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12 4.9折 ¥ 65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刘月,程岩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68777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1013706
上书时间2024-12-23
第1章导论
1.1鸭绿江概况
鸭绿江是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南麓海拔2300m处,流经吉林省和辽宁省,于东港市注人黄海。鸭绿江全长816km,总流域面积64471km2,其中中国侧流域面积32466km2。这里地处东北暴雨中心,属于湿润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946mm,森林覆盖率达到68%。鸭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266.8×108m3,年人海沙量159.1×104T(程岩等,2012),属于中型河流。6~9月汛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总量的80%,在平水期,鸭绿江是一条水碧流清的河流。鸭绿江河口属于不规则半日潮,SE向波浪为主,波高小于1m。鸭绿江流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流域的70%为中低山和低山丘陵,具有坡度陡、石质低、土层薄的特点。鸭绿江流域水系发达,大小河流670多条。右岸侧支流主要有浑江、蒲石河、爱河等,左岸支流主要有虚川江、长津江、秃鲁江、忠满江等,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受人类影响程度,鸭绿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划分为3种
景观类型:上游高山峡谷区、中游水库回水区和下游冲积平原区。流域还有依白山电站、云峰电站、渭源电站、桓仁电站、水丰电站、太平湾电站、蒲石河电站、三湾电站而建的多个大型梯级水库。
鸭绿江流域,从清军人关起,到光绪二年(1876年)为止,200余年处于封禁状态。清政府通过修筑柳条边,不仅对鸭绿江封禁区的中国领土实行有效管辖,而且鸭绿江河流廊道两边的山脉被清政府视为龙脉,严禁中国边民和朝鲜边民进入封禁区采参、伐木、捕猎,这从客观上使鸭绿江河流廊道的森林景观基质得以有效保护(张杰,2004)。然而,鸭绿江河流廊道两岸由于20世纪20年代废禁招垦、刀耕火种,40年代日寇的掠夺式采伐及60年代的“以粮为纲”、毁林开荒等人为干扰的强烈影响,致使该地区的森林植被经历了从景观基质到景观斑块的转化,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鸭绿江中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蓄水能力下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加强了生态保护,对鸭绿江上游实施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重点保护
江、河两岸500m范围内的天然林,将沿江25°以上的坡耕地按照青山工程要求退耕还林,使得森林覆盖率又有明显回升,上游森林覆盖率恢复到95%以上,整个流
江、河两岸500m范围内的天然林,将沿江25°以上的坡耕地按照青山工程要求退耕还林,使得森林覆盖率又有明显回升,上游森林覆盖率恢复到95%以上,整个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平均也达到50%~60%。鸭绿江口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海口,从斗流浦开始河施分汉,呈“二级分汉,三口人海”的形势。绸缎岛将鸭绿江河口分为西汉道和乐汉迫,四汉目1941年水丰电站修建后逐渐演化为一条脱离了径流影响的潮沙水道(西水道);东汉又被水下沙洲分为中水道和东水道,中水道是目前主要的水流通道。暴涨、暴落的山溪性特点和较大的河床比降使感潮河段局限在54km内。强潮性的河口、复杂的自然条件和须繁的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这里的浅滩变化十分显著(程岩&毕连信,2002)。鸭绿江口门附近浅滩密布,沙洲众生并延伸至-10m等深线附近,-10m等深线以外为潮流脊广泛分布的浅海地区(高建华等,2009)。口门(绸缎岛前缘)处的平均潮差4.6m,口门以上以河控为主,口门以下以潮控为主(程岩&毕连信,200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沉积记录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揭示地球演化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从沉积记录中提取地球演化信息,是地球化学、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等学科的共同点(高抒,2017)。全球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表现出思路和风格上的若干差异,即欧美学者更多地依靠或求助于高技术手段和高精度的方法,而国内学者则更希望改变相关理论模型的贫困状态。其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入海通量的研究关系到陆源物质的传递过程和归宿,是河口沉积研究的依托。人海通量既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受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借助于水文资料得到的通量往往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入海通量(Jay et al.,1997)。在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天气过程、降雨量、地貌变化等计算人海通量(Jansson,1988;Milliman & Syvitski,1992;Summerfield& Hulton,1994),另一些学者则通过长时间序列分析计算人海通量(Mikhailov et al.,2001;Yang et al.,2005),并研究入海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Cattaneo et al.,2003;Syvitski et al.,2003)。在国内,众多学者从水文学角度(沈焕庭等,1986)、流量与输沙率的经验公式角度(陈西庆&陈吉余,1997)、通量机制分解角度(时伟荣&李九发,1993)、沉积学角度(林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