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5.73 6.2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梁思奇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786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9818579
上书时间2024-12-13
小序:车流中的小鼠
我的家在桂东南一个叫“六雷”的村子。虽然我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但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桂东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物产丰饶,树木繁茂,林深草密,各种虫鱼鸟兽特别多。它们成为我对小时候生活*深的记忆。
对动物的兴趣,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虽然“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类只是其中一员。许许多多的动物,形状迥异,寿夭有数,它们呼吸,鸣叫,交配,奔跑跳跃,有着各自的习性和谋生技能,猪往前拱,鸡往后扒,鸟会飞,鱼会游,猴子会上树,它们和人类都是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命运共同体。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灭绝了,有些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现在常常感慨小时候见到的很多动物少了,没了。还有许多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转型、演变、升级,仍旧带着始祖的基因,带给主宰万物的人类无数的谜团。孩提时代对于世界的好奇,首先就是对动物——蝌蚪、蜘蛛、蟑螂、蟋蟀、青蛙、毛毛虫——的好奇,起码我觉得自己小时候是这样。
与动物接触留下的一幕幕儿时生活场景,变成我*浓的乡愁。以至于每次到了与桂东南地理、气候相似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看到同样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我都有一种特别的“反认他乡作故乡”的亲切感。特别是每次乘坐动车穿行在山川田野,路边的树林、田野里的庄稼和蔬菜、远处逶迤的山脉、近处映照着蓝天的水塘,都令我不由得猜想其中是不是栖息着我熟悉的动物。记得大学一年级时暑假回家,在南宁到湛江的火车上,遇到一个老家在甘肃的学生,这是他*次到南方。我俩一见如故,聊得热火朝天,我问了他一个“荒唐”的问题:你小时候钓过“蛤咩”吗?因为钓蛤咩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那是一种长不大的青蛙,但我不知道普通话怎么称呼,无论怎样也无法跟他说明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告诉我,在他的北方老家,根本看不到这么多的绿色和这么多水。他对于车窗外郊野大片的青翠和山岭满目的葱茏,还有随处可见的河流、水沟、池塘,那种溢于言表的惊讶,让我知道了南方和北方的生态环境是如此的迥异。大块茫茫,岁月悠悠,人如蟪蛄蚍蜉一般,又是多么渺小而短暂。
每个人的童年就是他大脑皮层记忆的底色。在我眼里,火车穿越原野时田头戴着斗笠放牛的老农,其实就是村里的“三伯爷”;山道上挑着像山一样的柴草蹀躞而行的妇女,就是我的“六婶”;而秧苗在微风中像舞蹈一样摆动,水田田埂旁,应该也有黄鳝留下的洞眼;村落脏兮兮的池塘里戏水的小孩,则让我看到自己小时候摸鱼捉虾的身影。
工业化、城镇化像一列轰隆隆前进的动车,把人们载往物质富裕、生活舒适的现代化;它同时像风一样从广袤的田野刮过,将人们像螺丝钉一样拔起。不,应该说把人像萝卜、土豆一样,从土地中拔离。人们常说“萝卜拔快了不洗泥”,因为拔得太快,我们身上还沾着很多泥土,其中巴得*紧的,就是对于童年农村生活的种种记忆。这种感喟和惆怅,正如我的朋友杨克在他的诗《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中所描述的:
厂房的脚趾缝
矮脚稻
拼命抱住*后一些土
它的根锚
疲惫地张着
