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西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7
6.3折
¥
29.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李默主编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ISBN9787807664598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7948076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成功编纂《资治通鉴》,历时19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立志编撰《通志》,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上进于朝廷,受到英宗的赏识,并下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治平四年(1067)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倍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神宗不从,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前后共1362年。所采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 余种,经著者剪裁熔铸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较具特色。首先标明事目,按时间顺序排列所收史料,力求完备,作为丛目;其次根据丛目中史事异同详略,考订整理,择其记述详尽者重新编写,以成长编。以上工作均由协修人员负责;最后由司马光删繁润色,以成定稿。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统治阶级的政策的描述,来警醒世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其中又将重点放在战前决策方面,而对于战役本身方面却用墨不多。如在描写“赤壁之战”时,用了将近5/的篇幅来写战前鲁肃如何建议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孙权集团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如何争论。特别是描写诸葛亮、周瑜如何细密分析各方军事形势,而在真正描写战役是如何进行时,只用了1,6的篇幅,这是《资治通鉴》的一大文学特色。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克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其意义。
由于《资治通鉴》各方面的成就,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研究《通鉴》的高潮,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通鉴学”,代表著作有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王安石去世 元祐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病卒。
王安石(102l~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四年(1044)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漕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的身分同赵顼(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为赵顼器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1070),又升任宰相,担负起改革的重任。
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醉心于佛教,恍然有所收获。王安石去世后,其政敌司马光给吕公著写了一封信,对王安石的一生进行了盖棺论定。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文章、诗赋和其个人品德不同凡响,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这种水平。但王安石“性不晓事”,他疏远忠臣,任用阿谀奉承之辈,败坏祖宗以来的法规,达到了难以收拾的程度。司马光的书信目的是为了让最高当局对王安石的逝世进行照顾,厚施恩惠,以达到使轻薄之徒振聋发聩的目的。王安石去世后,朝廷下诏停止上朝两天,同时根据王安石的遗愿,特批王安石的子孙七人做官,并下令当地地方政府尽全力办理好他的丧事。
苏轼被贬 元祐四年(1089),苏轼再度来到杭州,出任杭州知事。
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的地方官,任职期间,他尽心尽力,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次是在熙宁五年(1072),一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杭州西湖,不仅是当时城内居民的饮用水,也是灌溉田地的重要水利工程。入宋以后,由于久不治理,湖面越来越小。苏轼鉴于这种情况,下决心整治西湖,为杭州人民造福。元祐五年(1090),苏轼向朝廷起草一个开浚西湖的报告,要求朝廷拨款,然后利用本州开支所节余的一万贯钱和一万石米,开始治理西湖;同时还抽调本州士兵五百人参加这一工程。工程开工后,苏轼每隔一天便亲临西湖工程工地,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情况。辅佐苏轼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主要有三人,即两浙兵马都监刘季孙、监杭州商税苏坚和钱塘县尉许敦仁。在他们的通力协作下,工程进展相当顺利,西湖上原来有一条自东向西的长堤,苏轼治理西湖时,重新筑起一条南北向的长堤,长堤修建了六座桥梁。堤上栽种柳树、芙蓉等,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这一工程总共历时四个月完成。
李、范传派扩大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李成以“惜墨如金,好写平远寒林”的艺术特色,开创了李成画派;范宽则以“师诸造化,好作崇冈密林,用墨深重,物象幽雅”见称。李范二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对宋代山水画风貌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在李范之后,其弟子和后学们继承了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扩展了李、范的艺术影响。属于李成画派的重要画家有许道宁、郭熙、王诜等人;属于范宽画派的有黄怀玉、纪真、商训等人。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