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7.79 6.3折 ¥ 108 全新
库存43件
作者张一兵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526358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2231418
上书时间2024-12-25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在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生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性论
著有:《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与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版);《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广松涉哲学的构境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悬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发现索恩-雷特尔——先天观念综合发生的隐秘社会历史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卷);《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卷、2008年第2卷、2019年第3卷);《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003侯惠勤兼有学者和革命者品格与学术研究
——纪念孙伯铁先生逝世20周年
024何怀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传
——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045唐正东资本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生动的过程
—孙伯鍨先生对资本特性的解读及其学术意义
059仰海峰逻辑·方法·开放性
—孙伯镤先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069李成旺“深层历史解读方法”与马克思哲学生成逻辑的彰显
—孙伯鍨哲学探索的当代贡献
092刘力永坚持运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104周嘉昕再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性特质
—纪念孙伯鍨先生
119孙乐强学术传统的奠基与方法论的开新
二、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
139吴晓明重温孙伯锬先生的卢卡奇研究
——纪念孙伯锬先生逝世20周年
155陈学明研究卢卡奇的一座丰碑
评孙伯先生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
张一兵物化与异化: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察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研究
197 李庆钧 论孙伯铁先生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的深
度解读
216 张亮赵立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231蓝江从物化批判到无产阶级意识
——重读孙伯铁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王南湜“双重逻辑”说所开启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探索之路
谭培文弘扬孙伯镤先生对哲学时代化的探索精神
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轴”
——孙伯鍨先生学术思想研究
刘怀玉在拓深哲学基础问题过程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
义新问题
347陈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孙伯铁学术研究的目标追求
360 徐 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20周年
陈胜云从实践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
——纪念孙伯鍨先生
陈培永体系还是方法,教条还是指南?
—基于孙伯鍨先生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问题的探讨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05周毅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哲学使命
——孙伯镤先生的方法论思考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
424张传平孙伯镤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及其启示郝清杰
435走进马克思与引领新时代
450王巍略论孙伯鍨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的
研究
孙伯锬先生辞世已经20年了,我们的感受似乎很矛盾:常能感到他不曾离开,总是在照常和我们一起读马列、悟哲学、纵论天下;但也往往在遇到重大理论困惑时感受到他不在的巨大空白,忍不住感叹先生若还活着该有多好。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表明了孙先生的存在价值,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这种魅力何来?毫无疑问,对待马克思主义学思悟贯通、知信行一致是根本。但我作为他最早入门的弟子,切身的感受是先生所兼有的学者和革命者品格,是其巨大人格魅力的依托,他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楷模。正如列宁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时所指出的:“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①做马克思主义学问的,什么叫作学问好、学术水平高,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兼有学者和革命者的品格。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把握,必然相应地更新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毛泽东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发现“现在有些糊涂观念,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着,例如关于什么是理论家,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等等问题的糊涂观念”①。他指出:“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能不能就算是有了理论家呢?不能这样说。……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毛泽东确立的这一衡量理论水平高下的尺度,彻底揭穿了各种主观主义“理论家”的假面具,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今天我们同样面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术)水平”的问题。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者,以为在自己的研究中搞点“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根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这当然是亟须解决的偏向。然而更需要着力纠正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打着“学术性”的旗号,搞所谓“纯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倾向。这种倾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
尖锐的问题:如何衡量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水平?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之路?我想以我当研究生及其后的一些亲身经历,在追忆孙先生兼有学者和革命者品格的同时,为上述问题提供孙先生的答案。
本书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孙伯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而组织提写的专题研究文集,由国内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孙伯铁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领域内的学术思想及理论贡献的梳理与探讨,旨在深化对孙伯锲等我国老一辈哲学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的认识,并以此来激励当下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以更加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识,投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之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