愤怒的手想从泥水里
抠出鸟声和虫叫
从一片亮汪汪的阳光里
我看见禾叶
耸起的背脊
一株株稻穗在拔节
谷粒灌浆在夏风中微微笑着
跟我交谈
顿时我从喧嚣浮躁的汪洋大海里
拧干自己
像一件白衬衣
昨天我怎么也没想到
在东莞
我竟然遇见一小块稻田
青黄的稻穗
一直晃在
欣喜和悲痛的瞬间
我一直觉得,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起码有两三代人像悬在空中的蜘蛛,“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是“生活在别处”。人们向往城市,喜欢城市里的一切,毕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不管是考上大学后留城,还是当农民工进城,生活在城市的这些人,仍旧习惯用农民的思维看待、评判、处理城市的一切。我看到不只一处的豪华别墅旁,漂亮的花圃变成了种植豆角、茄子、辣椒的菜地;我还看到,许多小区户与户之间的绿篱被扒掉,画地为牢筑起高出人头的围墙。我还曾在一所大学校园教学楼中间的空地,看到一个改头换面、颜色鲜艳的土地庙,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迷信如此突兀,却又似乎一点也不违和地和平共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急风暴雨的“现象”后面,农耕文明仍在支配着我们的思想。
扯远了!回到动物上吧。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动物的书。我数了一下,我见到过的动物并不少,为难的是有些叫不出名字,有些只知道老家方言的叫法,有音无字,虽然情景历历,却不能写出来。我不是要写动物的种类和习性,毕竟我没有任何动物学的系统知识,不知道动物的分类,不了解它们的生活规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与动物们的接触,只是童年生活的“邂逅”。
这本书里的大部分篇章,曾经在我的公众号上推出,获得出乎我意料的热烈反响,网友纷纷转发、评论,在留言中补充自己的记忆。这种共鸣让我感动,同时更令我感慨,有一种湖海嘤鸣的感觉。关于我小时候所接触的这些精灵的回忆,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读者的喜欢和关注,流露出来的正是被忙碌的城市生活掩埋的浓烈乡愁。
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写这些小动物,就是缘于内心对“失去的田园”的痛切感受。我们说“人与自然相和谐”,实际上却与大自然愈行愈远。在城市的“石屎森林”[1]里,我们听不到天籁之音,看不到杂花生树,感受不到冬寒暑热。城市里绝大部分的小朋友,极少有机会看到真正的野生动物,除了到动物园去。而动物园中的动物,它们早已失去本性,没有了动物自由的野性和身处大自然才会表现的那种本能。
但古人不是这样的。生活在“慢条斯理”的农耕社会的古人,敏感于随着季节流转的物候变化,他们像自然之子,细致入微地感受花开花落,因为动物的行踪习性而触景生情。在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直接与动物有关的不胜枚举。我粗粗查了一下,中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到的动物超过30种,像鸟类的雎鸠、黄鸟、喜鹊、八哥、燕子、野鸡、鸿雁、乌鸦、鹌鹑等,兽类的大象、老虎、獐、狐、老鼠,家畜中的马、羊、兔、狗、猪,还有蝗虫、蟋蟀、黄蜂、蜘蛛、蝈蝈等各种昆虫。生活奔波,爱情甜蜜,乡思萦怀,宦途遭际,豪强劫掠……诗人“写物以附意”,“触物以起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成为情感的“触发器”、灵感的“启动器”,人类在自身生活境遇中,对动物的生存状态产生“同病相怜”的代入感,留下了大量让人吟诵起来百感交集的动人篇章。
置身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充满神秘和灵性。他们并没有现在所谓的“人类中心”意识,相反秉持着朴素的“众生平等”观念,以至于对微不足道的蝼蚁虫豸也赋予丰富的情感。白居易写过《禽虫十二章》,梅尧臣有《禽言四首》《聚蚊》,苏轼有《五禽言》《雍秀才画草虫八物》流传于世。*有意思的是黄庭坚,他的长篇讽喻诗《演雅》,涉及的动物达42种,每个人都可以与某种动物“对号入座”,你是作茧自缠的桑蚕,还是风光勾引的蝴蝶?是枉过一生的蚂蚁,还是赴烛甘死的飞蛾?
