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门血脉论:内篇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4.96
6.3折
¥
3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季惟斋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1056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8327823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季惟斋,号昧庵道人,一九七五年生,浙江金华大淤村人。少亲庄老,后融儒佛,博综四部,涉猎竺、欧,论学主三教一致,实证通禅密一体。定居西泠,设塾课徒为业,亦常讲学庠校,略宣古义。尊德性道问学,私淑近世马湛翁先生。潜修密证,则以藏人米拉日巴大师为师范。性真率不羁,善喜瞋,好远游。时出狂逸,不拘细行。笃情尚义,悲智双流。
目录
序 / 陈永正
自序
卷子 诗经通乐脉第一
人情者圣人之田 诗门开辟已有三度 明于乐者可以论诗一
明于乐者可以论诗二 习颂雅者须明鬼神义 诗须以声求之
诗须以容求之 诗以文字求之 沧浪论诗只在半途
唐人以不解解之 小雅佳什评 国风名篇评 古逸诗评
卷丑 楚骚幽玄脉第二
皮骨肉说 少年幽玄之至 幽玄非一己之私 楚骚亦通乐德
四家评楚辞有得失 楚骚强劲之至德 穷诘极则应天问
大悲元成二种关键 屈宋所作评一 屈宋所作评二
卷寅 两汉浑朴脉第三
楚学及反楚学 项刘歌诗之异 安世房中歌 郊祀歌
前汉四言诗 乐府五言析肉还母 乐府诗选评 古诗十九首评
古诗评 文士诗作选评
卷卯 魏晋风骨脉第四
曹孟德 曹子桓 曹子建 思王新乐 三曹三种渗漏
魏晋而后辞繁不杀 孔北海 建安诸子 嵇叔夜 阮嗣宗
陆潘 傅休奕 张景阳 左太冲 刘越石 郭景纯
卷辰 陶谢直超脉第五
陶谢中格用趣 元亮平实之风 细民职业 论陶须不即不离
元亮道足乎 达生 评陶评 陶谢双运单入之别
大谢奇才横绝 康乐善用媚字诀 康乐为诗脉之分水岭 谢诗选评
诗画契理
卷巳 南朝初唐秀逸脉第六
鲍明远以入世为宗 鲍诗持平论 颜延年五君咏 谢玄晖物哀之心
沈休文四声八病说 江文通摹拟圣手 阴何造句师 柳文畅
吴均体 宫体自具玄奥 南朝乐府 庾子山 隋有卢薛
王子安家学 子安诗评 杨盈川 卢升之 骆宾王 宋之问
秀逸三昧得气于文
卷午 盛唐中正脉第七
陈子昂先知先觉 张曲江 复古通变体 孟浩然清空一气
孟诗遇景入韵 李东川 王龙标诗格评 王摩诘 唐人兼备六格
盛唐蜀人振之 太白七言律 李杜同时而实为临界 宋人非太白者
论杜五则 三才说 高达夫体 高岑之异 元次山
刘文房当以盛唐眼目观之 韦苏州受用于释教
卷未 中唐奇奥脉第八
孟郊中唐第一人 张文昌淡字诀 唐人大闲适 昌黎诗未醇于胜义谛
昌黎古质 刘宾客诗得中正脉 柳州大家材具 白乐天诗不古而人古
元微之非次 李昌谷非鬼才辨 贾诗清严中见灵妙 衰世思贾岛辨
中唐诸贤方便教化众生
卷申 晚唐高绝脉第九
晚唐柔软义 杜牧之真色真韵 杜樊川具宰相作略 古意清新国风遗味
许用晦自具精神 用晦不如文昌 李义山最得风人之旨 温飞卿评
晚唐四家七律平议 皮陆 杜荀鹤体 郑都官文脉所接 韩冬郎香奁体
贯休四种观 禅月集妙趣 齐己自得 晚唐谈艺即诗即理
晚唐诗画相即 宋诗胎息于晚唐
卷酉 释道心性脉第十
支道林 寒山拾得 王梵志 懒瓒高城 庞居士 丹霞 岑和尚
