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文体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评价文体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4.76 6.2折 72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宜维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7792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8370078

上书时间2024-12-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彭宣维,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当代外语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语言与语言学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

目录
前言 …………………………………………………………………………………………  iv
一、绪论 …………………………………………………………………………………   1
1  评价文体学概说
--缘起、对象、理论框架 ……………………………………………………   2
1.1  引言 …………………………………………………………………………  2
1.2  相关背景 ……………………………………………………………………  2
1.3  何需评价文体学?关注范围?……………………………………………   6
1.4  评价文体学的理论框架 ……………………………………………………  10
1.5  评价文体学定位与本书概要 ………………………………………………  14
二、评价文体学历史沿革 
      是否存在缺乏评价主旨的文学行为?…………………………………………  16
2  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之路
--评价思想溯源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 17
2.1  引言 …………………………………………………………………………  17
2.2  亚氏论述中涉及的情感和鉴赏意义 ……………………………  18
2.3  亚氏论述中涉及的判断意义 …………………………………………  24
2.4  亚氏论述中涉及的介入和级差意义 ……………………………  29
2.5  评价范畴的多层次性及其价值 ……………………………………………  35
2.6  总结 …………………………………………………………………………  37
3  亚里士多德之后
--赫尔摩吉尼斯风格说及西方文艺审美的评价取向 ………………………… 39
3.1  引言 …………………………………………………………………………  39
3.2  赫尔摩吉尼斯论风格 ………………………………………………………  39
3.3  西方文艺批评的评价之路 …………………………………………………  48
3.3.1  情感派 ……………………………………………………………… 49
3.3.2  判断派 ……………………………………………………………… 53
3.3.3  鉴赏派 ……………………………………………………………… 56
3.3.4  综合态度派与兼及介入和级差者 ………………………………… 60
3.4  总结 …………………………………………………………………………  64
4  先前的文体学与叙事学研究
--语言学定位及其评价立场 …………………………………………………… 65
4.1  引言 …………………………………………………………………………  65
4.2  相关理论的整体评价定位 …………………………………………………  66
4.3  从概念相度看相关研究的评价主旨 ………………………………………  69
4.3.1  文体学关注的概念相度 …………………………………………… 69
4.3.2  叙事学关注的概念相度 …………………………………………… 72
4.4  从人际与语篇相度看相关研究和评价主旨 ………………………………  80
4.4.1  与互动意义有关的评价性研究 …………………………………… 80
4.4.2  从语篇相度看相关研究及其评价主旨 …………………………… 84
4.5  文化语境视角 ………………………………………………………………  87
4.5.1  近似评价范畴的相关研究 ………………………………………… 87
4.5.2  由权势关系引发评价主旨研究 …………………………………… 94
4.6  多角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评价主旨 …………………………………………  97
     4.6.1  功能文体学的相关分析 …………………………………………… 97
            4.6.2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分析 …………………………………………… 100
            4.6.3  叙事学多角度研究文献 …………………………………………… 102
4.7  总结 …………………………………………………………………………  103
三、评价文体学理论范式
哲学基础语言学平台学科前提 …………………………………………   105
5  评价文体学的理论范式
    --现在主义认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操作平台 ……………………………… 
    5.1  引言 …………………………………………………………………………  
5.2  现在的观念 ……………………………………………………………
5.2.1  背景、研究问题和出发点 ………………………………………… 
5.2.2  对现在的基本认识 ………………………………………………
5.2.3 现在的基本特征及相关阐述 …………………………………
5.2.4  小结 ………………………………………………………………
5.3  操作平台--系统功能语言学 …………………………………………    123
5.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模型 ……………………………………
5.3.2  社交环境下语言过程的记忆加工 ………………………………
5.4  总结 ……………………………………………………………………………
6  评价文体学的学科前提
--一体化解读机制及相关议题 ………………………………………………… 106
6.1  引言 …………………………………………………………………………  106
