间的论战和恩怨被大书特书之外,一些与鲁迅曾经发生过论战,但个人经历并无多少新鲜材料可以公布的论战对手,专题研究与论述尚有开发余地。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论战究竟有多少可以挖掘的资源,研究这样一个题目对鲁迅研究来说有多大的意义,是我在阅读相关作品、资料的同时反复思考的问题。鲁迅与陈西滢,并无个人间的实际交往。他们是一对纯粹的笔战对手,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的一切,都是以笔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关系,在鲁迅和他所遇到的论敌当中,算是很好特殊的一种情形。单纯的笔战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以人物关系研究为主的论题?从这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和得出多少具有特别意义的主题和内涵来?这同样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在鲁迅研究领域当中,想要寻找到一种前人未曾发现的话题实在是太难了,想要在一个既有的话题下找出新的研究材料也一样很难。近几年来,关于鲁迅与他的论敌的恩怨是非,学术界谈论较多,一时成为鲁迅研究领域里的一片新天地。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鲁迅多年来与其论敌之间争论起因、争论过程和争论结局的分析,粗线条的描述和鲁迅与其论敌间的论战文章辑录占其中的绝大多数。深入的研究著作尚不多见,近年来,已有论者对鲁迅与高长虹、鲁迅与周作人等专题进行过个案分析和详尽论述,在这一领域,仍然有许多值得后人进行认真研究的论题,鲁迅与陈西滢,或许就是其中之一。一、 陈西滢是鲁迅的靠前个论敌陈西滢,本名陈源,曾留学英国,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是“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人物,文名因创办《现代评论》杂志并开设“闲话”栏目而大起,更因这些“闲话”引出同鲁迅的笔墨官司,成为20年代中期的重要文化人物。鲁迅的《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中的多篇文章就是针对陈西滢的“闲话”而写。鲁迅曾指出,陈西滢曾说他的杂感“无一看的价值”,只要看看《华盖集》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陈西滢一生除后来结集的《西滢闲话》和少数散文与译作之外,著述很少,但他因此带来的“名声”却很大。研究鲁迅与他的论敌,陈西滢是首先要遇到的重点人物。说“首先遇到”,是我以为陈西滢是鲁迅认真对付、刻骨铭心的靠前个论敌。翻读《鲁迅全集》会发现,在“五四”初期,鲁迅置身于新文化运动之中,尽管在白话文运动及“青年推荐阅读书”等方面,鲁迅的观点与言论受到来自守旧派的攻击和批评,但并没有什么具体人物成为鲁迅穷追猛打的对手,林纾、陈铁生、柯柏森、梅光迪等,鲁迅对他们的反驳也都是始于言论,止于言论,并没有发展到难缠的地步,也没有形成足称“事件”的规模。属于正常的言论之争。而陈西滢,则是鲁迅遇到的靠前个值得认真对付的“论敌”。1925年至1927年间,鲁迅杂文半数以上的篇什,都与陈西滢及其所代表的“现代评论派”有关。可以说,鲁迅的靠前个论敌,正是陈西滢。1925年6月1日的《京报副刊》上,发表了鲁迅的杂文《并非闲话》,这是鲁迅与陈西滢的靠前次正面“交火”,从那以后,一直到1927年,鲁陈之间的论战就从未间息过。促发鲁迅与陈西滢交战的直接事件,是发生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还是反对学生运动方面,鲁迅与陈西滢之间发生了重大分歧,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论战主题。“学者”、“公理”、“正人君子”、“流言”等等鲁迅论战中的名词,从这时开始大量出现,鲁迅笔战的风格,“不能带住”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通过与陈西滢的笔战确立下来,并为世人所熟悉。陈西滢同时也是鲁迅很为耿耿于怀的论敌。“五四”初期,鲁迅的杂感多集中于“国民性”的批判,言论也多以中国历史、文化和一般社会现象为批判对象,涉及时人时事的为数并不多。与陈西滢交战后,杂文中的“私怨”成分明显增加,而这“私怨”,又常常是为“公仇”而发,并归结为“公仇”,使鲁迅杂文更显战斗的“火气”,且不失深广的主题。鲁迅终其一生都未能对陈西滢稍加原谅,这与他同梁实秋、林语堂甚至高长虹之间的恩怨都有所不同。这些针对具体人物和事件展开的论战,不因具体的是非而流于文人之间简单的好恶之争,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也是鲁迅论战文章不可效仿的地方。研究鲁陈之间的笔战,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运动史,研究和理解鲁迅的笔战风格和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一些基本的认识,我以为“鲁迅与陈西滢”这个研究专题是可以成立的。本书试图专注于鲁陈之间论战始末的分析,将笔触深入到双方论战的很细部,进行文化的、文学的、政治现实的分析与研究。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陈西滢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他作为文学家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述,《西滢闲话》是他一生很主要的作品集;作为学者,他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难以称得上是成果显著的专家;作为文化运动中的人物,他参与创办《现代评论》杂志,主要在初期负责编辑文艺稿件。