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连尉平,博士,副研究员,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地震局首次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调查、科普满意度评估等多项满意度调查,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目录
前言第一篇 概述第一章 公共服务及其相关概念一、服务的概念 1. 服务认识的发展2. 服务的定义3. 服务业及其分类二、公共服务的内涵 1. 公共服务的概念2. 公共产品的概念3. 公共服务的类型三、公共服务评价1. 公共服务质量2. 公共服务质量评价3. 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4. 公共服务接受者满意度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四、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顶层设计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中的顶层设计3. 公共服务专项规划4. 其他相关战略和规划第二章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涵1. 防震减灾工作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2.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是典型的公共产品3.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归类属性4. 防震减灾服务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行为主体 1.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供者2.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接受者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容 1. 广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容2. 狭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内容3. 狭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分类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特征 1. 信息服务是主要内容2. 对信息传播有很高的要求3. 服务需求分布严重不均匀4. 服务需求有较极端的突发聚集性五、我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发展概况1. 顶层设计进展2. 公共服务工作进展第三章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和满意度测评一、需求调查和满意度测评背景二、需求调查和满意度测评内容 1.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测评主要内容2. 常见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测评三、测评流程和调查方法四、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测评第二篇?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进展第四章 2018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二、调查内容设计三、调查指标构建 1. 公众地震安全感2.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接触度3. 地震信息关注度和信息获取4.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5. 防震减灾社会效益量化评估6. 防震减灾常识普及7.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8. 受访者背景四、调查执行方案 1. 总样本量设计2. 抽样方法3. 质量控制五、调查样本 第五章 2018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结果研究 一、公众地震安全感评估 1. 总体安全感 79.48 分,得分较高2. 公众对地震灾后救援和重建充满信心3. 公众地震安全感的地域特征4. 公众地震安全感的群体特征二、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接触度 1.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总体接触度 42.2%2. 地震应急演练知晓度和参与度3.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接触度4. 其他防震减灾服务行动接触度三、地震信息关注度和信息获取1. 地震信息总体关注度 82.9%2. 新疆等省(区、市)公众对地震信息的关注度更高3. 地震信息获取渠道四、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1. 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满意度 81.22 分2. 地震应急演练公众满意度高达 89.25 分3.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满意度4. 地震信息获取便利度5. 地震部门发布信息权威度6. 防震减灾服务总体感受满意度五、防震减灾社会效益量化评估1. 地震预警信息支付意愿2. 防震减灾服务社会效益测算六、防震减灾常识普及1. 公众对地震预报理解有误区2. 农村地区公众对地震常识的认知普遍低于城镇地区3. 年龄越大,对地震常识的了解度越低4. 学历越高,对地震常识的了解度越高5. 学生等对地震常识的了解度更高七、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 1. 灾后救援及重建、地震预警、房屋抗震测试需求大2. 相较于农村地区,城镇地区需求更多3. 中青年、女性、高学历群体服务需求更多元第六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二、调查内容设计三、调查指标构建1.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接触度2.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3.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4. 受访者背景四、调查执行方案1. 总样本量设计2. 抽样方法3. 质量控制五、调查样本第七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结果研究一、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接触度1. 地震速报信息接触度最高,自建房抗震咨询服务略低2.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接触度区域特征显著3. 低学历群体、农民群体、老年人是触达难点4. 各项服务其他公众接触信息二、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1. 防震减灾服务公众总体满意度为 88.65 分2. 震后灾区应急服务、地震门户平台满意度相对较高3. 各省(区、市)公众总体满意度之间的波动有所趋缓4. 各项服务具体满意度评价三、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1. 震后信息服务需求2. 地震预警需求3. 地震灾害风险信息需求4. 地震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需求5. 自建房抗震咨询需求6. 其他服务需求四、研究建议1. 保障服务的均等性和公平性,补齐公共服务覆盖短板2. 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地震信息服务综合平台3. 尽快布局发展音视频等新一代融媒体渠道4. 拓展震后信息服务内容,加强专家解读5. 推进地震预警服务的落地、推广和宣传工作6. 提升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服务水平7. 进一步加强农村自建房抗震设防工作8. 加强重点区域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第三篇? 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调查和科普满意度评估进展第八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二、调查内容设计三、调查指标构建 1. 公众防震减灾素养2. 公众防震减灾重视程度3. 受访者背景四、调查执行方案1. 总样本量设计2. 抽样方法3. 质量控制五、调查样本 第九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调查结果研究一、17.1% 的受访者具备防震减灾素养1. 调查结果为后续监测建立了合理可行的基准2. 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小3. 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受区域地震灾害影响大4. 防震减灾素养水平有独特的年龄群体特征5. 各类群体防震减灾素养水平与总体差值二、公众普遍重视防震减灾,参与抗震救灾意愿强烈1. 防震减灾重视程度的区域特征2. 防震减灾重视程度的其他群体特征3. 公众参与帮助抗震救灾的意愿十分强烈三、素养水平和重视程度交叉分析四、研究建议1. 发力补短板,加强防震减灾素养低水平群体的科普2. 采取措施提高东中部地区和地震少发区科普效率3. 注重开展嵌入式科普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效果4. 逐步完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监测第十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二、调查内容设计 三、调查指标构建 1. 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度2. 防震减灾科普受众收获评价3. 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满意度评价4. 防震减灾科普公众需求5. 受访者背景四、调查执行方案五、调查样本第十一章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一、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接触和需求1. 科普接触群体差异比较明显2. 科普活动常态化呼声高,供需匹配有待改善3. 短视频等动态视觉形式科普作品宣传效果好4. 科普场所提高公众接触大有可为
