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肖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无线与移动通信、通信抗干扰技术、未来移动通信传输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IEEE等知名靠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0余篇。
胡苏,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网络以及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以及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防预研等科研课题数十项。
林灯生,副教授,200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论、信道编码、调制、网络编码、无速率码、协同中继通信。
目录
第1章 多载波和多址技术
1.1 多载波技术
1.2 多址技术
1.3 多载波多址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
2.1 子载波分配方式
2.1.1 连续分配
2.1.2 顺序交织
2.1.3 随机交织
2.2 限幅滤波技术
2.2.1 基本思想
2.2.2 简化算法
2.3 载波干扰抑制技术
2.3.1 OFDM频偏分析
2.3.2 OFDMA频偏分析
2.3.3 ICI抑制技术
2.3.4 SIR频偏补偿
2.3.5 仿真结果
2.4 MIMO-OFDMA检测技术
2.4.1 MIMO原理
2.4.2 频域检测
2.4.3 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OFDMA/OQAM多址
3.1 广义频分复用系统
3.1.1 基函数与时频关系
3.1. GFDM系统
3.1.3 GFDM的缺陷
3.2 OFDM/OQAM系统
3.2.1 IOTA函数
3.2.2 OFDM/OQAM系统
3.2.3 快速实现方法
3.3 OFDM/OQAM信道估计
3.3.1 信道估计
3.3.2 基于前缀的估计
3.3.3 ICI抑制的估计
3.3.4 低复杂度的估计
3.4 OFDMA/OQAM多址技术
3.4.1 成形滤波器优化
3.4.2 自适应波形设计
3.4.3 OFDMA/OQAM多址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载波频分多址
4.1 系统模型
4.1.1 基本原理
4.1.2 子载波映射
4.2 峰均比特性分析
4.2.1 信号表示
4.2.2 分布特性
4.2.3 仿真结果
4.3 载波干扰抑制技术
4.3.1 具有频偏的信号模型
4.3.2 BER性能分析
4.3.3 SIR排序的ICI抑制
4.4 MIMO SC-FDMA信号检测
4.4.1 系统模型
4.4.2 线性频域检测
4.4.3 带反馈的频域检测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载波交织多址
5.1 IDMA系统
5.1.1 发射机模型
5.1.2 接收机模型
5.1.3 迭代检测
5.2 OFDM-IDMA系统
5.2.1 发射机模型
5.2.2 接收机模型
5.2.3 仿真结果
5.3 峰均比抑制技术
5.3.1 峰均比分析
5.3.2 峰均比抑制
5.3.3 仿真结果
5.4 频偏抑制技术
5.4.1 频偏分析
5.4.2 频偏抑制
5.4.3 低复杂度的频偏抑制
5.4.4 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主编推荐
无线通信前沿技术丛书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 》
《》
《太赫兹通信技术导论 》
《 》
《》
《》
《 》
《》
精彩内容
多址接入是无线通信物理层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多址技术也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海量接入和宽带传输需求。与此同时,以正交频分复用为代表的多载波技术,凭借其对抗多径衰落的能力,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物理层的主要传输技术。肖悦、胡苏、林灯生编*的这本《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对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包括正交频分复用多址、多载波偏移正交幅度多址、单载波频分多址、多载波交织多址等新型技术,为基于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的多址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校通信类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教学参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