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哲学通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4.36
4.5折
¥
99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萧洪恩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6652
出版时间200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5360215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导论 土家族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缘起
一、“著书正华年,研几难为驭”的意志
二、“人缘山骄堪垂范,业拟物候赛春秋”的体验
三、探寻“千里之外哑谜”的理想
第二节 土家族哲学何以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回答问题的理论视点
三、土家族哲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
四、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与主体构成
第三节 土家族哲学如何研究
一、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哲学自觉
二、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四、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求实态度
上篇 土家族哲学总论
第一章 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第一节 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一、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三、“土家族”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作为哲学创造主体的“土家族知识分子”
一、对“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界定
二、“土家族知识分子”的发展简史
三、“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土家族的文化性格与传统哲学的特色
一、土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性格
二、土家族文化性格的特殊表征
三、土家族传统哲学思维的特征
第二章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
第一节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历史生成
一、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与精神传统
二、土家族族源文化与精神传统
三、汉土文化的关系与土家族精神传统
四、改土归流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土家族精神传统
第二节 明代土家族思想的趋新动向
一、土家族一般民众的思想异动
二、土家族思维对象的新变化
三、土家族文化内容的新变化
四、“编头儿女”的中域认同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华夏文化认同
一、儒家文化视野下的19世纪土家族
二、19世纪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知
三、制度安排、华夏认同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土家族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新哲学的发生
一、20世纪土家族的社会转型
二、土家族现代新哲学发生的特殊动因
三、土家族哲学现代性的共同语境
四、土家族精英与大众的思想互动
第五节 20世纪土家族现代意识的生成
一、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
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流行
四、民众变革社会现实要求的升华
中篇 土家族传统哲学
第三章 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先民的思维特征
一、“建始人”的思维特征
二、“巫山人”的思维特征
三、“长阳人”、“桐梓人”、“资阳人”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一、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的文化区划
二、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先民的社会进程
三、丧葬反映的哲理思维的萌芽
四、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
五、象形文字的哲理思维意向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中的哲学思维
一、对神话思维的哲学态度
二、土家族神话思维的共性特征
三、土家族神话与土家族哲学思维的产生
第四节 传说时代的土家族哲学
一、世界起源论
二、矛盾的自然观
三、和则生力的社会观
四、直观认识论
第四章 责人思想家鹗冠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鹖冠子研究概述
一、关于“鹖冠子”之名
二、关于“鹖冠子”之时
三、关于《鹖冠子》之篇目
四、关于《鹖冠子》之真伪
五、关于《鹖冠子》之哲学
第二节 鹗冠子与土家族文化
一、关于鹗冠子之族的争论
二、鹗冠子为土家先民责人
三、《鹖冠子》与土家族的文化联系
第三节 从边地出发的综合文化选择
一、鹖冠子从边地出发的文化取向
二、鹖冠子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法制原则是鹗冠子的基本治理原则
四、道、稽、度是鹗冠子的核心范畴
五、鹗冠子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
第四节 “天人同文,地人同理”的天人关系论
一、“天地”范畴的理论内涵
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天”
三、作为王铁之器的“成鸠氏天”
第五节 “神明体正之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一、“神明体正之术
二、“天曲日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三、“四正”、“五正”的社会治道
四、“赤子”与“意己”的历史观
五、“权人有五至”的人才思想
第五章 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 《田氏一家言》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
下篇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
第八章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
第十章 土家族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
第十一章 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具有土家语“毕兹卡”和汉语“土家”两种族称,有本民族的语言且兼通汉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传统。然而,凡是研究一个问题,都需要与研究对象相应的概念与话语系统。在生活中,话语系统是塑造并反映社会习俗、观念、规范的指标;在研究中,塑造社会的话语系统转而为研究的对象、规范。而且,在一种研究中,“越重要的术语越可能被滥用”①。因此,有必要先对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土家族”等进行必要的界定,并据此对土家族文化性格及土家族传统哲学思想做一总体把握。
第一节 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目前已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毗连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共有802万余人,人口总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六位。在古代,无论是中域文明还是土家族自身,都有对土家族自身存在性的共识,并获得了“土家”的指谓;在中华民国时期,土家族曾不被当局承认,甚至把说土家语的土家人诬称为说黑话的“匪”,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民族伤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有不少土家族同胞多次向中共中央及各级地方党政组织反映,要求承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及各级调查组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潘光旦)①、《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王静如)及《湘西土家概况》(汪明瑀)②等论著,从各方面证明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据此,1956年10月,中共中央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7年1月电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3月15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并配发了简介。从此,土家族获得了新中国的政治与法律承认,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现改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间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县与民族乡。