二、科普受众收获评价整体良好1. 科普受众意识提升易,技能提升相对难2. 科普接触和受众收获评价交叉象限分析三、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满意度评价较高1. 公众对科普活动新颖性期待高2. 部分群体对科普作品内容通俗易懂性有要求3. 公众对科普场所信息查找便利性有意见四、研究建议1. 加大供给,提升新颖性,提高科普活动吸引力2. 狠抓视觉精品,提高科普作品效用3. 注重推广和服务,提高科普场所利用率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2018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问卷附录二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问卷附录三? 2020 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摘要
第一章公共服务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服务概念伴随着公共产品概念,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和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基础概念,运用越来越广泛,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使用。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后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策略的重要依据。自21世纪初党和国家正式使用“公共服务”一词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取得长足发展。
一、服务的概念
1.服务认识的发展
服务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服务是相对于有形商品而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产品,服务劳动是以活动的形式提供使用价值[1]。
人们对服务的认识不断在深化。亚当·斯密(Adam Smith)吸收了18世纪50~70年代重农主义者的观点,将服务业活动定义为非生产活动。古典经济学对于服务的这一定义暗示了服务活动一定是非生产性的,将商品与服务的差别简化成劳动产出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差别,有较大局限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中的应用,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服务和非物质、商品和物质之间不再有牢固的对应关系,商品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也有看得见的形式。很多学者对服务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霍尔(T.P.Hill)定义服务为:在事先约定的情况下,某人情况的改变或是归属于某个经济单位的某物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带来的情况的改变[2]。瑞典学者格隆鲁斯(Grönrios)认为,服务是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特征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在顾客与员工、有形资源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这些有形的资源(有形产品或有形系统)是作为解决顾客问题的方案而提供给顾客的[3]。
2.服务的定义
国际标准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这样定义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产生的结果。1994年,我国采用ISO9004-2的相关内容制定国家标准GB/T19004.2,该定义也就成为较通用的服务定义。ISO9004-2的服务定义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指出了服务的目的,即满足顾客的需要,这里的顾客指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第二层指出了服务的条件,即必须在提供方和顾客的接触中进行,要有提供方内部活动作为支撑;第三层指出了服务内容,即服务活动和服务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定义中的“与顾客接触”,ISO9004-2中的具体解释为“在接触中提供方和顾客可能由人员或装备来代表”。根据这个定义,“与顾客接触”除了有“面对面”的情况,还可以有非“面对面”的情况。“面对面”服务中服务接受者与服务提供者直接进行实际接触,非“面对面”服务中,服务接受者与服务提供者不直接进行实际接触,而是有一方或双方通过一定媒介(如信息终端、存取款机等)来完成服务过程。定义中的“结果”,可以参考霍尔的定义来理解,就是服务活动后的服务接受者(顾客)的改变,包括对顾客的客观作用和顾客自身的主观感受,顾客主观感受包括顾客的反馈信息,即顾客对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等。
3.服务业及其分类
服务业伴随服务而出现,服务业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西兰经济学家艾伦·费歇尔(Allan Fisher)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其他更高级需要,如生活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划分将工农业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统一归类为第三产业。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提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划分,并总结得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劳动人口先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当工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工农业以外的经济行业日渐兴旺,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而工农业就业人口先是相对下降,随着技术进步,最终出现绝对下降。
现代服务业包含很多行业,根据不同统计目的,有不同分类方法,已衍……
精彩内容
防震减灾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公众期待地震预警吗?怎么看待地震预报?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对目前的地震信息服务和地震科普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本书系统总结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开展的多项防震减灾服务公众调查和评估,包括2018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服务评价调查、2020年中国地震局首次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调查和科普满意度评估。
本书侧重方法研究和实践分析。第一部分,简要分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及其调查评估的内涵、意义和方法,以及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近年来的发展;第二部分,系统论述2018年和2020年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的调查内容设计、指标体系研究、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建议;第三部分,系统论述2020年防震减灾科普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评估的调查内容设计、指标体系研究和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建议。
本书深入研究防震减灾服务公众需求和评价反馈,客观反映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发展进程和趋势,可为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和地震行业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为各行各业开展公共服务公众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提供参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