道吾 洞山 香严 雪峰镜清 玄沙灵云 云门惟劲 法眼牡丹颂
洛浦神剑歌 同安十玄谈 延寿山居诗 北宋颂古体 汾阳天分所限
雪窦诗功自第一流 禅林艳诗偈 圜悟 大慧利中钝 颂古佳制
玄教诗学 云笈七签 陶隐居 吴贞节 施肩吾 吕纯阳
陈希夷 邵康节 张伯端 王重阳 丘长春
卷戌 北宋别逆脉第十一
根器降而别逆生 西昆体 梅宛陵别逆之先 梅诗真功力
梅诗比郊岛 苏子美天赋奇高 欧阳永叔自负其诗 王荆公诗为大家
荆公绝句 荆公诗清而耀直而激 王逢原怀抱阔大 诗家三宝论
苏诗妙评 子瞻亦涉禅诗脉 苏诗之失
卷亥 江西奥衍脉第十二
一泄而尽遂有黄陈 大苏亦江西派一宗 苏黄连手提挈 山谷诗妙评
山谷七律体 涪翁理趣得失 陈后山硬语 覃溪论后山之偏
后山眼力独到 涪翁五甥 韩子苍不乐辨 饶德操 吕氏宗派图辨
陈简斋以浑健胜 陆务观 杨诚斋 学诗
卷末 总 论
十二脉成而诗道备 通一脉诗门可得而入 诗门八非一无相义
诗障新说
跋 / 査方兴
内容摘要
卷子 诗经通乐脉第一
齐己风骚旨格言诗有三格,上格用意,中格用气,下格用事。善哉斯言。诗经因用意而圣,非后人所及。后人中天才超绝者,亦能用意,然不能如风、雅、颂之醇全也。然欲知风、雅之意者亦甚难,诗经之学,亦因辨意而歧裂。西汉三家义、毛诗序、朱子诗集传及近世诸说,其于经义皆大相径庭。血脉论述诗经通乐脉者,乃言诗歌之学,非经义也。惟欲知其意者,又焉能离乎经义之学。故此脉之理,述之最难。自亭林以下,清儒好诗者,能深造其音韵训诂,胜于前人。此属事之下格尔。然如王先谦氏诗三家义集疏,乃真能兼清学之长而直探西汉之意趣者。唐有天才柳子厚作唐雅,模拟诗经,得其神采。此后模拟者愈众,而鲜能工。逮至有明后七子,如王元美亦尝效仿之作四言体。此等所得者有深浅,有高卑,有真伪,其皆属气之中格者。求如束皙之补亡能略得古诗之意者,亦罕觏矣。故尤能论其意旨者,还数先于束皙之两汉人,自不离乎经义之学也。吾国诗门十二大脉,此脉影响后世最深最远,而又为诸脉之不祧之祖。然以诗体及文字论,后世之五言、七言,迥异于此脉之以四言为主。而自近体律对者兴,愈别异于风诗淳古之体。故此脉所以至为深远者,诗以神理主之,学以经学尊之故也。而后世诗体,自开一路,实又甚疏离之。后人自又奉老杜为诗圣矣。故此脉之影响后世诗门最远而又似疏,最深而亦若浅,盖亦奇哉。黄檗传心法要尝云“喻如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拟趁他,他又转远去。你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不得,舍又不得”。吾于诗经亦作如是观。如王元美辈欲拟趁他,他又转远去矣。如鼓吹盛唐法度者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故曰,此脉之理,述之最难也。
人情者圣人之田
礼记曰“人情者,圣人之田也”。诗道之妙,莫过于此。吾观后汉书,范蔚宗谓光武、邓禹君臣之美,后世莫窥其间。又有寇子翼好学明经,而能斩戮来使,大乖常礼,终降其城。杀一人而屈人之兵,活人亦多矣。此若为人情之酷者,而实能契合天道之仁慈。东汉人尚且如是,则泰古以迄周、秦之人,更毋论矣。此皆人情之微妙难测处,而圣人早已洞悉无间。诗三首者,实为人情之藏经密续,使学人能亲其法要,亦可上参造化,中应物理,下观情变矣。圣人以情为田,诗经以人为本,人之性情,愚夫愚妇,至于圣贤,皆为同一,而仲尼删诗,乃取此同一之道,以感鬼神,通夫华夷中外万代人之心,而不求事于玄虚之道体圣谛,不亦妙哉。