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9.27 4.9折 ¥ 39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84989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11795042
上书时间2024-12-25
本书由《意林•作文素材》编辑部携全国各地名师主编,《意林•作文素材》是青少读物领导品牌《意林》的“作文版”,连续多年命中中考高作文和阅读理解,深受师生家长信赖。特约中考、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命题组专家为顾问,全国各地特级教师长年指导,热点时事、经典素材、名师点拨全覆盖,中学生作文提分、拓宽视野必读杂志。
北大清华复旦等985、211学霸推荐读物! "
综述
001|创交际语境,重价值引领,显个性色彩/汪啸波
006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历史性新特点和严峻的挑战/孙绍振
011全国甲卷
039全国乙卷
062全国新高考I卷
094全国新高考Ⅱ卷
116北京卷微写作
122北京卷
149天津卷
169上海卷
189浙江卷
阅卷者说
201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流畅/李论
205考场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石磊
名师带你备考
209考生应该坚守的四种写作规则
——2023年高考作文四种考查取向/张一山
名师预测
214|2023年名师新题预测/江红波
附
217|冲刺阶段高考作文达标项目诊断表/焦文林
创交际语境,重价值引领,显个性色彩
——2022 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综评
□汪啸波(特级教师)
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基本延续了往年的风格,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作文主题与时代风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一是思想内容与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
全国9道高考作文题(北京卷2道题目)都以任务驱动型为主,试题材料有名著小故事、时代大事件、传统格言警句、 日常生活现象、温馨家庭场景等多种类型。从内容分析,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教育方针,关注党建工作、国家建设、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涵盖“建团
百年”与“民族复兴”两大主题,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国计民生,培养勇敢、创新、坚忍、拼搏等优秀品质,很好地发挥了作文试题为国选才的功能。
下文我将作文题大致分类,便于理解、分析、借鉴和备考。
一、创设交流语境,鼓励雅俗共赏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因而,无论实用写作还是文学写作,都需要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语境。换言之,当下的命题者都非常清楚: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不是让考生将脑袋里的信息、思想、情感,用字、词、句、段表达出来就完事了,而是要考虑到作者、读者、目的、形式、主题五个要素,努力创设一种真实、愉悦、高效的交流语境。我们看北京高考卷的一小一大作文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
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这个题目很有现代感,请看下列交流语境五要素:
——谁来写?校学生会新社团“悦 读会”会员。
——说给谁听?全校想参加此会的学生。
——说什么事?“阅读带来审美愉悦”。
——想达到什么目的?“悦读会”招新。
——怎么说的?语言简练,150字以内,有吸引力。
仅仅是10分的微写作,命题者也都面面俱到。再看北京卷大作文第二题: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 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我们认真审阅,也完全可以明了其中要素:
作者:你——网络时代、疫情期间 的中学生;
读者:我们——网络时代、疫情期间的老师;
目的:以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迎接新挑战,适应新生活;
形式:写经历、见闻、感受,记叙故事、抒发情感、呈现思考;
主题:很多现实的“线下”活动,因疫情而转向虚拟的“线上”。
比较复杂,也有一些不同声音的是全国甲卷作文题,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现象也能在 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
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初读试题,有人会觉得此题文字冗长而增加了考生负担,而实际上,这个情节脍炙人口,题中文字内涵丰富,命题者酌情增加解释,消除文化难点,降低审题难度。所以,且不说这个典故本身创意独特、意境雅致、语言精美,单就匾额题名(常与楹联题词关联)这个活动,足见中国文字活力无匹,而且汉字言简意丰,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考点。因此,为凸显创新之可贵,破除考生对文言的隔膜,创设佳的交流语境,命题者小心翼翼,增加了一些浅白的说明文字。
从交流语境的维度看,北京卷为出色。
微写作第三题,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文字虽简短,任务却明确,小诗、文字皆可,高雅、凡俗不限,充分体现了交流语境雅俗共赏的特点。
