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5.74 2.0折 ¥ 7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江宏,邵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093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361717
上书时间2024-12-19
绘画的起源,确实是个谜,且是个解不了的谜,但人们又很愿意去触碰它。
因为解不了,所以解谜者的自主权就大。
原始人与自然的亲密是因人要依赖自然。为什么绘画直接揭示了这种关系呢?第一,绘画直接表现了自然。第二,表现自然的心理是敬畏自然。第三,因为敬畏,所以就包含了作者以至种群、聚落及整个人类的自然的情感。不管史前期的绘画是原始初民为了展现生活,抑或为他们真实生活的一个至关紧要的创造性环节,都可以这样认为:绘画直接揭示了人与自然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
绘画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它,是因为人类需要它,是因为人类需要表达一种较为清晰的生存观念,是因为人类悦情的本性,是因为人类在大千世界的万物之中需要确认自己的强烈欲望,绘画让我们感觉到的世界是一个向我们表述其自身的世界,而不仅是观念的物象反映。绘画是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无声的呼吸。倾听这一呼吸,就能感觉到人类精神脉搏的律动,就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造就了人类,但人类的初萌时期,却不像诗人所想象的那样是阳光下丰裕而无忧无虑的乐园,大自然给其升华的代表——人类的是随意的灾变(如冰河时期)和由此而带来的生存的威胁,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就成了这个混濒宇宙中唯一能预知自己将在时间中走向自己的末日的生物。因此,人类作为自然的升华,恰恰是不断压抑的产物。死亡的恐惧意识,或许是人类作为有意识的动物的最初的唯一意识。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生存心理的原初意识,包括了对死亡的认识和对死亡的体会。在使其升华的同时又给予压抑,这就是生命辩证法。只有不可避免的死亡,才能产生不可抗拒的生存和发展。以死亡作为极限而反身于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死亡作为一个绝对的界限,把生存的时空划分为二:有限的现实与无限的虚幻。无限的虚幻是与生存相联结的死亡世界,充满了永恒的神秘。想象,甚至是幻觉便成了伸向这神秘未知的触角。正是这种神秘的未知世界的诱引,对人类的认知起着无限超越的作用。这无限的超越作用既不是对无限的虚幻的超越,也不是对有限的现实的超越,而是对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肯定与投人,即对生与死之间的肯定和投入,这就是生存,对生存的肯定和投入。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原始巫祀是初民对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虚幻世界的探索和把握方式,是对生存的肯定和投入的方式。
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对鬼神、生死的回答似乎在蓄意回避,但细究之下,却清晰地表明了他在强调人类面临的这类根本性矛盾。短促而有限的生命终将泯灭在无限的时间流水之中,突破有限的桎梏,以达无限的自由,是孔子要求于人于己的积极态度,是知生、事人的现实行为,是对“知”的无限的追求。唯有立足于有限,立足于现实的人生,才能深究、感悟和体验无限、虚幻的另一个世界。孔子的回避,正好表明了他对死亡、对无限的深刻体会和认识,以及由此反身于现实人生和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投入,虽然他也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千古之叹,在浩茫无垠的时空面前,人生的有限性——生存时间的有限性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犹如一具无形的枷锁禁锢着鲜活的生命体。时间的无限性,不是人所能穷尽的;生命的有限性,也不是人所能改变的。正视这一切需要智慧、胆略和勇气,需要对生存的投入和拥有的坚定信念,所谓“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唯有至深的忧患,才有无畏的活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对生与死的存而不论,是因为充分强调了在现实的有限时空条件下,人所具有的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不是以此规避“老之将至”—死之将至,而是以此作为对迎面而来的死亡的回答。
于发愤中得乐忘忧的人生观,是中国文化的“硬核”,这一积极的现实人生观,不仅没有滞塞、僵固人们突破有限、把握虚幻世界的通道,恰恰相反,催发了人们体悟天地之至道的潜蕴机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