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20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很突出的论争对手,1925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1925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1925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这也是我之所以选定这样一个题目,切入鲁迅世界的出发点。在进入对两人的论争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人们相对知之较少的陈西滢,他的生平经历、创作活动做一个简单的交待,也有必要将鲁迅在1925年的主要活动和创作情形,做一点具体的描述,以使以后的论述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背景。二、 陈西滢何许人也陈西滢,原名陈源,字通伯,1896年3月24日出生,江苏无锡人。幼年人上海文明书局附设的文明小学就读,后转学到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属小学。1911年毕业,升入中院。16岁时,受其表舅吴敬恒鼓励,赴英国留学,从中学读到大学,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苦学英文,打下深厚的英国文学功底。在伦敦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期间,受到名师拉斯基的指导,并获博士学位。1922年26岁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即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后联合好友王世杰、周鲠生、杨端六、皮宗石、杨振声等创办《现代评论》杂志。编辑过其中靠前、二卷的文艺稿件。围绕该刊及《新月》杂志,与胡适、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1924年泰戈尔来华,徐志摩接待并任翻译,陈西滢参与了接待工作。女作家凌叔华时为燕京大学学生,也参与其中,陈西滢因此与凌叔华结识。1927年,与凌叔华结婚。这年夏天,两人以北京大学研究院驻外撰述员身份到日本旅行。1929年5月,王世杰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聘请陈西滢为教授并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因抗战爆发,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陈西滢随校前往。王世杰当时信心十足,决心要把武汉大学办成同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并列的世界名校。陈西滢也十分投入,除担任教学和行政任务外,还开设了“短篇小说”、“英国文化”、“翻译”、“世界名著”等课程。1943年赴英,在中英文化协会任职,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由于巴黎物价昂贵,不久即迁往伦敦居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台湾地区地区靠前地位受到威胁,加上台湾地区地区政府经费紧张,连年积欠会费,陈西滢的处境十分狼狈。1966年,台湾地区地区被联合国取消成员地位,陈西滢在法警干预下被迫迁出巴黎办公处。其间因抗争而心脏病突发,当场昏厥,被送往医院急救。同年,以国民党政府外派文化官员身份退休,定居伦敦。1970年3月29日,因脑溢血客死于伦敦,享年74岁。在担任教科文组织职务期间,他曾帮助台湾地区地区文人恢复了跟靠前笔会的关系,1959年,同罗家伦、陈纪滢、曾恩波等出席了在法兰克福召开的靠前笔会。陈西滢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4年至1927年间,并集中发表于《现代评论》、《新月》等刊,他翻译过梅立克、曼殊菲儿的作品。1928年6月,新月书店出版《西滢闲话》,1970年,台湾地区地区萌芽出版社出版了《西滢后话》。陈西滢的一生,经历复杂曲折,文学活动在他一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很大,正是由于同鲁迅的论争,才使他的文名在当时远扬,直到今天仍为研究者所关注。三、 1925年的鲁迅1925年,鲁迅45岁。这一年对鲁迅的一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又十分特别,无论从社会活动还是创作经历,抑或是个人情感经历而言,1925年都是鲁迅一生中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第,鲁迅写下了散文诗《希望》,并在这一年里完成了《野草》的写作,这是一部记录作家心灵轨迹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艺术探索途中的经典作品。1925年的鲁迅,继续他的小说创作,《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离婚》等都创作于这一年。《离婚》是鲁迅小说的终结之作。他的杂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靠前本杂文集《热风》在这一年结集出版,杂文创作也呈现出短兵相接的特点。