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拥有美好生态和万千风情的鄱阳湖,是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航标。生灵是生态的具象,本书选择了鄱阳湖畔16种有特殊习性、有诗意象征、有现实意义、有文化传承的动植物进行书写,既有细腻观察和调查考证,又有人文情怀和妙笔闲情。本书系“201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罗张琴,笔名七八子,1979年生,江西吉水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有作品在《中国作家》《散文》等刊物发表。现居南昌。
目录
序
01 藜蒿之味
02 蓼花锦
03 芦花两岸雪
04 鄱阳春不老
05 坞源早
06 树树之椒
07 风吹湖草
08 岁月里的空心菜
09 观鹤记
10 湖鸟录
11 断鸿声里
12 水中捕快
13 天鹅冢
14 鹭从南方来
15 达子嘴的苍鹭林
16 寻豚记
附记
01 种楠记
02 叶若繁星
03 海绵的魔法
04 春风又绿江岸
05 江河之上
06 望月满仓
后记
内容摘要
01藜蒿之味 窗外,有雨。空气中充盈草木、泥土的芬芳。与同学在茶楼里小坐。鲁院一别,已两年有余,见面却无丝毫生分,心近如昨。亲近使人感怀、温暖,也使眼下这离家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万般亲切起来。 依凭一颗对文字的初心,我们同时收获了一份来自文学的回报,因一场颁奖礼得以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聚首。天南地北,鲁院的几个同学,又坐在了一起,这多么好。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朴素的,清凉的,一如窗边流过的江水。我们聊起三五一群常去鲁院附近餐馆打牙祭的往事。 去餐馆吃餐饭,来自北方的同学为我点了一道南方菜——藜蒿炒腊肉。北方同学说此菜是江西人尤其是南昌人的很爱,入选过北京奥运主菜谱;十几年前,热播过的赣语情景喜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的主题曲就叫《藜蒿炒腊肉》;不过,“正月藜,二月蒿,三月过后当柴烧”,野生藜蒿上市时间极短,三月底之后,大小餐馆能吃着的,怕都是大棚里头培育的。接着,他用不太地道的哼哼声哼唱了《藜蒿炒腊肉》里的几句词。南昌方言难学难说,更别提唱了,至少我是没能学会的,我使劲给他鼓掌。 菜上桌,满盘翠绿的,是一根根长约四五厘米的藜蒿秆子,佐以金黄的腊肉片、深绿的韭菜叶、红灿的辣椒丁,望之口舌生津。夹一筷子入口,老腊肉的咸香、藜蒿的清香、韭菜的醇香与辣椒丁的辣香混合,那个香,真是荡气回肠。 可从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北京人独喜香椿芽、贵州人喜食折耳根、云南人推崇鸡7175。png菌、东北人酷爱猪肉炖粉条吧,那餐饭真是便宜了我这爱藜蒿的赣人,独占了这一盘子美味。 藜蒿,原不是南昌本地所产,而是鄱阳湖草洲所盛产的一种早春野蔬。它与芦蒿,还有苏东坡笔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蒌蒿,及《红楼梦》中晴雯很爱吃的“蒿子秆儿”,都是菊科蒿属,都具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春秋时期,蒿作为一种君子之草和献祭之草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藜蒿之得名,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个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关。大历中期,颜真卿受贬到饶州任刺史,月波门外,柳丝抽芽,江水碧绿。渡口处,舟楫往来,不少民妇村姑,从河岸湖洲采集了一篮篮叫白蒿的辛香野草。颜刺史问,采这么多草干什么?答曰,此根经饱,可度春荒。爱民如子的颜刺史遂说:“依我所见,不如称作黎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好。后来,为了表示此蒿草属,又在“黎”字上面加盖草头。另一个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天下,十八载春秋,大战鄱阳湖。一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月之久,所备蔬菜几乎全吃光了。朱元璋食欲大减,人日渐消瘦。火头军发现草洲上长着一些野草,便随手扯一根嚼了一下,清脆爽口。他灵机一动,采摘回营,去叶择茎,将之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朱元璋闻此菜香食欲大开,精神振奋,一举走出困境。得天下后,朱元璋遂赐名此野草为藜蒿,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要进贡藜蒿到南京,自此,藜蒿在江南“地位”显赫。 传奇难考。反正寄托了鄱阳湖区代代子民情怀、乡愁的藜蒿,已同春天、生计、社稷江山联系在了一起,颇为有趣。 春节刚过,冬丫头和春姑娘,还较着劲儿在赌气呢,两张冷脸子甩下来,寒意料峭得不行。而鄱阳湖的河滩上,抢得头春阳光的藜蒿,一丛丛从草皮里冒出来,占据每一寸土地。新芽嫩嫩的,叶色淡绿、茎微紫红,如襁褓中的婴儿。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过后,它们长得快极了,昨天还不足三厘米,今天已是一寸多长。绿叶红蔓,有小节,披着小绿叶,气味清香,仿佛铺在绿洲上的一层紫红地毯。轻轻俯下身子,凝神谛听,也许就能听到它们生命拔节的脆响。用不了几天,它们就长鲜了,长成优选年华的模样。 藜蒿再好,却也不会自己齐齐整整跑到餐盘子里来,要辛苦湖区那些“藜蒿客”去草洲里摘取,当地人称之“打藜蒿”。“打藜蒿”要趁早,农历二月一过,入口如嚼草根,那时只能当柴烧了。 “藜蒿客”分两种,一种为了生计,摘之卖钱;一种是摘给自己家吃的。“藜蒿客”以中年妇女为主,也有年轻人和家境较好、身子骨硬朗的老太太,遇双休还有不少凑热闹、喜野趣的小朋友。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贴近自然、更利于养生,谁不想有机会多沾染些春风雨露的滋养、天地精华的馈赠? 湖口县对岸梅家洲一带,有一大片草洲全是藜蒿。初春时节,站在双钟堤四顾湖滩,远远近近全是低头寻宝的“藜蒿客”。这些“藜蒿客”天不亮就起床,三四个蛇皮袋用带子往腰间一系,拎一把弯镰刀,提一兜干粮就出门了;出门直奔西门老渡口,乘铁皮船去往梅家洲打藜蒿。元宵节前后几天的藜蒿很嫩,为上品,除去叶子可卖到三十元一斤,再往后,八元到十五元一斤不等。藜蒿生成好口味、换来好生活、带来好心情,何乐而不为? P1-4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在鄱阳湖万千生灵之中, 选择有特殊习性、有诗意象征、有现实意义、有人文传承的16种动植物等进行书写, 一方面通过历史考证、细微观察、民间访问, 为读者呈现书写的生动性、准确性 ; 另一方面又采用一些小说笔法、电影特写镜头、国画“皴”的技巧, 将美好的人文情怀和带有个人体温的闲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让读者读之开阔、有愉悦感, 最是能代表鄱湖气象。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