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最早的中国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6 6.6折 60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国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42484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11482118

上书时间2024-12-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国忠,男,1963年生,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和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研究。先后在《中国地方志》、《史志文萃》、《史学月刊》、《中州今古》、《天中学刊》等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有《科技兴区探源》《科技管理指南》等,参与编辑出版《驻马店地区志》、《驻马店市志》等,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奖,曾获得河南省拔尖人才。



目录

绪论

卷上中华古玉器:独特的文化谱系

一、方国时代

1.中华文明形成的时空概念

2.玉器起源重合的地理空间

3.中华古玉器的三个源头

二、玄女之国

1.从黄帝女魃到九天玄女

2.红山文化

3.红山神器

4.了不起的玉玦

三、炎帝领地

1.炎帝的故乡

2.华夏民族第一次融合

3.稻作农业文明的传播

4.战神蚩尤

四、黄帝奇迹

1.伏羲、女娲的故乡

2.粟黍农业文明的强大

3.黄炎、蚩尤大战

4.天下共主

五、中原王朝

1.颇项氏“绝地天通”

2.凌家滩文化

3.帝誉当政

六、良渚大虞

1.吴回重氏建国

2.良渚大城

3.良渚玉器

4.大虞社会形态

5.大虞国力

6.大虞国家王朝时代

七、中原二头盟主…

1.进入龙山文化时代

2.良渚逃亡之路

3.三星堆和金沙文化

4.齐家文化的渊源

八、夏王朝

1.探源夏后氏

2.溯源山东龙山文化

3.海隅文化玉器

4.有虞氏踪迹

5.英雄时代

6.暴力革命

7.早夏之都

8.战乱终结者

9.大禹治水

10.夏朝传承

九、商的前半期和盘庚迁殷·

十、关于纪年

十一、进入青铜时代

卷中史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化遗存

一、“三皇五帝”时代

二、《史记·五帝本纪》

三、华夏氏族的初步形成

四、绝地天通和阶级、阶层

五、神话传说中的史实

六、《山海经》

七、辨析大虞王朝

八、文字发明与传播

1.仓颉造字的传说

2.文字与文明、文化

3.出土文字情况

4.商周的文字传承

5.汉字圈的形成与扩张

6.秦独创隶书,统一天下文书行政

九、中国龙图腾

十、中华祭祀礼仪

1.黄河流域盛行祖先祭祀

2.长江流域信奉太阳神崇拜

3.玉器成为宗教祭祀的中枢媒介

4.各种祭祀形态走向统合,形成统一仪礼

5.巫师群体的演变和分化

卷下先秦诗歌民谣:历史韵文化遗存

一、民谣之风

二、祭祀之歌

三、神话传唱

四、祭歌颂诗

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卷上 中华古玉器:独特的文化谱系|007

从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文化标志,到新石器时代以应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文化标志,世界文明史大体一致,而只有玉器的使用,井赋予功能乃是中华先祖所独有,且一直延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的独特密码和谐系。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不同于打制石器,中国开始产生玉器)的使用。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一跃而成食物生产者。于是农作物、家畜、陶器与纺织品出现,人类进入生产经济阶段。人们定居下来营造房屋,耕种土地,饲养牲畜,食物来源有了可靠的保障。

从人类社会生态适应的系统分析,关于史前时代的历史变迁,农业的出现是作为一种生态适应产生的,但绝不意味着这种适应本身的先进性。初期的农业社会生产量远不及仅以狩猎采集就能维生的社会,或者说其生产能力并不十分稳定。

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农业社会与狩猎采集社会终于形成了明确平面划分。进而在农业社会的北缘地带,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从农业社会诞生了新的畜牧型农业社会。这种畜牧型农业社会以专门发展畜牧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游牧社会。

新石器时代,正是因为生态区域不同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差异为背景,人类群体差距开始出现。热带地区为狩猎采集社会,中纬度地带为农业社会,中纬度北部至高纬度地带为游牧社会,高纬度地带至北极地区为狩猎采集社会,现在的这种社会平面划分可以说是早在史前社会就已开始了。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把农业社会置于文明中心来解析历史,思考历史,但也不能惘然不顾狩猎采集社会和由农业社会北缘分化而出的游牧社会。但玉器的产生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开始,本书以玉器作为密钥,从玉器入手破解中华文明的密码,也肯定把农业社会作为重点解析、研究、论述,这也确实是一个无须罔顾的事实。

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大同小异,我们的祖先同其他人类一样,从长期的采集、渔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在种植五谷、驯养牲畜的同时,开始从打造石器到磨制石器,进而磨制玉器并从石器中单独分离,懂得用黏土制作陶器,从此以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定居的生活状态,需要农耕的生活方式。而农耕有一个硬性的自然约束条件,那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如果一个地区年降水是少于400毫米,人们就无法依靠农耕的方式谋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地方,即使有人进行农业种植,这也无法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当然依靠雪山融水的绿洲地区不在此列。①

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北界,基本上就是长城。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帝国是在农耕地区扩展到自然极限之处修建了长城。欧文·拉铁摩尔认为长城修建起于战国后期及秦,与其说是防范游牧民族,不如说是用来强化对内地的控制,因为当时并没有明显的游牧威胁。

制作精美玉器与陶器的前提必须是“定居”,所以“定居”生活逐渐巩固,并为后来的铜器、青铜器、铁器产生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特别是玉器鲜明地传承关系和独一无二的历史传统,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史所独有的。

从瓷器史上看,原始陶器大体有红、灰、黑、白之分,著名的彩陶属于泥质红陶,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在彩陶,造型之美突出体现在黑陶。

……




精彩内容

本书从上古时代开始,就中华民族的文明萌发,早期发展和民族初步融合各个时期,进行探讨。察觉“往昔言史者言史,说文者说文,考古者必发掘,究籍者曰考据,论陶瓷、青铜及玉器者更是就物论物”的局限,新立门户,以“上中下三卷”鸿文,卷上“有物为证”,卷中“有书可凭”,卷下“有韵流传”;“卷上主证,卷中佐证,卷下补证”,既紧密联系,互为组成部分,又自成体系,有所侧重。可谓是纲举目张,视角多维。 全书以科学考古出土的大量玉器实物作为佐证,并参考可信的社会文物艺术品资料,结合古代文献记载的史实、诗歌、故事与传说,详加解读,紧紧抓住突破点,以可信度较高的论述,对早期中华文明从上古到文明初始时代的方方面面,生产、生活、娱乐和祭祀,物质的具象、形体、纹饰、韵味进行详细的解读与阐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