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丛稿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37
6.3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邓云乡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4714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8493617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邓云乡先生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所著文字总能给人以识见。《云乡丛稿》或是从宏观研究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微观考证酒与民俗、中国葬礼的演变等等,或是通过钩沉近现代文人文事,如“《北平笺谱》史话”、“陈师曾艺事”等,探究众说纷纭的民俗历史文化现象。
作者简介
邓云乡(1924~1999),山西灵丘人。从小随父进京,在北京长大。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是周作人。俞平伯等的弟子。熟悉北京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研究门类至广,红学为大类之一。兼擅诗词。文笔清新简洁,典雅流畅。著有《燕京乡土记》、《古城文化旧事》、《宣南秉烛谭》、《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清代八股文》、《北京四合院》、《云乡话书》、《云乡话食》等。十六卷本《邓云乡集》已于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700余万言。
目录
民俗文化
风俗、历史、文化——民俗琐谈
元人词中之北京风俗——欧阳玄《渔家傲南词》解说
酒与民俗
酒史三题——酒礼、酒政、酒榷
“红令”与“金令”
红楼茶事
“八旗”武事盛衰在《红楼梦》中的反映
中国葬礼历史演变
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宏观当前中国民俗学研究
书人书事
苏州“贵潘”四题
翁松禅《谢家桥词》
俞曲园日记
陆心源皕宋楼
陈师曾艺事
姚茫父与陈师曾
常熟才子杨云史
江亢虎其人
史学家柯昌泗
《旧都文物略》小记
读《荷堂诗话》
《北平笺谱》史话——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年祭
夏、叶《文章讲话》
民国笔记二题
科学、国学……?——世纪前期科学家
杂 谈
八股文与清代教育
《眉园日课》书后
抗战时期后方物价简介
上海旧时地价与房租
雍正《圣谕广训》
《中华活页文选》
百年商务旧话
跨世纪的汉学会议
内容摘要
风俗、历史、文化
――民俗琐谈
风俗是既有传统,又富有变化的;历史是时间的延续,不断前进的;文化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
因为写了几本有关北京和《红楼梦》的风俗旧事的书,又参加拍了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挂了一个“民俗指导”的衔,便被朋友们一会儿叫作“红学家”,一会儿叫作“民俗学家”,真是感到惭愧得很,只不过比年轻朋友多活了几年,杂七杂八地看了几本无用的书,照《儒林外史》马二先生所说,都是些无用的“举业”,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发财,哪里配称什么“家”呢?只是爱好此道,喜欢结合书中所写,神游今古;结合生活经历,留心俗事赏鉴生活而已,岂敢望成家哉!
现在民俗学是很摩登的,因为外国人也讲求此道,大范畴来讲: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小范畴来讲:宗教学、民俗学……具体到实际上,饮食、衣着、建筑、礼仪、婚丧、娱乐等等生活习惯,因国家、民族、地区而异。*国过去说:百里不同风。各地区差别都很大,至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那就各有传统,差异更大了。地区差异而外,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区之间,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不断变化着。距离越远,时代越长,差异越大,隔阂也越多,而人类又富于好奇心、求知欲,文化越发达,知识越广泛,来往越频繁,就越想多知道一些不同的奇风异俗,或以好古之心,想了解其历史;或以好奇之心,想探索其源流;或以爱美之心,鉴赏其表面;或以好善之心,雅爱其淳真……总之,人们对于这样一些知识学问感兴趣,去注意它,去研究它,出发点总是好的,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总是起到丰富作用的,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说来也是有益的。
民俗学来源于民俗,民俗来源于生活,这样说大概不会错。民俗按我国古语习惯,也可以说成是民问风俗,在历史传统上,虽然不大说民俗,而风俗却是说了有两千多年的老话。什么叫“风俗”,《汉书》中解释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大抵人类的生活,总不外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前者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物产等等,后者如政治、宗教、教育、文化、战争等等。再加历史的因素,前者形成其传统特征,后者又促使其不断变化。这样“风俗”两字,概括的面更全更广,似较民俗的内涵更有概括性,因此如把进口的“民俗学”,转称为内销的“风俗学”,不是也很好吗?
广阔的世界、悠久的历史,要把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的各种民俗或风俗了解个大概,这真是比一部“不知从何说起”的“二十四史”,还要“不知从何说起”,真所谓“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难免要望洋兴叹了。宏观既难,微观实也不易,有时候“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时某地风俗中的一桩事,尽管好多人在做,却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手头有一本六十二年前顾颉刚先生编的《妙峰山》,这是当时北京延续了几百年的*盛大的庙会,年年四月庙会开时,有组织的朝山赶庙的善会以百数个计算,有组织的香客和自行前往的有多少万人。顾颉刚先生和北京大学研究所的同仁特地组织调查团,去妙峰山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参加的人都写了调查记或日记,详细记录了看到的一切。但调查虽然详尽,却也只是表面的纷繁的现象,只是留下了历史的实录,供后人去想象其盛况。本质的东西也很难了解透彻,如提到宏观理论上来看,那也就更难了。顾颉刚先生归纳了两点:一是虔诚的迷信活动,“有了国家的雏形”;二是风景特别好,“能给进香者满足的美感”。前者是宗教、政治因素,后者是自然环境影响;前者是迷信的心理在支配,后者是愉快的感受在驱使。而在千千万万的进香者中,也并不接近是一致的心态,有的偏重于前者,有的偏重于后者,而其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不辞辛劳,朝山赶会的行动却是一致的,这就形成延续了几百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作为民俗,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作为风俗调查者、民俗研究者,就要微观它的表现,调查研究它的历史,想象分析它的成因,宏观它的社会影响,文化意义。或赞扬之、提倡之,或诱导之、改变之……我想这既是有趣的,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是很难的,要踏踏实实读书、调查、研究、想象……总之,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风俗中每一桩小事,都有它广泛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众基础,又有它岁月悠久的历史习惯,还有地理、物产、气候等等因素的良久影响,再有各种宗教、政治原因,在某些个时期,*后这种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我国历史讲,其特征政治总是主要的,宗教只是部分的,一直没有形成过**的影响。)这些都能使好此者在某些小事上引起许多有趣的想象,比如近年发现的秦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俑”这一风俗的*大的表现,是*端迷信和专制政治的巨大表现,现代参观者有的人赞赏其伟大,这是人的某种本能迷信权势的表现;有的赞赏其精美,这是人的本能中爱美的感情的流露……这些感觉都是自觉不自觉产生表露出来的。
P3-5
主编推荐
民俗学家、文史大家邓云乡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而且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其为文洋洋洒洒,有民风民俗的钩沉,也有社会现象的探究,掌故信手拈来,行文犹如流水,读来酣畅淋漓。
精彩内容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民俗学家、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或从宏观研究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微观考证酒与民俗、中国葬礼的演变等等,或是通过钩沉近现代文人文事,如“《北平笺谱》史话”、“陈师曾艺事”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