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江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2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开著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74065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829227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开,满族,公务员,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抚顺市清前史研究会副会长。有散文、小说发表于《民族文学》、《文学界》、《星火》等国内文学期刊杂志,出版满族历史文化散文《马背上的江山》、《我意天下》,城市文化散文集《辽宁工业文化》、儿童文学植物专集《青青的百草园》等,《马背上的江山》获第七届辽宁文学奖,文化散文集《众神的河流》获2013年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现供职辽宁省新宾县委宣传部。
目录
一座城的味道 明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太阳照耀着通往北京的泥土路,一队 士兵机械地在尘埃中移动,他们不敢在长途跋涉的劳累中懈怠,人人强打精神,看押队伍中的囚车。囚犯形销骨立,披枷戴锁,刑罚和令人崩溃的站立销蚀了体魄,但那双隐藏在乱发后的眼睛,仍如鹰隼般锐利。 量身定制的木笼卡住囚犯,他不得不保持僵硬的姿势,朝末日步步逼近——囚禁木笼内的重犯,是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 草根下的王城 佛阿拉是努尔哈赤创业时期的转折点,在历尽劫难的王城里,他的能量得到*限度的释放。他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却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为其舍生忘死打天下;他没系统钻研深奥的兵法理论,战争是*好的课堂,带出一支军纪严明、勇敢善战的军队;他为拓展领土、施展抱负,宁可把女儿当筹码交易;他又堪称改革家,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关注文化,倡议发明满文。他既精于策划分裂,又善于搞团结,不屈者兵戎相见,臣服者大肆笼络。 杂记波勒密 褚英与父亲的融洽亲密,在建州女真实现统一计划的初期达到高潮,成为继承汗位的一号种子选手。但他由此走向悲剧人生,大权在握的他骄纵、跋扈,引起大臣和众家兄弟的公愤。*终,他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 努尔哈赤对代善的宠爱和器重,在褚英被废黜之后逐渐显露。赫图阿拉建立八旗制度,代善以大贝勒身份掌管两红旗。萨尔浒大战后,他被立为嗣子。后被人告发与大妃阿巴亥有染,他痛失大位。 重蹈覆辙的二贝勒 阿敏在波勒密出生,他心机敏捷、胆识超群,博得伯父努尔哈赤的欢心。八旗制度一创立,阿敏便独领镶蓝旗,跃居“四大贝勒”之列。阿敏一生虽功勋卓著,但也未得善终,被幽禁十年而死。 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结局 他功高位显,屡奖屡罚;他粗鲁火暴,弑母屠兄;他壮年早逝,罪累子女、弟妹——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四大贝勒”之一。他一生沙场喋血,死后却被夺爵毁碑,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是与皇弟皇太极不和,惨遭暗算?还是性格缺陷,在所难免? 德格类确实比哥哥莽古尔泰绵软,他综合了父亲和母亲的性格特点,做事比哥哥谨慎,不一味逞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均喜欢他的稳而 不失勇。 永葬满堂 弱冠参战,才智平庸,他既无莽古尔泰的横、阿巴泰的勇,也无代善的容、皇太极的智、多尔衮哥儿仨的宠。个人、后盾,他均不占优势。他年轻时有性丑闻,爱和人打架。他活过五十岁,寿命不高不低, 死后追谥,有名无实——这位虎城之子,叫塔拜。