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稿以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馆藏展品为依托,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所使用的器具的演变与传承,有深远的意义。初版可填补以展品实物为基础的研究空白,随着国家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将有很大的再版可能。
作者简介
刘淑芝(1954.2~),女,辽宁省昌图县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剂学学科带头人。1978年8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届中药制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新型制剂(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杂志编委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审稿专家。
目录
绪论 中医传统制药工具研究
第一章 中药制药工具的起源
骨镰
骨铲
石磨盘
石镰
石刀
石锛
玉锛
人面纹熨石
彩陶灶台
红陶杯(一组)
红陶勺
彩陶鬲
彩陶碗
陶桶
骨器(一组)
青铜锛
铜锛、铜钩镰(一组)
铜刀(一组)
铜刀(一组)
第二章 早期的汤剂煎制器具
陶釜
陶罐
陶罐
陶鬲
陶罐
青铜鼎
药也
保温器
锅灶
熬药器模型
绿釉陶灶
青瓷灶
青釉锅灶
青瓷灶
煎药壶
药锅
银壶
银壶
铜壶
黑陶砂锅
绿釉砂锅
炼丹炉
第三章 最早的药酒制作器具
第四章 中药丸散膏丹制作器具
后记 传承传统制药文化
内容摘要
该书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文化创作基金支持的成果之一。早在2006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贯彻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加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保护与传承,在课题组长刘淑芝总主编的指导下,白建疆主编组织中医药文物专家、中医药文献研究专家、医史文化专家等完成该书的编写工作。
《中医传统制药工具图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共收录图片160余幅,图片中展示的制药工具均从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所藏数千件中医传统制药工具中精选而出。全书分为四篇,分别为中药制药工具的起源、早期的汤剂煎制器具、早期的药酒制作器具、中药丸散膏丹制作器具。该书只是古代中医制药工具的汇集,目的是让读者通过书中这些资料欣赏先人的智慧,了解中医制药的历史,也为中医药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
该书在文物选取和文字编辑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建华女士、光明日报不错编辑刘志达先生、国家农业博物馆研究员贾文忠先生的细心指导。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本人查阅文献,还参加了由李经纬先生主编的《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的编撰工作,并担任副主编。编撰期间,编撰委员会部分专家深入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调研指导,并对馆藏中医药文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整理,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益。
该书专业性强,题材新颖,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以考辨有据、严谨务实为指引,但因水平和主客观原因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也期盼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精彩内容
该书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文化创作基金支持的成果之一。早在2006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贯彻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加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保护与传承,在课题组长刘淑芝总主编的指导下,白建疆主编组织中医药文物专家、中医药文献研究专家、医史文化专家等完成该书的编写工作。
《中医传统制药工具图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共收录图片160余幅,图片中展示的制药工具均从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所藏数千件中医传统制药工具中精选而出。全书分为四篇,分别为中药制药工具的起源、早期的汤剂煎制器具、早期的药酒制作器具、中药丸散膏丹制作器具。该书只是古代中医制药工具的汇集,目的是让读者通过书中这些资料欣赏先人的智慧,了解中医制药的历史,也为中医药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
该书在文物选取和文字编辑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建华女士、光明日报不错编辑刘志达先生、国家农业博物馆研究员贾文忠先生的细心指导。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本人查阅文献,还参加了由李经纬先生主编的《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的编撰工作,并担任副主编。编撰期间,编撰委员会部分专家深入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调研指导,并对馆藏中医药文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整理,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益。
该书专业性强,题材新颖,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以考辨有据、严谨务实为指引,但因水平和主客观原因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也期盼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