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两万里:世界科幻影视简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3.87
6.3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郑军编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60096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7657779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光影两万里》与大量从科幻迷角度谈论科幻片的文字不同,主要从影视制作规律出发介绍科幻片。书中不仅详细讨论了科幻片的编剧、导演、表演、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剪辑等问题,而且还讨论了科幻片的投资与发行。本书不仅面向广大科幻迷,还适合影视业内有志于拍摄科幻片的朋友参考。本书以推动中国科幻影视制作为己任,因此用大量入篇幅介绍了华人在科幻影视方面的尝试,包括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拍摄的科幻片,以及罕为人知的台湾科幻片。本书由郑军编著。
目录
主流?非主流?(代序)
章:草创时代
一、“西洋镜”时代
二、早期佳作
第二章:在美国形成规横
一、混在“类型片”中诞生
二、初成体系
三、成长在类型夹缝中
四、挣扎在“新好莱坞”时代
第三章:科幻电影引领好莱坞“再全球化"
一、“电影史”的开始
二、科幻大片席卷全球
三、新题材的开发
第四章:数字时代的科幻电影
一、电脑动画的脚步
二、电脑时代的科幻大片
三、数字科幻片与电影艺术
四、代科幻人
五、演好科学家
六、科幻片的虚与买
七、科幻片如何讲心理
八、总结
第五章:“科幻小片”的魅力
一、预言类小片
二、寓言类小片
三、抒情类小片
四、悬疑类小片
五、恐怖类小片
六、其他小片佳作
第六章:发达国家的科幻电影
一、苏俄科幻电影
二、东欧科幻电影
三、英国科幻电影
四、法国科幻电影
五、日本科幻电影
六、其他国家科幻电影
第七章:亚洲各国的科幻电影
一、印巴科幻电影
二、韩国科幻电影
三、泰国科幻电影
四、总结
第八章:科幻电视剧
一、美国科幻电视剧
二、科幻频道,独一无二的尝试
第九章:外国科幻电影与中国
一、外国科幻片的中国元素
二、以制作的方式参与
三、以演员的方式参与
四、以导演的方式参与
五、以投资的方式参与
六、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
第十章:中国内地的科幻电影
一、早期探索
二、新电影时代的科幻片
三、草根科幻片拍摄运动
第十一章:中国港台地区的科幻电影
一、早期香港科幻电影
二、绵延不断的卫斯理
三、行走在商业类型片的边缘
四、“港陆合流”的科幻片
五、台湾科幻电影
科幻片――中国电影的增量(代跋)
附录:外国科幻片在中国票房前十五名(截止到2010年)
本书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无论翻开报纸,还是登录网络,经常会看到有人感慨“外国科幻片”投资如何巨大,情节如何严谨,技术如何精良。其实,这些文字里所谓“外国科幻片”并不准确。被人们经常谈论的只不过是美国科幻片。更确切地说,只是很近二十几年上演的美国科幻大片。
尽管美国科幻小说在全世界科幻圈里堪称主流。但美国人在科幻电影方面的优势,远比在科幻小说方面的优势更大。在科幻小说领域,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品加在一起可以凑上半壁江山。一些小国家如捷克、波兰,都涌现过大师级的科幻作家。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世界各国科幻片都是美国科幻片的学徒。
可以请本书读者回答这么个问题:不管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巴西、印度、墨西哥、泰国,不管是曾经的不错大国苏联,以及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和美国同属发达国家阵营的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你曾经看过他们的科幻片吗?如果看过,所有这些国家的科幻片加在一起,你看过十部以上吗?
