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24.19 6.3折 ¥ 198 全新
库存34件
作者康红普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25905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1674187
上书时间2024-12-23
第一章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煤炭行业要转变开发利用方式,积极适应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章从“经济—能源—煤炭”方面分析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揭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同时,从煤炭市场、煤炭企业改革、安全生产变革3个方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煤炭行业的发展阶段演进过程,提出目前行业存在的“四个不平衡、六个不充分”问题。
第一节煤炭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预见,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脉络、主基调、主方向。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是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低成本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能更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发展进程会受阻。而创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彻底摆脱过去的短缺状态,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实现了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转变,下一个目标是进入高收入社会并且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处在现代化前沿的国家相比,收入水平差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本质差距体现在产品、服务、技术、质量、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上,这些方面的水平提高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化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后发追赶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四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供应链受阻严峻形势下,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格局下,要立足国内,强调自主创新、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释放内需潜力、建设可持续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基本的要求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但更重要的是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协调的发展。以其他方面的停滞为代价换取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的高质量,并不可持续。例如,忽视生态环境而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也有悖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同样,一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抑制经济增长,也是不可取的。再比如,一味追求经济增速而忽视社会建设,导致收入差距严重拉大、社会阶层固化,那么经济增长本身也不可持续;同理,一味强调缩小收入差距,搞平均主义,*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
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运行平稳。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高,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较小。宏观供求关系动态、持续地相对平衡,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大体平衡,经济运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短缺。
二是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安全可靠,质量不断提高,符合国内外主流市场的要求。当然,产品和服务并非质量越高越好,还要与市场标准可接受的程度相适应。
三是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技术要达到同期世界主流水平。有相当一批产业能够达到价值链高端和世界技术水平的前沿,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持久优势。产业升级对技术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四是制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短板得以补齐。对于那些现行技术水平、产业供给能力之下本来可以解决,但因为政策和体制不合理而长期未解决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短板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尽快加以补齐。
五是现代化诸方面的均衡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五大领域内部亦没有明显的不足。
六是国土空间上的均衡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生产要素、人口、经济活动和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配置格局符合效率原则。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体上实现均等化。各地国土空间开发程度与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七是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收入和财富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社会阶层流动性较高,全体人民都能够通过公平参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实现自我发展。
八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形成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维持并提高生态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城乡人居环境优良。(张军扩等,2019)。
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①新时代中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受到控制,消费增速将加速下降。
1.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原料和基础产业,能源还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化石燃料一经燃烧,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形式发散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而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导致区域性生态破坏。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各个产业。长久以来,经济活动在环境中所累积的污染物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循环处理废弃物和补充能量的速度,*终将会导致任何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的经济体制走向衰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奇迹是建立在消耗了大量能源与原材料,排放了环境已经难以承受的污染物的基础上。在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上限的情况下,必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从化石燃料支持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提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推动能源生产更加经济、高效,能源品质更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让人民共享能源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3.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一是清洁低碳。清洁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的全生命周期都是低污染的,要尽可能减少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各种污染物排放。低碳是指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要保持较低水平并持续下降。虽然二氧化碳本身不属于污染气体,但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立足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能源系统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低碳应该成为高质量能源系统的重要特征。
二是经济高效。经济是指能源价格应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能源成本是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能源系统应能提供具有价格竞争性的能源产品。高效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等各环节均能够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成果,做到集约、节约、高效、协同发展。
三是安全可靠。安全是指能源保障的高水平和供应来源多样化,并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地缘政治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可靠是指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能源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适应和调节能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能源供应(李伟,2018)。
三、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煤炭资源是一种耗竭性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世界上储量*丰富、*经济的化石能源之一。我国既是煤炭资源大国,又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我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0)。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9.7亿t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38.5亿t,同比增长4%;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比为57.7%,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是稳定和长期的。但从供给侧看我国煤炭产能结构不合理,区域供需矛盾加大煤炭运输压力;从需求侧看,煤炭需求总量依然较大,但气候因素、煤炭转运能力及市场预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也为煤炭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众多不利因素,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煤炭行业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才能使整个行业发展焕发新的活力。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成为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下,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重大问题。
1.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不可持续
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持续增长,煤炭行业快速发展,单井*大生产能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0万t/年增加到2020年的2800万t/年,煤炭生产能力由6亿t/年增长到超过38亿t/年,基本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减弱,煤炭需求进入平台期,产能快速增加引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中东部矿井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采深增加或逐步枯竭;西部地区开采规模逐步加大,区域间不平衡愈发明显。*先进的矿井实现了“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的现代智能化开采,而技术落后的矿井仍为放炮采煤、水力采煤,技术不平衡日益加大。一些矿区建成绿色矿山,而仍有大量矿区,地表塌陷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刚刚起步,矿区人民生活依然艰难,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
2.新形势要求煤炭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认知和防范意识增强,使人民对环境安全、环境质量改善诉求更加强烈,既需要煤炭行业提供强大物质原动力,又对煤炭发展提出了要求更严、标准更高的约束,人民群众从“用上能”到“用好能”“好用能”“用绿能”的梯级需求成为新时代煤炭行业服务民生的重要方向。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也由之前的“扩能保供,满足人民群众用上煤炭”转变为“绿色开发利用煤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煤炭行业300多万从业人员长期工作条件恶劣,生活艰辛,特别是资源枯竭矿区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总体不高,转型、转产困难,也同样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求煤矿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建设绿色智能化煤矿,促使煤炭开发与利用成为具有高科技特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