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73 2.0折 ¥ 38 全新
库存146件
作者费振钟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72440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9066841
上书时间2024-12-13
自序:写散文的理由
二十多年前,我为友人写过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叫《写散文的理由》,内容记不得了,现在我要在自己的散文选集前面说几句话,只想到这个题目。
写散文有什么理由吗?当然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自觉地通过评论写作进入文学,当时并没有多少学术和理论准备,单凭一时的阅读热情,加上看过一两本阐释学和叙事学之类的书,就跨进这个行当,做起专职评论家。差不多也就是十年时间吧,遭逢世事变迁,起初的阅读热情一落千丈,冷静下来,这才发现这个时代谈论文学,实在不合时宜。常想到的,倒是阿多诺那句与我们没有太多关系,又总让我们喜欢误读的著名的话,“奥斯维辛后没有诗”。像我这样比较偏好文学的艺术性的人,既然众皆离“诗”而去,诗性越来越渺茫,那就没有什么意思再做这种艺术阐释工作了。也许,我就在这种误读之下,从文学批评无奈转身,拖泥带水,却也义无反顾。
换言之,如我后来对评论写作所作的自我反省那样,如果我们不知道生活,不知道生活在何处,不知道生活的真实意义,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艺术批评空洞无物,你不得从空虚中换一种方式,为写作找到坚实的理由。我在2006年的随笔集《为什么需要狐狸》序里写道:
“1990年后,对我来说,有一种焦虑和缺憾,渐深渐浓,但我不知道这缺憾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一种东西,看着它离我远去,而我却无力抓住,无力追踪。也许,从一开始,当我用概念的方式写作时,我并没有想到它要以感性的萎缩和生活的丢失为代价——你从你生活的世界里,把你自己拔出来了,你所有那些感性经验,因为缺少土壤和水分,死在你的身体里;而思维和思想离开感性,是那样危险地走向单一和*,这是你焦虑缺憾的真正原因。有时候,你自己目睹那些从手指上出现的文字,它们变得僵硬,面目可憎。这显然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是你所依赖的那些概念表达,越来越多地流失生活之力。对写作的怀疑,成为缠绕自身的困境,直至你开始放弃,开始在写作之外重新发现写作。”
重新发现写作,就是我转向散文的理由。为追寻感性,更为追寻作为感性土壤的生活与活力,散文不仅给予我另外一种写作价值,同时也培植了我的另外一种写作信念。可以这样说,当你试图回到真实的生活时,散文写作是优先的选择。这样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从社会中沉积,又在人性中生长,但无论怎样,都是我们感性的基础。而散文对我来说,意味着建立了生活与感性之间的联系和通道。散文是生活的义项。散文不仅用来记录生活,它同时展示生活和解释生活。尤其,当我们需要摆脱空洞的虚伪的怯懦的生活时,散文的确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必要的能力。
阿赫玛托娃在她的诗被封禁时期,发现散文对她充满了诱惑。作为对真实生活的向往与表达,我相信,散文对我们所有写作者都有着永远的诱惑。
2017年3月
江南的桥太多了。
江南的桥,每一座都有故事,好像桥是为了故事才修造的。先发生一个故事,然后围绕着这个故事,就造出一座桥来。于是,我们走过桥,就走过了故事。回头看看,桥老了,故事也老了,老了的故事要把一种人世沧桑说与人们听,而老了的桥则是这人世沧桑的留影和形式。
那么,选择哪一座苍老的桥,说明我们曾经走过它,曾经对一个苍老的故事发生过兴趣?我们随便在江南哪个有水的小镇上,看到一些石桥或者砖桥,它们的年岁都在百年以上,甚至长达千年;它们老态龙钟,面孔黥裂,上面挂满藤蔓,如同长发纷披。它们有一堆名字刻在桥额,如太平、长庆、吉利、富安、世德,如挹秀、翠波、荐馨、浮澜、梯云,如此平俗的或者高雅的名字后面,是它们发了灰发了黑的年代标志,如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可是我们对这些桥怎么选择呢?由于它们如此之多,而使我们目光犹疑,拿不定主意。比如,某次我们恰巧去一座著名的小镇,那里的桥竟然有七十二座。同样的七十二座古老的桥,我们怎么说得清哪一座更特别,更适合我们日常经验的需要,更能得到我们日常生活情感上的亲近?
从前,有很多游玩江南的诗人,他们敏感柔软的心灵,常常因了江南的桥而惊羡感动不已,这样他们就写下了很多关于桥的诗句。但诗人们有时仅仅为了一些绮丽的梦想,有时为了那么一点欢乐那么一点忧愁,就把情感投向了那些红桥、花桥、枫桥之类的桥。于是这些桥就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就成了诗人的风景。后来连这些过往的诗人也加入了桥的风景当中,人们眼中江南的桥就进一步诗意化了。也许恰恰由于从前的这种情形,影响了我们今天看桥的心情,因此我们就变得特别风雅起来。我们把自己变成了艺术家,我们老是选择角度,选择背景,选择光线,选择流动和旋律。在选择中,桥的价值被虚拟化了,它们从日常情景中被提升了。因而桥*后不可避免地进入文字,进入画框,进入影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装饰品。
至于我自己对桥的看法,实在也说不清楚。我个人的兴趣,已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兴趣。有一回,我在某处山区腹地,对一座独梁石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座独梁桥,要求人们勇敢地从上面走过去。走到对岸,人生就会超越。这是一种类似“度”的经验,通向彼岸,那是对人的诱惑和重大考验。我走过去了,但留下来的是畏怕。不单是身体的,更是心理上对人生的畏惧感。我想,这样来看待一座桥,既非日常的,也非艺术的。这座石梁桥的存在,不诉诸我们的耳朵和眼睛,而是直接与我们的人生遭遇相关。那次,我在桥边坐了很长很长时间,四周寥无人烟,只有一片砾石和一道细细的水流,衬托出无比寂寞荒凉之境。我反复地估量我小心翼翼走出的每一步,我觉得所有走过去的步子加起来,长度都不能与那座小桥相等,因为畏怕使我似乎永久地孤悬在桥中间。这也许过分局限于个人的观点,但这样的看法,其中对人生的试探和怀疑,可能会含带更多的生活内容。
所以,假如有一天,我在天涯行脚,我以一个孤独的旅人,背负行囊,来到这座迎客桥。我看到桥上歇脚的凉亭,桥后面隐在树丛里的村庄,村庄里有我素不相识的亲人,亲人为我准备好了干净的床铺和可口的饭食。我走上了桥头,我就不再寒碜和失意了。有这座迎客桥,在路上的人,他的人生就不再只是孤悬和畏怕,他有温暖的归宿了。
“新百花散文书系”将中国的散文传统视为一个不断更新的开放体系。
“新百花散文书系”力求把当代散文*有创造力的作家作品不断纳入自身。
“新百花散文书系”展示的,即是这样一条有着自新能力的中国散文之河。
藉此,您将充分感受与领略中国文学的*笔意与思想之美。
本书为“新百花散文书系﹒当代卷”中*问世的一本,集费振钟先生多年散文随笔创作之大成,全书包括“走过江南”系列作品、家族记忆、少年故事、学人逸事和读书偶记五个部分,共计34篇(组)文章。其中“走过江南”系列部分作品曾作为专栏开设于《散文》月刊,以其独特审美、选材视角,以及物我相通、情理交融的独特笔法,收获巨大反响,时有“再写江南,难出其右”之评。本书系对“走过江南”系列作品的首次全貌呈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