在古人笔下,人与动物的亲密无间,留下一幕幕诗意盎然的生动场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春景,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家乐事,让多少人渴望“何时忘却营营”。陆游夜里听到布谷啼叫,蟋蟀鸣唤,这位一辈子以书生自况、以苍生为念的诗人,想到的是“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刘禹锡在乌衣巷口看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心里翻腾起世事倥偬、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而出塞慰问边关将士的王维,目击“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河山壮丽,心中激荡着卫国护边的家国情怀。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郑谷油然想到旅途的游子和闺中盼归的新妇;蝉噪声声,置身狱中的骆宾王为自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处境而悲愤;而浑身雪白的沙鸥,则让壮志未酬,“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的辛弃疾推己及鸟,“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许多动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一些动物直接变成了某种情感的符号,鸳鸯、蝴蝶表示爱情,喜鹊、蜘蛛是喜事临门;雁叫猿啼表达的是悲秋之情;鹧鸪声声传递出羁旅之思;燕子衔泥流露的是思家之情;杜鹃啼血表达的是赤胆丹心;蝙蝠是福气,猫头鹰和老鸦则是不吉之兆。动物成为人性的“通灵宝玉”,折射出传统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伦理观。
什么是自然?自然是一种诗意。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时,问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如果他是坐在汽车里,以时速120公里的速度呼啸而过,断然不会有这样的诗意。有人说中国是“诗歌王国”,唐诗宋词达到了后来者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它正缘于漫长而正在揖手作别的农耕文明。在人与大自然越来越疏离的今天,每个人内心滋长的乡愁,并不是对受制于自然的落后生活的怀恋,而是失去与大地相连的精神家园的感伤。
工业革命的伟力,刺激了人们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一度树立了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但“道法自然”,自然同时是一种规律,谁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雾霾、赤潮、台风、火灾、地震、泥石流……人类从自然灾害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狂妄与冒失,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和谐。人类正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过渡。
这本书里的文章,除了写到鸟、鱼、狗、牛等人们熟知的禽畜,还写到了老鼠、苍蝇、蚊子……在人们的观念中,它们都是如假包换的害虫。对它们的讲述,并不是我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存在恰恰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生态多样性是大自然的根本特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一个生态多样的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福地。也许这些害虫的灭绝,就是人类灭绝的前奏。对于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我们都不应该有道德至上的价值判断,而应树立众生平等,互相依存的生物链意识。我希望我笔下的这些小时候的玩伴,能使人们在回味和缅怀童年时光的同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尊重和保护自然,首先要了解和热爱自然。
说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中午,我开车在北海市上海路与西南大道平交路口等待红灯。太阳非常猛烈,不知道从哪里蹦出一只小小的老鼠,慌不择路,拼命跳跃着奔过马路。它一下子攫住我的视线,都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心里却莫名地为它担心起来。它奔跑的样子简直就是连滚带爬,爪子像疯狂的鼓点敲打着地面,红灯的读秒一下一下跳动,每个方向的车子都排成长龙。我在心里祈祷:快点,跑快点!红灯的读秒跳慢一些!我希望这只小老鼠能逃出生天,不要成为滚滚车轮下的肉酱。虽然我知道它长大后一定像它的父辈那样无恶不作,会咬坏树木,会在建筑物中打洞,还会咬断电线酿成火灾,但那一刻,我觉得它应该活下去。因为那一瞬间,我脑子里想起离家出走的流浪儿童,想起自嘲为“码农”的电脑程序员,想起拖着装满作业本和课外读物的沉重皮箱上学的小学生,想起面对不同压力的每一个孤独无助的人。
正是:
大块茫茫万物欢,
乡思共寓地球村。
此身合是诗人末?
车流细鼠夺生门。
[1]“石屎森林”:高楼大厦。“石屎”,混凝土。
本书为著名作家梁思奇的回忆性叙事随笔集,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与各种动物打交道的亲身经历。作者用深情缱绻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从大到禽畜、小到昆虫,一共多达30多种野物的习性,以及与它们接触过程的种种轶事,再现了六七十年代两代人的童年生活,借此寄托无限的乡愁;同时将这种个人的独特回忆,与文化层面的思考相融会,努力传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