二、注重价值引领,考查品质素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因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也关涉对青年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的精准考量。莘莘学子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胸怀世界的广阔视野,勇担使命的人文情怀,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都可借分值大的作文题来呈现。
在高考如此重大的选拔考试中,试题应尽量体现主流的思想倾向,体现国家的殷切期盼,引导考生养成高雅情趣,认同家国情怀,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述种种,皆可谓题中应有之义。
例如,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就以宏大叙事为主题。题目给出材料,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一系列微纪录片,宣传不同行业一批奋发有为的先进人物,让考生以“复兴中学团委”的名义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又如浙江卷作文题,突出了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于是,新时代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浙江青年努力开拓创新,徐枫灿、杨杰、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的年轻队员等一大批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人物成了榜样,这在一个纷扰喧嚣、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一定会引发极大关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时代先锋,也一定能
充分持久地发挥着偶像的巨大作用。
除了树立人物典型,回望国家建设成就,阐述身边大事喜事,也能充分展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全国乙卷作文题,就是这类内容的典范。
以中国举办的两次奥运会为切口,开掘了一个主题:改革开放的中国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也是用变幻多姿的现实生活,对青年学生进行生动的价值引领。的确,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须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让自己和伟大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三、彰显个性色彩,唤醒心灵成长
高站位、高境界、大话题、大视野,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大批视野不宽、素养不高、储备不足的学生,会面临痛苦的抉择:是对政治教科书的大段引用?是对报刊社论的人云亦云?还是对时事热点的盲目评论?毕竟,信息太多而思考太少,作业太多而时间太少,可是未经凝视的话题,怎么能写出触动灵魂的佳作?
对上述两种较为宏大的作文主题,我更喜爱落点巧妙、表达人文、角度新颖、寓意丰富的小主题。它们是2022年高考作文题中的明珠,主题词或概括世间万物蕴藏的规律,或揭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或提醒关于温馨场景的遐想,或提炼人生哲理而触及灵魂。其主题与语文课本、日常生活的关联度高,与考生感情更亲近,理解更容易,思考更深刻,想象更丰富,因此,描写会更细腻,行文会更从容。这类作文题目,主题多样,形式活泼,但很注意贴近考生生活、尊重考生思想,而且不强行设定某一固定的答案,更从容地鼓励考生自我觉醒,心灵成长。
先看今年北京卷的大作文第一题,
“学习今说”,原题如下: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绕不开的词“学习”,用今日的“视野”重新观察,
全新阐述,还特地点明可以从“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可谓温馨贴心。旧时格言,今日新句,给了考生极大的写作自由,乐府旧曲翻成了动听的杨柳新枝。
对传统文化的新解读,传承与创造一体,常规中别具意趣,自有“旧瓶装新酒,老树着春花”的美感活力,这样的命题不一而足,再看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借棋说人,或者说是借棋理说哲理。
所谓“本手”,指合乎情理的常识,光明坦荡的“正招”,雄浑坚实的基础,是天下健者的立身之本;所谓“俗手”,指貌似合理或局部占优,而实则不宜或导致全局受损的“庸招”,这也是很多俗人锱铢必较的惯用思维;而所谓“妙手”,则指出人意料的精妙奇招,反常规甚至剑走偏锋,因为出其不意而成功。人生如棋,需时时留心。不可以只凭“妙手”而大获全胜,却可以靠“本手”而步步攀高;不必嫌正道遥远曲折,却会因“俗手”而败退潦倒。参透了“本手”与“俗手”的关系,就厘清了基础与目标、实干与创新的关系。
如果说全国卷作文题“堂而皇之,字正腔圆”,那么上海卷作文题就显得“骨骼清奇,飘逸出尘”,它历来言简意赅,大有玄机,但今年也多了一点亲民之意。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这个题目好,好在对生活中这一现象的不置可否,从而引发更多的自律、反省、批判:为什么人们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什么原因导致从喜欢发问转变为看重结论?儿童是天真的、纯洁的、富有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那么成年人为什么是世故的、功利的、保守的、缺乏创造性的?孩子幼稚是因为无知,成人幼稚是否白痴?