努尔哈赤的六儿子。 滑稽亲王 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母亲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隶满洲正 蓝旗。他小莽古尔泰两岁。阿巴泰和莽古尔泰虽非一母所生,性情鲁莽却如孪生。阿巴泰一生戎马,战功没少立,挨罚的次数竟比莽古尔泰还多。若说莽古尔泰献野猪给皇太极是缺心眼,那么,阿巴泰公然多次犯 上,则叫人好笑——鲁莽中带着几分滑稽。 虎城之子 佛阿拉没留下嘉穆瑚觉罗氏的长发,她的容貌也消失在四季不止的风中。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女人里头,她不是*漂亮的,不是*会讨人喜欢的,也不是*有心计的。但有一点,其他女人不如她——给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不过,她生的儿子巴布泰、巴布海不太成器,一对亲兄弟,两个糊涂虫。哥哥贪财,弟弟贪色。哥哥愚忠,弟弟散漫。哥哥屡遭惩戒,弟弟未得善终。所以,母以子贵轮不到她的头上。儿子不成器,嘉穆瑚觉罗氏却有两个出色的姑爷,他们是额亦都的儿子——达启和图尔格。 无皇冠的皇帝 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权倾大清国。然而这注定是悲剧,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拖着病体出猎喀喇,疾驰中意外摔下马背,然后他倒了下去。在与病魔苦苦搏斗之后,他输了,不得不向死神交出他*宝贵的东西。多尔衮在喀喇合上双眼,终结了精明的一生。但在他死后,心腹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背叛他…… 鹊离枝 多铎生于1614年,比多尔衮小两岁,天资聪颖,加之母亲阿巴亥得宠,很讨努尔哈赤的喜欢。他年仅六岁,就被推上八和硕额真的宝座。 初征,念其克著勤劳,皇太极封多铎为“额尔克楚虎尔”。 从此,“额尔克楚虎尔”扬名后金。他的一生,兴也多尔衮,衰也多尔衮。多铎与多尔衮这对患难兄弟,同脉连枝,荣辱与共。 幸存者 济尔哈朗是后金的型人才,这也是福临即位后让他出任摄政王的原因。政治谋略、军事谋略和用人谋略,他无一不精,有做摄政王的资格。同时,他头脑清醒,不论取得多大的成绩,坐多高的位置, 如何宠幸,他都不翘尾巴,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济尔哈朗的忍,也是的。大清入关后,多尔衮当政期间曾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他默默承受多年。多尔衮死后,他迎来政治上的春天,善始善终地走完了一生。 克勤郡王的敌友 岳讬是代善的长子,出生于1598年底。岳讬生来机灵,反应敏捷, 努尔哈赤视这个孙子为宝——这一年,努尔哈赤四十岁。岳讬和皇太极交情不浅,当年若没有岳讬做代善的思想工作,皇太极要登基也不见得一帆风顺。所以,两人是政治盟友。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岳讬和皇太极这对政治盟友,在长期的合作之后,亲密关系出现拐点。岳讬没想反皇太极,皇太极却想打击岳讬——他被卷入了政治旋涡中。阿敏、莽古尔泰先后被皇太极铲除后,为进一步加强皇权统治,他对代善家族也由笼络转为打压。 悲情肃亲王 豪格,母亲是皇太极的继妃海西女真乌拉那拉氏。他出生于1609年三月,这个月份,使豪格与叔祖舒尔哈齐的命运有某种共通性——舒尔哈齐被幽禁,豪格降生。时隔三十九年,豪格步其后尘,冤死狱中。 八旗下的五个背影 事实证明,努尔哈赤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是与生俱来的。这位天生慧眼,擅长观察言行。他选中的开国“五大臣”,一辈子忠心耿耿追随,为大清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 残 碑 他曾是商人、军火贩子、军人、财政部长、后勤部长,再大一点说,兼土地革命的大胆改革家、火炮专家。佟养性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褒贬不一,争论*的,是他的身世之谜——有人疑其为汉族,有人说他属满族。飘忽不定的种族关系,使以他为首的、荣誉与显耀贯穿整个 清史的佟氏家族毁誉参半。 