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92.75 6.7折 ¥ 13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宋超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63812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1535292
上书时间2024-12-23
宋超,山东临沂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系统哲学,重点研究中外农业技术交流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农史》《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1项。
序
导言
第一章 中国引进俄苏农业技术优势条件
第一节 中俄(苏)地缘关系优势
第二节 中俄(苏)文化关系优势
第三节 中俄(苏)政治与外交关系优势
第四节 中俄(苏)农业交往基础
第二章 清末引进俄国农业技术
第一节 清末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
第二节 清末从俄国引进农业品种
第三节 清末从俄国引进农机具
第四节 清末从俄国引进农产品加工技术
第三章 民国时期引进俄苏农业技术
第一节 民国时期引进俄苏农业种植技术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引进俄苏畜牧品种
第三节 民国时期引进苏联西兽医药技术
第四节 民国时期引进俄苏农业机械技术
第五节 民国时期引进俄苏农产品加工技术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农业技术
第一节 引进苏联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畜牧兽医技术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技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农业成套项目
第五章 引进俄苏农业技术结构变迁及本土化特点
第一节 引进俄苏农业技术途径及方式不断拓展
第二节 引进农业技术规模及推广范围扩大
第三节 引进俄苏农业技术变迁加快本土化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与俄国(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称苏俄;1922一1991年称苏联)山水相连,从俄国境内(地域包含苏联时期的广大地区)引进农业技术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就从大宛引进苜蓿、葡萄、大宛马等农牧品种,广泛种养并实现本土化。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引进俄苏农业技术种类增多,数量、规模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引进技术包括农作物品种(含中国原来没有的作物品种)②、畜牧品种、农业机械等物质形态技术,农业生产经验、技能、技巧等经验形态技术,以及知识形态技术。这些技术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清晰的变迁脉络、层次结构和特定功能。中国引进俄苏农业技术结构的变迁对其推广应用和本土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农业文明历史近万年,农业科技发展走过辉煌灿烂的历程,在传统农学等领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正如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所言:在公元3-13世纪,中国一直保持着一个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传统农业。明清鼎革之后,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闭关锁国,轻视科学技术,中国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缓慢,日渐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以后,尽管中国开始引入西学办洋务,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统治和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科技发展滞缓。至1949年,农业良种化、商品化、机械化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为发展农业,清政府设置农业机构、农业试验场,兴办农业教育。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只要学习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就能中兴自强。而有识之士则认为,为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也要振兴产业,尤其是振兴农业。孙中山强调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同时,倡导学习国外农业科技。1895年,孙中山提出关于创办农学会的主张,“首以翻译为本,搜罗各国农桑新书”,译成汉文“以教农民,照法耕植”。②1895年4月,康有为等联名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应该学习外国科技和经验,改进中国农业。他们研究外国农书,仿照外国设农会,解决农业生产上的问题,兴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技术人才。1897年,张春在《请兴农会奏》等文中主张讲求农学,行四国农学所得之法。1898年,上海农学会设立农事试验场。1902年,保定建立直隶农事试验场。1903年,清政府成立掌管全国农商矿等政务的商部,内设平均司,专司农务、蚕桑、树艺、开垦、水利诸事,省级设农务局。1906年,平均司更名为农务司,职能范围新增农业教育及农场、农事试验场、农业公司设置与管理等。同年,农工商部筹建直属农事试验场,设园艺、树艺、蚕桑、病虫害、化验等5个部门;在张家口建立模范牧场1处。与此同时,各省也先后兴办了农事试验场、棉作试验场、茶叶试验场等。同年,奉天省设立农事试验场,并在锦州、绥中、海龙等地设有12个农事试验场分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中央、省级农业……
本书根据史志、档案和农业史料写就。重点探讨中国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俄国(苏联)农业技术的历史背景、途径、方式、结构变迁以及成效和影响;总结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引进俄苏农业技术连续性、积累性、涌现性和本土化的特点;阐释引进技术的系统化,在应用推广和本土化进程中的边界效应、技术差势、技术流作用,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本书适合对中国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俄(苏)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