6.2  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机制 …………………………………  107
6.2.1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案 …………………………………………   107
6.2.2  文本解读的实质--所指重构及其制约 ………………………   109
6.2.3  所指重构的记忆加工原理 ………………………………………   114
6.2.4  记忆加工的社会文化特点与内容 ………………………………   118
6.2.5  以互动性、主体间性与记忆为基础的解读差异机制 …………   120
6.2.6  小结 ………………………………………………………………   122
6.3  评价文体学的操作原则与分析框架 ……………………………………    136
6.4  总结 ………………………………………………………………………    143
四、评价文体学模型建构
评价网络关注范围分析程式 …………………………………………   105
7  文学话语中的前景化评价成分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三类评价者及其网络关系 …………………………   144
7.1  引言 …………………………………………………………………………  144
7.2  仅有(隐含)作者或/和叙述者出现的情况及其关系 …………………   146
7.3  隐含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种评价立场的配置模式 ………    151
7.4  隐含作者、叙述者、叙述对象1和叙述对象2--
四重评价立场的配置模式 ………………………………………………   157
7.5  叙述角色--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 …………………………    161
7.6  隐性评价与隐含作者 ……………………………………………………    166
7.7  总结 ………………………………………………………………………    169
8  从前台走向背景
--文本背后的多层次评价主旨 ………………………………………………  172
8.1  引言 …………………………………………………………………………  172
8.2  前景化视角下评价意义的语词组织 ………………………………………  174
8.3  走向背景--评价意义成分的话语组织 …………………………………  182
8.4  常见修辞格的非前景化整体评价主旨 ……………………………………  190
8.5  抒情性散文与小说中的整体评价主旨 ……………………………………  194
8.6  总结 …………………………………………………………………………  202
9  评价文体学的批判-审美观
-- 超越评价范畴的波动平衡模式 …………………………………………… 204
9.1  引言 …………………………………………………………………………  204
9.2  对立波动平衡--共时视角 ………………………………………………  206
9.3  穿梭波动平衡--泛时视角 ………………………………………………  218
9.4  构成平衡关系的主要范畴 …………………………………………………  226
9.5  总结 …………………………………………………………………………  231
五、《廊桥遗梦》文本分析 …………………………………………………………… 233
10  整体中心-边缘成分的文体分布模式
-- 以意愿和愉悦为整体中心的情感意义 …………………………………… 234
10.1  引言 …………………………………………………………………………  234
10.2  男女主人公为情感者的意愿成分 …………………………………………  236
10.2.1  以金凯为情感者的意愿成分 ……………………………………  236
10.2.2  以弗朗西丝卡为情感者的意愿成分 ……………………………  240
10.3  以男女主人公为情感者的愉悦成分 ………………………………………  246
10.4  以男女主人公为情感者的满意和安全成分 ………………………………  254
10.4.1  以男女主人公为情感者的满意成分 ……………………………  254
10.4.2  以男女主人公为情感者的安全成分 ……………………………  259
10.5  总结 …………………………………………………………………………  264
11  局部中心-边缘成分的文体分布模式(一)
-- 以能力与可靠性为局部中心的判断意义 ………………………………… 266
11.1  引言 ………………………………………………………………………… 266
11.2  男女主人公为判断对象:能力性成分 …………………………………… 267
11.2.1  男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积极能力评价 ………………????? 267
11.2.2  弗朗西丝卡对金凯的积极能力评价 …………………………… 272
11.2.3  有关二人的消极能力评价 ……………………………………… 275 
11.3  男女主人公为判断对象:可靠性成分 …………………………………… 279
11.3.1  男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可靠性判断 ……………………………… 279
11.3.2  叙述者对男女主人公的可靠性判断 …………………………… 293
11.3.3  弗朗西丝卡及他人对金凯的可靠性评价 ……………………… 287
11.4  男女主人公为判断对象:其他判断成分 ………………………………… 291
11.5  以男女主人公和叙述者为判断者的恰当性成分 ………………………… 300
11.6  总结 ………………………………………………………………………… 303
12  局部中心-边缘成分的文体分布模式(二)
--以反应性为局部中心的鉴赏意义 …………………………………………  305
12.1  引言 ………………………………………………………………………… 305
12.2  以男女主人公为对象的反应性成分 ……………………………………… 306
12.2.1  金凯及他人对弗朗西丝卡的反应性评价 ……………………… 306
12.2.2  弗朗西丝卡及他人对金凯的反应性评价 ……………………… 309
12.3  边缘性反应成分 …………………………………………………………… 315
12.3.1  对自然环境描写的反应特征 …………………………………… 315
12.3.2  反应类成分隐含的判断和情感特征 …………………………… 319
12.4  其他边缘性成分:构成性与估值性成分 ………………………………… 32<
12.4.1  构成性成分的文体价值 ………………………………………… 324
12.4.2  估值性成分的文体价值 ………………………………………… 329
12.5  总结 ………………………………………………………………………… 337
13  评价方式:单声乎?多声乎?