叛国者忧思 祖大寿是宁远沉甸甸的分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永远经得起推敲,并且岁月越久,越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或者说,读透了祖大寿,你就读透了辽西明清战争文化中的精彩篇章。祖大寿,既不同于袁崇焕的千古奇冤,也不同于吴三桂蛟龙困于泥潭的挣扎,对他来说,叛国投敌的耻辱太重,且不该由他一个人承担。 云南梦里的银杏 他是宁远的一团灰影,宁远人对待他,持一种既亲密又疏远的复杂心态。亲密,因他是乡党;疏远,为他一生的板荡。吴三桂,是宁远字典里一个夹缠不清的词条。 秋风策马阅兴京 “兴京”一名是演变来的。这座城原先叫万年屯,明朝万历年间改为兴兵堡。而兴兵堡,名出努尔哈赤。延至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谕旨,赫图阿拉为“兴王故地”,赐名“兴京”。 古驿榆 木奇镇,清时称穆喜,满语意为驿站,是清帝国东巡祭祖的必经之路。木奇镇东,孤零零伫立几株老榆。老榆不是寻常物,算起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寿命。这个岁数,长过一个王朝。在整个清王朝历程里头, 老榆是旁观者,将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它们是一个王朝的无字档案。它们为一个王朝扎根、茁壮,遮风挡雨。王朝逝去,老榆还守望在那里。 觉尔察的回声 觉尔察山城,建州女真的六祖城之一。除德世库之外,觉尔察城还孕育了几位赫赫有名的人,名声*响亮的有三位——安费扬古、班布理和达海。 谒阿布达里 阿布达里岗距赫图阿拉五十公里,在拉法河、加哈河分水岭处的老道沟岭,地形复杂,三面环山,向南敞开。刘綎走到此处,中了后金埋伏,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东路军一败,注定明王朝在这场战争中的颓势。 柳条长城 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站在盛京城的制高点,俯瞰这座年轻城市的全貌。由此往东,兴京、吉林、黑龙江,是祖辈生活的老家,再没有谁比满族人更亲近和熟悉那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容他人染指。 要守住祖辈生存的土地,并非易事。皇太极迎风伫立,在心里琢磨,惯于握战刀的手轻轻地揉捏着太阳穴,猛然,头脑中灵感闪现——圈禁,像明长城一样划地为界,禁止汉人及其他异族踏入故土半步。于是,从1638年起,中国东北的崇山峻岭、河川沟谷,蔓延开一道翠绿屏障—— 柳条边。
内容摘要
太阳照耀着通往北京的泥土路,一队士兵机械地在尘埃中移动,他们不敢在长途跋涉的劳累中懈怠,人人强打精神,看押队伍中的囚车。囚犯形销骨立,披枷戴锁,刑罚和令人崩溃的站立销蚀了体魄,但那双隐藏在乱发后的眼睛,仍如鹰隼般锐利。量身定制的木笼卡住囚犯,他不得不保持僵硬的姿势,朝末日步步逼近——从历史长镜头闪回,调阅一下资料就知道,这件事发生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的七月,囚禁木笼内的重犯,是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 公元2007年8月,辨着四百三十年前咯吱咯吱的车轮声,笔者在龙岗山访巡古勒城的旧日风云。时值正午,烈焰当空,烤得人像一根暮秋的野草。周围是静态的,偶尔吹一阵风,驱散浑身的燥热。黄沙小径两旁盛开着淡紫色雏菊,折几枝,放在鼻子底下嗅,便嗅出一个人的味道:王杲是古勒城第N代城主,官称建州都指挥,有关此人的个性描述是这样——“王杲,不知其种族,生而黠慧,通番、汉语等文字,尤精日者术”。 史载的“不知其种族”,指隶属部落。首先确认,王杲系女真族,骨子里生就的聪敏,又不乏狡黠。尤其难得的是,在文化荒漠的东北地区,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凭着一股子聪明劲儿,居然学得不坏, “通番、汉语等文字”。此外,他还受人指点,精通高深莫测的相术。 这位建州都指挥的身世还有另一种版本。据说,他是凡察指挥使(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的叔叔)的后裔。凡察指挥使和亲侄子董山为争印闹得不可开交,明中央政府为平息风波,从左卫中分离出右卫,凡察指挥使领一部分人移居古勒城。 