吕东莱伯恭左氏博议卷十三尝云“圣人之意,盖将举匹夫匹妇胸中之全经,以救天下破裂不全之经,使学者知所谓诗者,本发乎闾巷草野之间,冲口而发,举笔而成,非可格以义例而局以训诂也。义例训诂之学,至诗而尽废,是学既废,则无研索扰杂之私以累其心。一吟一讽,声转机回,虚徐容与,至理自遇,片言有味,而五经皆冰释矣。是圣人欲以诗之平易,而救五经之支离也。孰知后世反以五经之支离,而变诗之平易乎”。其说虽不尽然,而义理极深彻,学诗者不可不奉为圭臬也。(孔子删诗之时,并未有所谓天下破裂不全之经者,而义例训诂之学所致五经支离之病,后世之事也,故吾言其说亦不尽然。东莱之说,乃方便善巧,属权宜之论,为宋人所发之药耳。)人情者,为诗经通乐脉之根柢所在。通乐不离人情,三才之道即是天乐。此人情非凡情,非妄念,乃本之天然,不须安排者,如鸟之飞空,不留轨则,以意为主,不求言辞之弘丽。以禅家观之,此人情即在无思虑处。故东莱云义例训诂之学,至诗而尽废,是学既废,则无研索扰杂之私以累其心。此即无思虑之谓也。诗经之妙谛,即是无思虑。自楚辞始,思虑渐萌矣。后世人情愈炽盛,然妄情多,真情少。真妄似难辨,亦不难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盛唐人所以能重振乾坤者,以其能复真情也。狐疑尽净,正信调直,政开元、天宝间诗人之谓。说诗第一义谛,本于人情。西汉三家义,尚多本乎人情,至毛序,则兼圣教、人情而说之,得失亦参半矣。迨朱子以毛序为非,其诗集传实乃以圣教、凡情而解之者。其尽以淫奔诋郑、卫而为世人所诟病者,即其凡圣之分别心思虑心所致者。此正为凡情所在。而至近世顾、胡辈,则全以凡情解诗,其非圣人本心所在亦甚明矣。(今世寰宇之内诗学之将亡,实即人情之大萎靡所致也。近世里尔克,通于神明之人情也。聂鲁达,达于肉身之人情也。布罗茨基,死生文脉之人情也。自布罗茨基死,泰西诗学愈萎靡矣。陈散原,士气高纯之人情也。马一浮,心光明粹之人情也。海子,混沌新生之人情也。自海子死,吾国诗学亦愈颓丧矣。三十年来,世界之人情愈为浇薄,吾国尤甚,其不能出真诗人,亦自然尔。当世中能兼神明、肉身、文脉、士气、心光、混沌之养者,纵其不为诗,亦必为当世之真诗人也。)
诗门开辟已有三度
诗经实非上古之文字。三百篇盖已若经千锤百炼者,亦炉火纯青矣。诗道之开天辟地,吾谓已有三度焉。其一在太古,未有文字之先,诗之意已在,文字既肇,即是诗矣。(亦犹文字既创,即是书法也。未有文字之前是何境界。吾宋儒忘筌编近思録首二篇玄义绪言有云“孔子之前,尚有黄帝尧舜周公,释尊之前,尚有婆罗门教吠陀、奥义书,然黄帝时造文字之前,吠陀、奥义书之前,无书可读,无法可修,无佛可作,无圣可为,是何世界。此予昔所未深解者。盖浑沌无为之世界其法要何在,为不可知。今忽悟此不立一切见、一切修、一切行、一切果之要谛,即其悬解也。原始人类伏羲神农之世界,其法要即禅宗、大圆满所言者,不立一切见、修、行果,平空松坦,自生自显。故曰俱生原始智”。)诗经即此玄秘之时代诗歌之集大成者,而由夫子删定之。开辟其二,则在战国。屈子楚骚,庄周逸辞,乃开辟文士诗学之新纲维,而后波澜极阔。庄子者,散体之诗也。然上古昔时之诗,不必皆由士夫作,至此则诗文几成士夫之专门。章实斋所谓言公之古义隳矣。屈、庄之道,在后人观之,上古诗学之混沌虚无,为其所凿拓,畎流诗道,万汇滋溢,诸体渐备矣。然至南北朝,其气象又愈纷乱混沌矣。而由盛唐第三度开辟之。当此之际,自见老杜驱駧元化,劈棤万业,轮薄不息,以开天门,得元气,澄阴阳,正大易行,若上古之圣,非青莲可比者。青莲总前代之大成,为屈、庄之还魂,而辟诗界之新乾坤者,老杜也。