-- 说话人介入话语过程的策略 ………………………………………………  338
13.1  引言 ………………………………………………………………………… 338
13.2  收缩成分 …………………………………………………????? 339
13.2.1   命题框架内的否认成分的文体价值 ………………………… 339
13.2.2  公告成分的文体价值 ……………………………………… 349
   13.3  扩展成分 ……………………………………………………………… 356
13.3.1  接纳成分与级差意义 …………………………………………… 356
13.3.2  宣称介入--小成分之大视野 ………………………………… 366
13.4  总结 ………………………………………………………………………… 3?2
14  评价口吻:强耶?弱耶?
--针对态度和介入意义的级差意义 …………………………………………  374
14.1  引言 ………………………………………………………………………… 374
14.2  数量级差成分的文体特征 ………………………………………………… 375
 14.2.1  弗朗西丝卡对自己做出评价时的级差特征……………………  376
 14.2.2  金凯对自己做评价时的价差特征 ……………………………… 383
14.3  强度级差成分的文体特点 ……………………………………????? 387
 14.3.1  针对两人情感意义的强度特征 ………………………………… 387
 14.3.2  针对两人判断和鉴赏意义的强度特征 ………………………… 395
14.4  聚焦成分的文体价值:现象举偶 ………………………………………… 399
14.4.1  聚焦于男女主人公的一些典型聚焦成分 ……………………… 400
14.4.2  从几个代表性聚焦成分看文体价值 …………………………… 405
14.5  总结 ………………………………………………………………………… 412
六、尾声 …………………………………………………………………………………  414
16  结束语 ……………………………………………………………………………… 415
参考文献 …………………………………………………………………………………… 418

内容摘要
    二是落实到具体用语方式上。首先是其锐化作用的手段:在争辩演说中,连接词的省略和同一个词的多次重复可以加以利用:“偷了你们的是他,骗了你们的是他,很终将出卖你们的还是他”,这里需变换语调,从而达到锐化目的。省略连接词一样:“我去了,我碰见他,我恳求他”——“这也需要朗诵的手法,不能以惯同的语气和强调来念这句话,就好像它只讲了同一件事情似的”。亚氏接着指出:“由于连接词把多件事情连成一件,那么去掉连接词显然就能到达相反的效果,即把一件事情分为多件”:“我去了,我同他交谈,我向他央求”,有“夸张的作用”。此外,“只要多次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人们就会觉得讲了许多有关他的事情”。其次,亚氏在讨论安排的开场白或引言如何排除可能的误解方法时有下面的柔化手段:“一个办法也就是可以消除使自己为难的那些怀疑的办法;无论这些怀疑由某人讲了出来还是没有讲出来都是一样……另一种方式是就所争论的任何问题之直接交锋,或者说没有那件事,或者说没有造成伤害或没对那人造成伤害,或者说伤害并没那么严重,或者说自己没有做不公正的事或事情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自己没做可耻的事或事情没有那么可耻”。又如,在《亚历山大》第38节有如下论述:“对城邦的保卫必然通过自身的力量,或借助盟邦的援助,或依靠外国雇佣兵的支持。种途径优于第二种,第二种优于第三种。”引文后面部分的评价(估值+12)具有典型的级差值:a>b>c。

主编推荐
《评价文体学》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精彩内容
《评价文体学》以现在主义哲学为基础、语言的过程-维度模式为平台,在确立“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认知解读模型的基础上,以批评-审美为着眼点,尝试建构一种文学文本分析框架,进而以故事事件和情节为依据,阐发作品中的整体评价动机,揭示各类评价意义、作者介入话语过程的方式、叙事口吻的强弱。据此,作者以《廊桥遗梦》为例,按范畴类别刻画人物情感、性格、能力、外貌、品德、才情,对象外观、构成与价值。这些内容超出了先前各类文体学的基本关注对象,兼及叙事学关于文学话语的叙述修辞技巧、以及文艺批评针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后者正是文学虚构性的优选指向;而以此为据的评价诸范畴还能在元话语层次上对分析行为本身做出审美性的批判。行文表明,文学与文学研究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性艺术话语行为;文学性就是评价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