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29 6.3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闫旭蕾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49740

出版时间2021-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649705

上书时间2024-12-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闫旭蕾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2006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代表作为《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



目录

第一章道德演化、农耕文化与人伦教化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形成机制

二、原始社会的道德建构

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的伦理道德

四、基于城邦生活而形成的道德

第二章科学、理性与道德·

一、科学发展颠覆传统伦理道德

二、基于理性确立道德原则

三、社会科学中的道德维度建构

四、科学发展促进道德进步

五、伴随科学发展而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三章市场经济中的“善”与“恶”

一、市场经济:近现代道德的社会根基

二、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善”

三、自利的正当性:道德观念的重大转变

四、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价值诉求

五、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道德问题

第四章契约、政治义务与民主的道德基础

一、个体权利:近现代政治建构的前提

二、认可:近现代政治正当性的条件

三、公众利益:近现代政治的道德基础

第五章自治、自律与道德主体・

一、转向社会德性

二、个体自治与人类自律

三、成为道德主体

第六章异化、理性祛魅与道德失序·

一、“赤裸的生命”与人类解放的“虚妄”

二、“废弃物”与人的“异化”

三、道德失序及其奠基“问题”

第七章理性祛魅、自我重构与伦理取向·

一、理性自我祛魅

二、重构自我

三、后现代伦理道德的思路

第八章德育困境与可能出路

一、高尚与平庸之间的张力

二、诸种张力下的德育困境

三、德育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




内容摘要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形成机制

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其根源何在?对此,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进行了探索和猜想,并形成了神启论、天赋论、进化论、感觉欲望论和劳动论等观点。①而《自然正义》的作者肯·宾默尔则运用博弈论进行道德研究,认为人类的道德如同人类的其他特性一样,是通过演化产生的。当下的社会契约起源于前人类祖先的食物共享,公平规范的深层结构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契约逻辑,道德是文化演化的结果。他指出:“传统的道德哲学之所以裹足不前,是因为问错了问题。如果道德是与人类一起演化的,那么,去追问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就与追问什么动物应该存在、我们应该说哪种语言等类似问题一样,没有太多意义。”②“真正支配人们行为的道德法则(moral rules)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包括本能(instincts)、习俗(customs),以及那些比传统学术的理解更为世俗同时更复杂得多的惯例(conventions)。”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演化的力量——有社会性的也有生物性的——所塑造。③

尼采也持道德演化的观点,他指出:即便那些为上流社会所要求的做法,如“小心避免任何可笑、显眼、狂妄行为;隐藏个人的才能和强烈愿望;与环境同化,顺从等级秩序,自我贬抑”④,都已在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甚至存在于低等的动物世界中。“正是在这些低级动物身上,我们才看清这许多可爱措施背后的真实目的:逃避敌人和帮助捕食。出于这一目的,动物学会控制自己和伪装自己,例如,通过所谓‘长期适应’使自己的颜色接近环境的颜色,装死,或模拟其他动物的样子和颜色,或伪装成沙砾,树叶,地衣,菌类等等的样子……同样的,个人将自己隐藏在‘人’或社会这些概念的一般性下,或使自己与同时代或周围的贵族、阶级、党派、舆论相协调:所有这些使我们显得幸福、有礼貌、有力和可爱的巧妙行为,其实与动物世界的那些伎俩并无二致。甚至真理感,说到底也不过是人和动物皆有的一种安全感:人不愿意自己被骗,不愿意误入歧途,他不信任地倾听着自己情感的呼声,迫使自己反对自己,留心自己:动物做起这一切来毫不逊色,它们的自我控制同样来源于现实感(也就是来源于谨慎)。它们同样察言观色……把自己‘客观化’,它们也有某种‘自我意识’。动物判断其朋友与仇敌的活动,记住它们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它们和某些种类动物订下永久和平协定,也能从其他一些动物走近的方式辨认它们具有和平友好的意向。正义(Gerechtigkeit,明智(Klugheit,节制(Mäßigung,勇敢(Tapferkeit),总之,一切我们所谓的苏格拉底美德,其起源都是动物性的,都是促使我们寻找食物和躲避敌人的同一种本能的产物。只要我们记住,万物之灵的食物种类更多,他关于什么对他有害的观念也更高级和更精微,那么,把整个道德现象说成是动物性的也许并无不妥。”①

作为“道德自然史”的先知,尼采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诸多相关研究的支持,如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迪斯对人类互惠性及其演化的研究。他们通过大量事实论证了这一观点:人类合作利他的社会偏好可以胜过全然非道德的自利。②之所以如此,早期人类环境给了我们部分答案。我们的晚更新世祖先生活在大型哺乳动物丰富的非洲大草原或者其他环境中,那些能在食物供给、儿童养育、制裁不合作者、防御敌对邻居以及真实信息共享这些事情上维护合作策略的群体成员,比非合作群体的成员拥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如达尔文所指出的:“自私与好斗的人们无法结成一体,而无法结成一体,便万事难成。一个部落若是拥有……大量抱持勇气、富有同情心、忠诚可靠的成员,他们无时无刻不准备着警告他人可能的危险,并且帮助他人、保护他人……就会……




主编推荐
道德作为人类的发明物,通过它形塑个体心灵,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族群、社会、国家与世界秩序。一部人类文明史实则是一部道德演变史,国族兴衰与其道德竞争力密切相关。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道德形成不同于以往的主要方面在于,个体心灵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的博弈平台。本书通过探讨道德的起源与演化,展现不同社会形态下道德秩序的主旨追求,可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道德形成的社会条件,思考当下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重构道德秩序的时代-社会境遇,展望未来世界发展对道德的要求。

精彩内容

本书基于我国转型期德育所存在的困境与当今世界失序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针对时代发展所需道德素养,将道德建构及其实践置于时代—社会发展的境遇中,呈现道德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密切关联,突破道德即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思路框架,转向道德的背后,探讨道德的社会境遇、建构过程及其发展前景。本书以道德建构为主题,以社会变革为节点,汲取道德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个体”与“社会”、“实然”与“应然”、“理论”与“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多重互应中,追索道德的起源,诠释我国古代与古希腊道德观念及其实践的形成,剖析现代道德思想的来源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述市场经济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德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与张力,探讨激发道德自觉、再造传统伦理、重构道德秩序与德育的可能路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