一、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从历史文化序列看,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南方古猿”、“巫山人”、“长阳人”及“资阳人”、“桐梓人”等的发现,向人们展现了远古时代整个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其文化内涵与后来的土家族文化有相因关系。③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无论是“巴人”时期,还是以后的历史时代,中域王朝一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有别于中域统治方式的“分封”制度、“羁縻州郡”制度、土司制度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则。据容美土司《田氏族谱?田武靖公父子合传》所称,维系土家族地区与中域王朝关系的主要是两条,即“忠”与“文”:“疑乎不得而臣也,则贵其忠,忠则旌焉”;“臣焉而后待以不臣也,又疑乎三代之学弗共也,则贵其文,文则著焉。”“忠”与“文”的内涵是:“睢忠也,故安上而厚下。”“惟文也,故周礼六德、六行、六艺咸备,而风以移。”只要具备这两条就能达到与中域中央王朝的和平共处:”惟忠且文也,故保世亢宗而赏以延,爰是考绩录异,加恤加衔一与郡县不殊。”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改土归流,使土家族逐渐由“边夷”化外之民进而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域文明主流社会,实现了华夏文化认同。1840年后,土家族又同整个中华民族一道被卷入了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洪流。在历史发展中,土家族的族称经历了一个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历史转变过程,土家族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蛮”而“熟夷”、由“熟夷”而“儒”、由“儒”而“现代”的过程,土家族与中域文明、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关系则经历一个由“边缘”到“中心”的不断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短期外,无论是土家族自身的民族认同,还是中央政权的治理原则,认同土家族的历史线条都清晰可寻。
从中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角度看,“汉民族自古以来,只以文化之异同辨夷夏,不以血统之差别歧视他族。凡他族之与华夏杂居者,但须习我衣冠,沐我文教,即不复以异族视之,久而其人遂亦不自知其为异族矣。”②因此,土家族在民国时期即因其已认同中域主流文化而不为统治当局承认。但严格来说,不管是否承认,“土家族”事实上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土家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承认,正是承认了各级调查组分梳的这样一个事实。
从居住地域看,土家族生活的居住区是一个让人失去“戒心”的地方,那里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人民,实让人感受到的是慈母般的人民,这里即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现今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总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其中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毗邻地区是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从居住区域的特点看:首先是相对地聚居于祖国内陆腹地,是真正的“中国之中”;其他一些人口较多的民族居住一般较为分散,而土家族则不然,虽然人口较多,但居住基本集中。其次是与苗、汉等族的大杂居,在土家族地区内形成了由这三个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状况,彼此密切交往,水乳相融,谁也离不开谁。再次是受中域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改土归流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大,从而使土家族的文化观具有较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少固执的排他性。①此外,土家族居住区从气候评价的尺度说,还被称为“南中国之瑞士”;由于洞穴密布,土家族自汉、晋以来即有诸“峒”民之称;还由于有“长江之沱”的清江溪河等遍布境内,因而又有以水为称的诸多称谓……所有这些,都反映土家族的“共同地域”特征。
从族称的角度说,土家族可以被称为“历史隐没”的民族,连自称的“毕兹卡”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方爬梳才得以厘清。现已明确,土家族有两种族称,一种是原有土家语的自称“毕兹卡”,一种是后来的汉语称谓“土家”(最初为他称)。“毕兹卡”因汉字记音的不同,有“比基卡”、“密兹卡”、“毕机卡”、“贝其卡”、“贝锦卡”等。对于“土家族”族称的来源与意义,通行的观点是:“毕兹卡”就是“土家”,二者为一。其原因在于土家族呼汉族为“白卡”或“巴卡”,意为“客人”;呼苗族为“帕卡”或“辟卡”,意为“邻近的人”,故而“毕兹卡”即本地人。当然,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对于“毕兹卡”和“土家”的意义,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②
从土家族族源的角度说,时至今日都还没有完全厘清,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看法,以起源的地域而论,有江西迁入说、西北说、湘西说、鄂西说、西南说、边区说等;以起源的种族而论,有伏羲说、巫载说、庸国说、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乌蛮说、氐羌说、濮人说、东夷说、板楣蛮说、综合说及其他并不具有代表性的种种说法,笔者认同多源一体、巴赛为主的土家族族源说。③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土家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文化传统、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等方面考察。从土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的保承隋况看,有些地方保持完整、民族意识很强;有些地方基本消失,只保留了部分词汇,还有一些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还较强;有些地方只保留了某些风俗习惯和一定的民族意识。不管情形如何,他们都明确地认定自己是土家族。
首先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自称为“毕兹卡”,称自己的语言为“毕兹煞”,具有“主一宾一谓”的语法结构和四个声调等特点,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接近于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①现在还有30多万土家人操此语言作为本民族内部的交际工具,且集中在湘西地区。
其次是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独特节日主要是提前一天过年,有些地方叫做过赶年,传说为纪念明代土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故提前过年,后立下东南第一战功的军事行动。②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相传茅岗土司覃垕为反抗专制统治举行武装斗争而在这一天蒙难,土家族人民曾把其血染的战袍洗晒干净,所以又把这一天叫做晒龙袍日,以表示对民族英雄覃垕的怀念。社巴节,即摆手节或称调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其他如清明、四月八、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日则与其他民族相同。当然,其中也渗透了土家族文化的内容,如“四月八”即有了“牛王节”等多重内涵。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