在明中央政府的干预下,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家割据,原系一家的女真人在苏克苏浒河流域划清界限,三足鼎立,人口、经济发展缓慢。明中叶,刚刚复苏的女真人经历“成化之役”,地方势力瞬间衰颓,建州右卫在大趋势影响下,走入低谷。这种状况维持到努尔哈赤的太外公,王杲父亲的一辈有所改善——这是未经考证的野史。说王杲父亲在五女山(桓仁县,高句丽王城遗址)虎口救下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的性命。海西女真有明朝罩着,日子比较好过。为答谢虎口夺命之恩,哈达部从经济入手,援助建州右卫,使这支女真逐渐走向兴旺。 事情的真伪尚有待考证,但说明建州右卫与哈达部的关系由来已久。王果与哈达部酋长王台结亲,招惹明政府“跑路”后,就是哈达部提供的旁证。 努尔哈赤和外公的汉文化教育,都与明将有关。不同的是,外祖父师从抚顺御史张学颜,努尔哈赤得益于李成梁。但努尔哈赤的启蒙教育,归功于外祖父。早在嘉靖年间,张学颜御史和努尔哈赤的太外公私交就不错,汉官与少数民族酋长相处,图的是利益,譬如弄点上等人参、貂皮。而女真人则有点巴结的意思——明中央的高压政策悬在头顶,不采取迂回措施,讨生活异乎艰难。即使仰人鼻息,女真“贵族”的生活也较窘困,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犁铧耕牛,无一不是边贸内容。具体地说,打破的粗瓷碟或粗瓷碗,煽了又煽,缺口像锯齿一样,也舍不得扔掉。 在佛阿拉旷野,曾找到几块粗瓷残片,从三道深蓝镶边和材料质地,能看出新兴政权下人们生活的日常场景。外孙尚且如此,酋长外公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日用品稀缺,迫使但凡有点本事的女真首领,都明里暗里地攀附边关汉官,期望在集市贸易中获利。铺垫了这个背景,张学颜和王杲友情的建立基础就容易理解了。王杲到张御史家长住,学习汉文化,也变得自然而然。这也是他的汉名“王杲”的由来。实际上,他姓“喜塔腊”,意为“岸边结网处”,名阿突罕。 王杲在张御史家住了几年,又跑回古勒城。他的跑,和外孙星夜逃离李成梁家性质不同——王杲的父亲屡犯边境,被明边将追杀,作为儿子,他必须收拾残局。努尔哈赤亡命奔逃,是因爱慕他的李成梁小妾给其通风报信,两人各骑大小青马,摆脱了李成梁的魔掌。 再说王杲,建州右卫乱成一锅粥,他只能挺身出来整顿秩序。不久,他上奏朝廷,要求承袭父职。毛遂白荐的信函投递到明朝中央,立即被子以肯定答复。从此,建州右卫走上强盛之路,王杲名声大噪。 努尔哈赤的爷爷在这段时间,和王果结为儿女亲家。说起这桩婚姻,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做了周密考虑。其时,建州左卫指挥使的桂冠已戴在努尔哈赤的爷爷头上,但建州左卫经济基础薄弱,穷则思变,联姻是脱贫致富的快速道路。于是,王杲成了努尔哈赤的外公。为了进一步巩固姻亲,努尔哈赤的爷爷又把孙女嫁给王杲之子。自此,爱新觉罗家族与喜塔腊氏家族的血缘之亲,凌乱而牢不可破。 有一个脑筋灵活的爷爷,一个精明强干的外公,努尔哈赤想不出息都不成。 站在古勒城眺望,东来的苏克苏浒河分成两条支流,流过胜利村,在古楼村汇合。 “岸边结网处”的王杲,姓氏灵感就产生于这条河。一个“网”字,让人遐想四百三十年前河水的浩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杲的资本积累,从水开始。 王杲是极具号召力又有点响马似的人物,从父亲手上接管古勒城后,做的件事就是
主编推荐
从1616年后金建立前后,东北大地上的女真人逐渐从分散走向统一,1636年建立清朝,1644年入主中原,前后仅用28年。风云际会的时代,英雄辈出,其中有努尔哈赤的先祖,“五大臣”,诸王贝勒……有了这些英才襄助,大清才得以攻入山海关,一统江山,也就有了后世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的东巡祭祖……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直面历史中的转折性事件。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座城的味道、草根下的王城、杂记波勒密、重蹈覆辙的二贝勒、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结局、永葬满堂、滑稽亲王、虎城之子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