美国科幻片的一枝独秀,充分体现了电影的工业化特点。小说创作毕竟只算手工作坊。一个作家有天赋,再加上勤奋,多写多练,像斯坦尼斯拉夫?莱姆那样,尽管生活在小语种国家里,也可以享有世界声誉。但影视作品要有一整套策划、创作和发行机制才能够与广大观众见面。“科幻小国”里肯定有不少人产生过天才的科幻构思,但这些灵感只能放在抽屉里,无法通过厚厚的壁垒让重量制片商了解。而在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重量的制片商基本都在美国。
如前所述,其实科幻片并未诞生在美国。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里,美国人也没有拿出值得一提的科幻片。不过美国电影人当时正在做一件大事,日后它将成为科幻片这一类型生长的土壤,那就是建立类型片体制。
电影诞生以后,欧洲人忙着建立各种电影艺术流派。美国人则忙着建立各种类型电影。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想搞一个艺术流派,一群艺术家关起门来绞尽自己的脑汁便可以做到。某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作无论在市场上怎么失败,都可以通过艺术圈或者学术圈流传下去。但要树立起一个类型片,那就不是编、导和制片人单方面左右的事情了,赢得观众才是王道。尽管电影业作为娱乐业中的巨头,拥有大量媒体资源去炒作。但从长久来看,炒作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未必能吸引观众的认同。没有观众的认可,什么样的炒作都是浮云。
这个一说就通的道理在各种版本的电影史中却找不到。正统电影理论大谈特谈美国电影制片商用何等手段构建类型片的种类,培育各种明星,却从来不谈观众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制片公司努力包装的明星,十个也没有一个能真正红起来。而制片商推行过的类型片种,能活下来的也不多。
在网络产生之前,电影观众是发不出声音的。很少有哪篇观众的影评会被正规媒体发表。即使能发表,也因为经过筛选、编辑整理而缺乏代表性。观众主要靠用脚投票来影响电影业的走向。尽管好莱坞一些大制作商有条件在重大影片项目制作过程中小范围征求观众意见,但作为商业机密,这些调查资料又是不公开的。
正因为观众留不下文字资料,也缺乏对他们消费倾向的中立统计调查,所以在电影史中,我们只能看到电影艺术家们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没有观众自发地一张张买票,什么样的英雄豪杰在电影圈里都无用武之地。
观众对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也包括类型片的建立。一个类型片能存活下来,接近是某个时代、某个国家电影观众普遍选择的结果。明确这一点对讨论科幻片的历史尤其重要。没有成千上万科幻迷的追捧,这个类型片种永远只能待在电影公司库房里。而一个国家什么时候才形成有影响力的科幻迷群体,是那个国家能否规模生产科幻片的基础。
好莱坞大约是在二十年代建立起类型片体制。既然和电影流派不同,类型片是面向大众的分类,所以很难找到什么理论文字,或者系统的推广计划。除了无数内容粗浅的电影广告,后人几乎找不到某种类型片形成过程的文字记载,只能观察其客观后果――某段时间里哪个类型红火了,哪个类型衰退了,哪个类型又复苏了。
美国本土科幻迷群体直到二十年代才产生,很初只是一些小青年,学生军。又过了很久,他们的消费能力才足够可观,所以美国很早出现的类型片里并没有科幻片的身影。二三十年代里,美国有这么几个类型片为主。一是卓别林等人为代表的喜剧片,二是美国本土特色的西部片,三是城市背景的犯罪片。
三十年代美国人发明有声电,歌舞片又迅速流行开来。科幻片当然也早就存在了,但一直夹杂在这些强势类型中间,处于萌芽状态。由于怕观众不认可,那时的美国科幻片和后来的香港科幻片差不多,只能说是拥有某些科幻元素的恐怖片、悬念片或者怪兽片。
当时电影特技手段还很贫乏,仅有化妆术、透视技术比较成熟。于是像《隐身人》、《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很好原创便被反复改编。因为它们都可以靠化妆来讲清基本的科幻构思。随着技术的发展,背景稍复杂一些的科幻原著,如凡尔纳的《神秘岛》、威尔斯的《摩诺博士岛》都曾被改编过。
这些基本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早期科幻小说给了美国科幻片以艺术上的基础。当时,电影本身也仍然没有摆脱小说和戏剧的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新一代美国本土科幻作家已经产生。但是像阿西莫夫、海因莱因、E.E.史密斯、范?沃格特这些人,都还只在科幻迷的小圈子里有影响。而科幻迷本身在当时的美国又是个数量、资源都很有限的小群体。科幻目前有名的“黄金时代”是在未被好莱坞所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讲,小说原创被搬上银幕总得有个过程。一部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总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比如在很近十几年里,-迪克的原作被大量搬上银幕,而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去世了。二○○五年上映的《我,机器人》(通译《机械公敌》)是阿西莫夫半世纪前的作品。据说他更早的代表作《基地》才刚刚立项,出版之后靠前次被搬上银幕。所以,二十年代美国本土科幻作品还没有条件出现在银幕上。
“SCience
Fiction(科幻)”这个词汇有准确的出生日期,它诞生于一九二六年,是雨果?根斯巴克为世界上靠前本科幻杂志起的副标题。从此以后,科幻文学有了自己的名称,作家们开始自觉地创作科幻文学。这个名称又被人们送给那些早于该年便产生,但明显属于同类的文学作品,如凡尔纳、威尔斯的一些著作。
然而,“Science
Fiction”这个词何时被引进美国电影界,并出现“科幻片”这个固定名称,却很难考证。只能说至少在一九二六年以前,“科幻片”这个概念并不存在。那以前的电影人也不大可能自觉地去拍摄科幻片。以梅里爱为例,他在拍摄很早的科幻片的同时,还拍摄了很早的奇幻片,甚至在改编《海底两万里》时把海底和美人鱼都放进去。像《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这些科幻文学经典被搬上银幕时,都被归入“恐怖片”类型。这说明在当时,电影人还没有明晰的“科幻片”概念。P23-26
精彩内容
《光影两万里》是靠前本由中国人撰写的科幻电影史。本书也是百花文艺出版社“追忆幻想系列”丛书中的一部。 《光影两万里》与大量从科幻迷角度谈论科幻片的文字不同,主要从影视制作规律出发介绍科幻片。书中不仅详细讨论了科幻片的编剧、导演、表演、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剪辑等问题,而且还讨论了科幻片的投资与发行。本书不仅面向广大科幻迷,还适合影视业内有志于拍摄科幻片的朋友参考。本书由郑军编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