任何人生形态都是人生的常态,成年人如果一味天真需要多高的成本?总之,此题主旨深远,意蕴复杂,上下纵横,意味深长。
作为一位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我喜欢的是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此题在引发我们深思的同时,温暖了我们苍凉的内心。“文章不是无情物”,再理性、再冷静、再有批判思维的作文题,一旦结合了考生个人的情感,它就可能因触及心灵而精彩出众,好评如潮。还有,此题没规定只能写议论文,这就让一些文学素养较高的考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是否预示着,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题命制,也会有这样的仁慈,给一些
有文学特长的考生,留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
备考要点
今年作文题给今后作文备考的启示,有以下三条:
一、关注真实交际,培养读者意识
考场写作不是个人日记,不能一味囿于自己的感受,要充分考虑高考作文批阅很容易审美疲劳的特点,作文题如何创设读者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语境意识,研究作者、读者、目的、形式、主题等交流要素,努力从内容到语言进行创新。
二、关注时代风云,培养家国情怀
中学生一定要介入人类共通的精神事务中去,对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投入深情关注,活在大时代,理当观察大气象,感受大风云,获得大感悟。作文能很好地展示考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社会需要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和宏大的格局,“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方是时代的宠儿。
三、关注自由表达,尊重个性选择
育人的前提是对人的尊重,我们可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但不能用统一的答案束缚人。“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这需要老师们有意识地去坚持与追求。因而在写作课上,内容与形式,多元的选择,都值得去关注、深思、提炼;在写作训练中,家国情怀要凸显个人记忆,立足“小我”,也要彰显“大我”。""【精彩书摘】
【名师带你备考】
考生应该坚守的四种写作规则
——2023 年高考作文四种考查取向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张一山(特级教师)
从202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看,开展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冲刺2023年高考作文,考生要重视四种写作规则的坚守。
一、重视概念:内涵要挖掘清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十分重视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共同点就是各自出现了三个概念: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1创,“选择·创造·未来”,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高考之后,许多考生感到困惑:作文材料里已经有概念解释,我写作时还需要解释吗?我还有必要将解释过的概念再写进作文中吗?如果那样不就成了抄材料式的作文吗?这说明考生对概念的解释,没有重视到位。
事实上,全国甲卷作文材料并没有对三个词语做直接解释,只是给了这三个概念形象化理解的相应材料。考生在作文时还应该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1创1等作认真的“咬文嚼字”。“直接移用”就像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移用“有亭翼然”中的“翼然”,就是将别人的样式、经验和方法拿过来直接使用;“借鉴化用”就是贾政的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加上个“玉”字,合成“泻玉”,“泻”有出处、“玉”有创意,强调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改造、加工、再生成;所谓的“根据情境独1创”,就是结合实情独自创造,不移用不化用。贾宝拟的“沁芳”就是
例子。文学上“根据情境独1创”给人的感觉便是“新雅”,好处是“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是独1创应该具备的条件。
全国乙卷作文中的“选择·创造·未来”也应该好好咬文嚼字,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理顺三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就是自己挑选,选取;“创造”,就是把新事物生产出或者造
出;“未来”就是将来,考生走进社会的时候。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文章,就不能不思考这三个概念间的内在关系。
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的确是对三个概念做了具体解释,但是这只是作文材料中的解释。考生在作文时,还应该结合自己联想到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做具体化的“启示意义”层面的解释。如果考生不能有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基于这些概念形成的观点和论证会给人说不清的感觉。
事实上2022年高考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仍然十分重视考生的概念理解和概念间关系的判断。他们常常努力地在考生的作文中寻找概念解释、判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作文过程中,考生一旦失去或者忘却对概念的解释,其作文思想生发每每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备战2023年高考作
文,明确材料中关键词、主要概念、主要词语的内涵是写作的第一步。
材料中的概念内涵在什么地方揭示呢?有的考生习惯于在作文的开头就把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一位考生这样开头:“围棋中妙手之妙在于出人意料,本手之妙则在合乎棋理的规范。但若基础不牢又一味求新,难免出俗手,作茧自缚。”这位考生先解释了妙手之妙和本手之规范上的内涵,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无论做任何事,都应夯实基本功,不落俗套而至精妙。”这样在概念解释的基础上,就有效地建构了本手和妙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考生习惯于在文章的后以解释代替内涵,一番充分论证之后,再对自己的概念加以限制,这样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比如这位考生的作文结尾:“看来,本手意味着基础、意味着规则、意味着扎实的基本功。厚植了本手之基,‘妙手’才能频频光临。否则,你就很容易掉到庸手的泥淖之中。我说的是对弈,亦是人生。”
