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8.91 6.3折 ¥ 62 全新
库存45件
作者袁杰伟著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712132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2元
货号14424712
上书时间2024-12-18
袁杰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家协会会员,娄底市家协会。代表作《随园流韵——袁枚传》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国家级文化原创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报告文学《毛板船》和《中国文印》获湖南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曾获湖南省“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奖、河南省报告文学奖、娄底市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娄底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别奖。主要著作还有《圩程——袁杰伟自选集》(三卷)、中短篇报告文学集《梅山红》等。
第一章 少有学名………………………………………………(001)
第二章 倡办新学………………………………………………(013)
第三章 创办楚怡………………………………………………(021)
第四章 素质培育………………………………………………(033)
第五章 爱国兴工………………………………………………(049)
第六章 润物无声………………………………………………(069)
第七章 求知创业………………………………………………(083)
第八章 战火书声………………………………………………(101)
第九章 鞠躬尽瘁………………………………………………(121)
第十章 楚工改制………………………………………………(131)
第十一章 母校情深………………………………………………(145)
第十二章 百年荣光………………………………………………(157)
第十三章 传承接力………………………………………………(213)
后记:横下心来写纪实………………………………………………(219)
新化属于梅山地区。
而梅山是一座什么山呢?
相传,很久以前,在新化、安化交界处有一座山,山上没有草木。一天晚上,忽然有一梅枝插在山上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后来梅枝长得枝繁叶茂,树上花开朵朵、果实累累。过了很多年,这棵梅树枯萎了,树根树干都被风化了,但梅树的影子还在石头上,人们认为这是仙迹,于是把这座山叫作梅山。时间一久,人们也不知这棵神奇的梅树到底是在哪一座山上了,于是把附近所有的山都称作梅山。“梅山”所跨的地域也就越来越广,以致“其地千里”。但新化、安化就成了梅山的核心地区。据考证,宋以后的《食货志·物产·果之类》载,新化、安化一带有19种果类树,而以梅树的数量居首。可见,梅山原是产梅之山。
今天人们所说的梅山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而是宋代地理学界对今属湖南省中部和西南部一些山地的统称。
既然是统称,为何又有上梅,下梅之称呢?
其实,这是变了一个视角,不是鸟瞰,而是以资水为参照而称的。当时梅山地区人口不多,是以峒的形式聚居。共有十峒,资江流经新化,相比安化,新化属于上游,所以叫上峒梅山,简称上梅,安化是资江下游。属于下峒梅山,简称下梅。
新化这个县名的意思,就是王化之新地。安化,取归安德化之义。两县都是1072年同年立县。可见在此之前的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梅山地区是相对独立、不服王权的。或者说,是“蛮荒”之地,没有经过文明的改造。
新化县有一户陈姓人家,男子叫陈兴穆,在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由于新化受战乱影响,民生凋敝,他只好让长子去“湖广填四川”另谋生路,让妻子蔡夫人带着幼儿改嫁,自己带着未成年的次子来到现在的新化具青石街地段。当时的新化县城很小,都在东西南北四扇门之内,而青石街地段属南门之外,当时还是一片荒凉之地,但因靠近县城,还是有些生机,当然也就有些商机。
可见,陈兴穆还是很有发展眼光的。
陈兴穆在这个路段搭了一个茅棚,开土荒,卖苦力,却不忘教孩子识字和一些朴素的做人的道理。
乾隆年间,天下相对太平,但那时城门关得早,晚到的客人进不了城。就有人来陈家的茅棚借宿,陈家的茅棚慢慢成了鸡毛小店。
到了陈绍昌当家的时候,有一次天还没亮,一位借宿的客人就起床了,跟陈绍昌打了个招呼:“店家,我还有急事,先走了!”陈绍昌便要起床相送,客人说:“店家,您不必客气,您睡,太打扰了我会不安的。”陈绍吕本来有早起的习惯,哪里还睡得着?但碍于客人的好意,只好继续装睡一会儿。
客人走后不久,他便起床做事。忽然,他在客人睡的铺位旁边发现了一个袋子,提起来一看,哇,是满满一袋银子,有几十斤重。
陈绍吕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带这么多钱,肯定是做一桩大买卖,人起得那么早,事情一定很急。
陈绍昌于是拔腿就追,追到河边,客人已经搭渡船渡过资江了。等坐下一趟渡船显然是追不上的,陈绍昌急中生智,租了一条小船过河,眼看着那只渡船先靠了岸,大声喊也喊不应。
“快点!快点!”陈绍昌催道。
小船像箭一样向前冲,很快就横过了河。一上岸,陈绍昌扯起脚巴子跑,跑得汗爬水流、气喘吁吁。
“客官!客官!”
