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非常独特,不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翻版,但它的未来将会怎样,机会与风险在哪里?这些都太具有探究价值了。《失衡的巨龙(中国经济的寓言和预言)》作者傅勇是年轻而富有才气的学者,他独到的探索能给你带来启发,拓宽你的视野。
傅勇博士的这部随笔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讨论经济模式、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担任浙江财经学院农村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金融40人·青年论坛成员。《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上海金融》杂志特约评论员。
主要兴趣领域为宏观经济、公共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近年来,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国际经济评论》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及主流财经媒体发表经济专论、专栏散文数百篇。出版专著《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探寻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框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0年“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获得者。
目录
序 中国经济结构真的失衡了吗?
导读
第一部分
经济模式之辩——失衡的巨龙:寓言还是预言?
导言
中印经济的增长寓言
从哪里解开中国的高储蓄之谜?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
你好,刘易斯拐点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
供给为何没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结构调整的金融深化抓手
公务员“热”的“冷”思考
用幸福指数取代国内生产总值能否更幸福?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公平:一项经济调查的启示
当心政府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为何失衡?
梦想比现实更重要?
中国城镇化:南张楼模式,还是龙港模式?
谁是经济麻烦的制造者?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之间——高增长低通胀:馅饼还是陷阱?
导言
经济的问题,还是经济学的问题?
自由贸易像天堂,都想去,但都不想去得太早
管制能管出和谐物价吗?
马尔萨斯幽灵重回地球?
“窖藏”转换:流动性是如何过剩的
中国在输出通胀吗?
金融史脱去黄金储备的神秘色彩
如何才能阻止鸡的死亡?
消费者物价指数应该包括房价吗?
适度通胀有好处
中美经济刺激方案互换
中国会加入高通胀俱乐部吗?
灾难经济学的灾难
靠“动物精神”实现泡沫化生存?
1.5万亿美元的豪赌?
高油价、福利分配与宏观经济理论演进
美国国债膨胀会诱发通胀吗?
农业补贴的政治经济学
美国感冒,新兴经济体打喷嚏
欧央行十年未解的悬念
“去化”危机考验中国智慧
微型滞涨魅影浮现
黄金盔甲掩盖下的人性弱点
韩国镜像中的中国金融转型
第三部分
货币政策之思——动荡岁月:面纱还是权杖?
导言
央行救市应把握贷款人角色之度
次贷危机探源:太阳黑子还是政治需要?
货币政策战争
美联储能成功吗?
货币政策与多难兴邦
谁动了越南的货币?
为什么大萧条没有再次发生?
人民币汇率纷争的学术注脚
利率平价并非我国货币政策之锚
印钞机加班,企业未加班
东亚模式与人民币化
比印钞票更猛烈的货币政策
人民币重估的谜底
靠什么逃脱“危机一刺激一泡沫”的宿命?
复苏分化、退出博弈与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两个误解
用升值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
后记
内容摘要
与中国经济发展相伴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居民储蓄率的迅速攀升。近年来,国家开征了20%的利息税,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挡中国人高涨的储蓄热情。2009年底,中国储蓄存款总额突破26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两成。喜欢储蓄对个人来说也许是传统美德,但对一国经济来说却并非总是好消息。在高储蓄引发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与之相连的低利率却刺激着投资,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因而极难平衡,犹如行走于狭窄的刀锋之上。另外,不断累积的存贷差也在银行业形成令人担忧的低效率和金融风险。
高储蓄问题的重要性要求认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目前的讨论中仍存在一些不妥甚至错误之处,不过现代消费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高储蓄模式的有效视角。
未富高储?
储蓄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没有被消费(以及没有被政府购买和用于出口)掉的部分,按主体可分为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前两者合称私人储蓄。其中,家庭储蓄是缴纳税收之后可支配收人中扣掉消费剩下的部分,家庭高储蓄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高储蓄现象源于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强烈反差。一方面,从人均国内生产...
主编推荐
房价高涨!贸易顺差超大!消费不断萎缩!
中国经济失衡是无法扭转的“绝症”?还是成长路上的然?
精彩内容
房价高涨,出口占GDP比重过大,贸易顺差过高,储蓄率居高不下……这些都指向一点,即中国经济结构是失衡的,甚至成为“经济麻烦制造者”。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真的失衡了吗?
本书通过缜密的分析和开阔的对比告诉我们,上述的这些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成长的“并发症”。这些问题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韩国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一样出现过。而这些问题,可能即将到达它的*。中国经济的失衡不是“绝症”,而是“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媒体评论
对于想要理解中国经济的人来说,坊间流传的大量杂音让人无所适从——到底什么才是保持经济更强、更公平和可持续增长的最佳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对数据的精深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以及对现实世界如何运转进行仔细可靠的剖析。这样做也许不太夺人眼球,但却是更佳政策的指引。傅勇的文章正是如此。不管是深入探究日本经验。指出日元升值并非日本经济泡沫或崩溃的根由,抑或是主张当前应有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以激发明天的消费,或者是呼吁更具智慧的城市化模式,他的分析都清醒理智,引人入胜,清晰流畅,很值得一读。
——王志浩(StephenGree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非常独特,不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翻版,但它的未来将会怎样,机会与风险在哪里?这些都太具有探究价值了。本书作者是年轻而富有才气的学者,他独到的探索能给你带来启发,拓宽你的视野。
——李迅雷 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 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经济、社会中涌现出诸...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