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制造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端制造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19 6.3折 88 全新

库存4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春丽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92967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4392080

上书时间2024-12-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彭春丽,1990年出生,湖南涟源人,经济学博士。在国内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



目录

章 问题源起

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二、 制造业集聚

第三节 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书主要内容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制造业集聚理论分析及框架构建

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侧重描绘经济集聚过程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集聚力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与方法:空间动态多重均衡

第二节 D-S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

一、D-S模型概述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模型揭示的产业集聚机制

一、核心一边缘模型中揭示的产业集聚机制

二、其他模型中揭示的产业集聚机制

三、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机制述评

第四节 制造业集聚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 制造业集聚的三重属性

二、 制造业集聚与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三、“空间-技术-区域政策”的 制造业集聚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空间维度的 制造业集聚

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基本前提

一、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

二、 制造业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

三、 制造业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第二节 运输成本

一、运输成本与产业集聚

二、运输成本的内涵及范畴界定

三、我国运输成本的经验分析

第三节 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

二、 制造业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分析

三、规模经济、分工与 制造业集聚

第四节 外部性

一、外部性与产业集聚

二、 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性

三、外部性与 制造业集聚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维度的 制造业集聚



内容摘要

第一章问题源起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高端制造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升级、维系国防安全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促进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①。在技术牵引、需求倒逼、政策引领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从军用高端制造业和民用高端制造业两个分立体系向一体化的国家高端制造业体系转型,而国家高端制造业集聚正在成为这种转型变化过程中呈现的典型特征,推动高端制造业布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本书开篇,本章旨在阐明选择国家高端制造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及意义,并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根据需要自行选择阅读方式。

的集心第一节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要求、促进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国家大力推动政策制度改革、构建统一大市场,消除制约国家高端制造业要素流动的障碍壁垒,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国家高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 16.98 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①。然而,我国仍然存在国家高端制造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政策同质化、集聚效应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高端制造业集聚化发展不平衡

传统高端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主要表现为同一集团或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研

究院所、下属企业、工厂的地理集中,少数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联,企业间互相配套、协作创新关系明显,但绝大多数高端制造业基地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间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并没有形成有机的互动关系,信息流动并没有随着地理集中而加强。同时,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差距正在加速变化,这种区域差异的变化直接体现为企业纷纷在异地选址设厂和高技术人才的流动。与产业分布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人才则仍然主要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流动,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很严重,高技术人才总量偏少。这些变化无疑都将对区域高端制造业集聚化发展以及区域间差距带来重大影响。

尽管高端制造业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和发展已经成为常见的经济景观,却很少有研究对此进行区域间横向考察,绝大部分研究仅从区域本身出发进行解释:一是要素臬赋优势,主要是科技资源基础、地理区位优势;二是政策制度作用,主要是政府激励、制度环境;三是市场因素,包括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关联;四是技术因素,包括两用技术转化、协同创新网络。现有文献很少关注区域间高端制造业集聚化发展的差异化表现,且研究成果无法完全解释这种差异化形成的原因。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观点与当前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军事政策完全一致;所选资料、案例不涉密,都引用公开资料。本书密切关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新变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从空间、技术、区域政策等三个维度探讨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与分散、形成国防科技工业新版图的内驱力、集聚经济来源,以及区域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国内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为新时代调整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提供对策建议。本书认为,当前调整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在基础设施建设、本地市场培育、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等方面着力,能从长期改变区域人力、资本、技术等核心产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体系和能力。本书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向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具有宏观战略视野和国际格局,又具有微观企业视角和深度思考,实地调研考察中国三线建设调整优化历史、各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情况,同时对比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知识溢出、区域政策、运输成本等因素,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迁移选址决策的影响,以及在宏观层面上对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