1925年对鲁迅来说是多事之秋,“女师大风潮”中,他因公开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于8月遭到教育部长章士钊的“革职”,为了讨还公道,他迅速向北洋政府平政院递交了诉状,控告章士钊并在次年1月得到复职,回到教育部任佥事职务。也由于“女师大风潮”,鲁迅与陈西滢等“现代评论派”的文人学者展开笔战,充分展示了鲁迅韧性的战斗精神,杂文笔法更显锋芒。确立了杂文文体参与现实的品格和论战的风格。《华盖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就写作于这一年。这一年的鲁迅,肺病复发,这对他以后的生命历程有着潜在的影响。而对鲁迅人生命运发生根本影响的,还是他在这一年结识了许广平,许当时为女师大的进步学生,曾因参与“驱羊”(杨荫榆)运动而受到校长杨荫榆的开除处分。鲁迅不遗余力地为许广平等六位学生伸张正义,许广平则从这一年开始,频频去鲁迅寓所探访,两人从此建立了通信联系。也可以说,1925年是《两地书》的靠前个年头。1925年的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与现实结合,《野草》是一个思想者和一位艺术家积郁在灵魂深处的“地火”的喷发,《伤逝》、《离婚》等小说在艺术上更臻“圆熟”,结尾却少了《呐喊》时期的“亮色”。这一年,鲁迅结交了笔战的对手,对以陈西滢、徐志摩等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文人展开了靠前的论战。身兼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校教职的鲁迅,还必须应对来自教育部“上司”的威吓和“手脚”。带着肺病的他,又在这样的身心交瘁中寻找到了生命的亮点:许广平。001925年的鲁迅,在年初的2月,因《青年推荐阅读书》这篇不足千字的文字,成为文坛上的议论中心,守旧者的反对之声并不是很可怕的,许多青年对他“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的言论的误解,才真正让他产生内心深处的悲凉。1925年的鲁迅,还继续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出了象牙之塔》就在这一年年底完成。这一年,他还与韦素园、李霁野等组成“未名社”,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书”。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1925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鲁迅传记我们已经见到过许多种,并还在继续增加,而我以为,把1925年的鲁迅抽取出来,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放大,那会得到多少“线性”描述难以发现的内涵和深度,这样一种描述,对读者了解鲁迅精神世界,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对陈西滢其人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又重温了1925年这关键的一年中,鲁迅的主要活动和生活处境后,再来确立“鲁迅与陈西滢”这一话题,就显得相对容易一些,我的着眼点,就是从1925年出发,以鲁迅和陈西滢为视角,描述和分析鲁陈之间的纷争恩怨,并从中探讨这场论战生发出来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文学观念的诸多意义,努力为切实、深入地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杂文的创作特点,提供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主编推荐
将一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作者将1925年的这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字记录为依据,结合常情常理,将这场论战的全过程呈现出来,诸多的细节,诸多的微妙之处,以及牵涉到的多位文化名人和政界要人,均有所考量。可以说这是一部还原那场近100年前的论战的“考古”文献。
将一场论战放入新文学史加以考察:在用显微镜观察鲁迅与陈西滢论战的同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论战现场的挖掘——如同鲁迅论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骂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事关深刻的国民性一样,作者在使用显微镜的同时,也使用望远镜,站在一个俯瞰新文学史、新文化运动的高度来思考这件事。这件事*主要的一个后果,就是塑造了以杂文为武器的鲁迅,塑造了以批判和战斗为主要姿态的鲁迅,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通过作者的阐述,1925年之于鲁迅、之于新文学的特殊性,逐渐呈现出来。
极为翔实的历史文献整理归类:无论是为了还原论战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还是考察这一场论战对鲁迅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影响,都离不开一偏偏具体的论战文字,只有这些文字才是*为核心的素材。作者多方收集,力争将论战双方的文章全部收集——鲁迅的文章相对容易收集整理,而陈西滢的文章则散落在多种文献中,需要丰富的资料占有以及清晰的整理思路,这一点作者又从作家转向学者,体现了深厚的功力。
精彩内容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