客人听到店家在叫他,回头一看,只见店主手中提着他落下的袋子,顿时啥都明白了,赶紧跑回相迎。
客人没有先去接袋子,而是抱着陈绍昌大哭道:“店家,你是好人啊!我这钱是拿去救命的,你这是救了我一命啦!”
“客官,您保重!”
陈绍昌与客人道别后,赶上下一趟渡船回家了。
十来天后,那客人提着一袋银子意来到鸡毛小店。陈绍昌大惊,问:“老乡,人救到了?”
客人说:“托您的福,救到了,我这是意来感谢您的。”
陈绍昌坚拒道:“老乡,这使不得,使不得,这会亏了你钱财,污了我清名啊!”
客人听到“污了我清名”一句,便不再坚持,不住地唏嘘而去。不久,客人在还金处立碑志谢。
这事顿时传得很远。
县衙也知道了。县令觉得要把这事广为宣传,以正社会风气。便在立碑处盖亭以示表彰,命名为还金亭。
陈绍昌于是“一举成名”新化知。
一个毛板船大盐商看中了陈氏小店诚信,便请陈绍昌代理新化盐务。新化历史上吃盐难,朝廷只允许新化吃广盐,盐是衙门专运的,从广东翻高山用人工挑来,成本高价格更高,一般人根本吃不起。后来朝廷准许新化吃淮盐,冬天水暖,淮盐从资江船运上来,成本低了很多,价格也就便宜多了。生意相当火爆。陈家代理新化盐生意,当然必定发财。
发家后的陈绍昌将鸡毛小店改建成了“老屋陈家”(“老屋陈家”就是今天新化县总工会所在院子,大院前还有“陈家大院”的牌子)大院,命名为“三味堂”。
陈绍昌立下了“三味”家训:
立身行已要有诗书味和睦宗族要有家常味处世接物要有人情味
陈家的“三味”家训是从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宗族团结方面出发的,与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颇有不同,鲁迅的“三味书屋”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作为家训,陈家“三味”注重的是树人、修身。
陈绍昌在晚年主持分家,将“三味堂”分给了次子陈迪谟,拨款给长子修了高头陈家院子“仁义堂”。
陈迪谟生了十个儿子。老三陈今柄(字国卿)抓住当时全国的读书人渴望了解西方的时机,开办了一个书局,专门印刷介绍西方新知识的书籍,把书局取名为“三味堂”书局。由于印刷质量好,发行很快,不久就成为书局行业的,所印书籍风行一时。十余年间,新化陈氏三味堂刻本在百种以上,为当时唯一能与官书局相提并论的私人书坊。所刻书的种类多,版刻精,校勘尤精,在湖南刻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四陈今纬,在郭嵩焘手下任过幕僚。十兄弟都爱读书,热心教育。他们举办私塾,在教传统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教点个用的谋生的知识。
光绪五年(1879),陈润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承的家庭。陈润霖小名叫福宝。三岁时,他就在陈氏家塾听《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鉴略》等“童子之学”。陈氏家塾还教生活、生产常识,这是别的私塾所没有的。
陈润霖六岁那年,新化有了邮传递铺。陈润霖能写信,他经常给别人代写简单的书信,最受婶婶们欢迎。毕竟那时文盲太多,女子读书的更少。刚满十一岁,他已经学完了家塾应该学的全部课程,而且各科成绩优异。
光绪十五年(1889),陈润霖的父亲陈今佐在省城应秋闱乡试,中了副榜,成了副贡,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可惜在考场上落下病根,没能进京朝考当官就去世了,年方三十六岁。这一年陈润霖才十一岁。家里靠十三岁的哥哥陈济衷撑起店里的小生意,母亲邹翠英继续教大院里的女孩们女工。叔伯们都不想让陈润霖再考科举,认为科举折磨人,陈润霖的父亲就是应科举考试丢了性命的。可是陈润霖是块读书的材料,不读书又太可惜。陈家的人为此很是纠结。
幼年的这段经历,在他的思想土壤里埋下了厌弃科举、开办新式学校的根。
本书讲述了湖南工业教育先驱陈润霖创办楚怡教育品牌的光辉一生,对他坚定的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同时对楚怡工业学校办学42年中所培养的2020名学子为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进入新时代,楚怡精神正成为湖南职教人共同的精神底色,引领我们书写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本书对正在兴起的湖南职教楚怡品牌进行了溯源,可作为湖南楚怡职教精神的文学读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