备战2023年高考作文,考生一定要懂得:明确概念是思辨分析的前提。如果概念不明确就表达思想,势必会造成概念不清。
二、重视联想:思维要有跨越
重大的科学发现,离不开联想;伟大的文学创造,更离不开联想。善于联想,才能妙笔生花。考查联想能力,是2022年 高考作文试题的热点。
2022年全国甲卷以《红楼梦》“大 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众人给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为材料,呈现了“题名”的三种方 式——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1创。应该说这三种“题名”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命题老师并非要考生来评论这三种“题名”的优劣高下,而是希望考生思考这三种“题名”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 以启示”,特别是思考考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1创”。因此,“请你结合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作文”时,考生就要尤其重视联想。所谓的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结合这则材料,就是运用“题名”的三种方式而想起考生“学习和生活经验”。也就是说2022年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只是给考生确立了一个联想的起点,考生要有能够运用这三种“题名”的方式去联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找到“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1创”的具体例子,生成具体感受和具体反思。这样看来,想写好这篇作文,考生的思维就要有一定的跨越性,要能够从《红楼梦》的情节中“转移”到自己的高中生活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也重视联想,考生写作思维要有较大的跨度。命题老师在材料后的写作指令非常清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以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激发考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自己的
生活积累与经验出发,联系求学为人、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中的某一方面,思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从学习方面来说,考生应该从中领悟到:打好基础很重要。基础就是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融通,初学者将来要成为某方面的“妙手”“高人”,就应该遵循获取知识和能力养成的基本规律,筑牢学习和发展的根基,做到守正而创新。可以说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实际上在提醒考生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投机取巧,要遵循创造的基本规律。否则,未来人生“难免下出俗手”。
纵观2022年,全国多套高考作文试题,多在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考查学生作文由此及彼的思维跨越。这也暗示了我们,结合材料“就事论事”的写作时代已经一去不返。2023年的高考作文仍然会加大考查考生在复杂问题情境下的咬文嚼字能力、联想比对能力、思辨整合能力和审
美表达能力。日常作文训练中,考生一定要能从“作文材料”中走出来,发现窗外世界的广大和美好。
三、重视日常:体现生活滋味
高考作文非但不拒绝日常生活,反而更加重视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感受。要想赢得高考作文的胜利,就要重视日常生活的深入感受;要想赢得高考作文的高分,就要充分地写出日常生活的滋味。上面说到,要写好高考作文,考生就要善于运用联想。考生向哪里联想呢?我想,要
的是联想日常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作文滋味。
2022年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虽然来自传统经典小说,但是思考的指向很清晰,就是要求考生结合“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1创”,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上的“启示”。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上的“启示”,不就是考生日常的高中学习生活吗?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也要求考生思考“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和关系,围绕“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写一篇文章。换个角度看, “我们”不就是考生自己吗?材料对考生的“启示意义”不就指向考生在生活中的发现和启示吗?也就是说,重视思考日常生活,重视把作文思考放到日常生活中表达,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取向。
日常生活是考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2023年高考作文,我想还是考查学生在现场思考日常和表达日常的能力。学生要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日常积累,使得日常化思考真正发生、日常化思想真正走向深处。江苏一名学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就以老师日常指导写作过
程做背景,以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投机取巧行为作素材。他写的《难忘那些俗手棋》
确实精彩。
文章开头他先将围棋的三境与写作勾连:“下棋有三境,本手、妙手和俗手。写作也一样!”然后,才写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独独难忘那些自己“创造”的“俗手棋”,他写道:“是那些‘俗手棋’,让我明白‘本手’棋的重要、‘妙手’棋的可以降临!”因为他“一向认为”:作文得高分的妙诀是“背诵+仿改”,因此平 时写作他省去了“背诵”,便向“佳作本”上寻觅,找到类似主题的,就迅速抄
上,中间或改动几句,再交给老师,以为这是妙手之作!可是,语文老师只给了及格分,并且给出这样的批语:“多观察生活、多开动脑子,作文要规范地写!投机取巧之事,少做!”待到下次作文,他又翻开“佳作本”,找一找、抄一抄、改一改。结果,连及格分都没拿到,老师气得
打了三个“!!!”。他写道:“我的写作之手,仿佛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