自元微之评定杜诗,而后其势渐朗,唐人学杜,至晚唐已多,迨两宋亦可谓如日中天矣。吾侪今日犹活存于少陵氏所析肇之诗界中。诗经为仲尼所删定,固已非其本来面目。参盘庚及近世所见之金文,亦可知吾论之不虚。今所见之诗三百,实已历天匠之锤锻,亦已火候醇熟,出神入化。此天匠者谁,亦先民尔,因不可考,故谓之天匠云者。昔人喜言诗三首皆不经意之间,造于极诣,不求工而自工,固得之矣。然吾今日补论之曰,使以太古之心观之,诗实亦有经意锻造之处,唯机神天织,衣若无缝而已。而其缝实不能真无之。非惟诗经如此,易、书、礼、乐、春秋亦然也。(故习周易者,当以老子、佛法、道教相参证,穷极究竟,而不易滋生病弊,入圆满地。习尚书者,当参稽古史,深入蒙昧,方能通其神明之大全。如山海经、谶纬之书、道教经籍、新出文献中,实多有古史之消息。习礼学者,弗能造太一之德,只讲尊卑名分,何能悟礼乐之本源。后世习春秋者,尤易堕入分别心、思虑心之中,乃将圣人之权教作实相认定矣。可不慎乎。圣人之本心,必当于超脱文字、不离文字之地观之方可也。)
明于乐者可以论诗一
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篇序云“盖涵泳淫泆,引性情以入微,而超事功之烦黩,其用神矣。世教沦夷,乐崩而降于优俳,乃天机不可式遏,旁出而生学士之心,乐语孤传为诗。诗抑不足以尽乐德之形容,又旁出而为经义。经义虽无音律,而比次成章,才以舒,情以导,亦所谓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则固乐语之流也。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舍固有之心,受陈人之束,则其卑陋不灵,病相若也。韵以之谐,度以之雅,微以之发,远以之致。有宣昭而无罨霭,有淡宕而无犷戾。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矣”。真乃至言也。(古今诗话尤令人爱恨交加者,莫若船山姜斋诗话。爱之者,以其直造古意之玄微,如老禅钳锤,声若惊雷,目光似电,立论不作犹人语。恨之者,以其目空一切,性情偏激,喜诋诘前贤,无所顾忌,可谓忠而不恕。置之宗门,盖亦一己破初参,得开悟,而未能消融业障,破重关而入菩萨地者。其狂性之纵恣,固基于开悟之慧眼现量。其说有真实义,一以贯之,其妄言非尽妄也。然楞严经曰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观船山之著述,知其狂性终未歇得矣。故吾憾其犹未圆满也。其姜斋诗话即此狂性未歇之书。如读通鉴论者亦然。故知船山之书只可作药用,时有猛剂偏方,以药时病。时势既变,病情已异,其用亦不复能施。古圣贤之书,其用不随时运而废。其不及之。求船山之书,其用不随时运而废如古圣贤者,盖亦有之,惟恐未达半数尔。盖船山语只可看一半,一半是正,一半是偏,一半精深,一半激烈。其正大精深处,允为大儒。其偏颇激烈处,犹是凡夫。在船山是正不离偏,大儒未脱凡夫,而特立独行,无有顾忌。然船山不是圣人境界,圣人不如是。洞山大师君臣五位颂所谓第五位兼中到者,圣人之境界也。船山之学,究其极诣,亦正中来之第三位尔。如其言“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舍固有之心,受陈人之束,则其卑陋不灵,病相若也”,此直是禅,似船山破初参悟后语。观其晚年愚鼓词,可知其亦真曾下内丹修道功夫也。船山之说,以此现证故,横说竖说,十字打开,不离真实义。故吾谓之为正中来。然尚不知第四位兼中至偏正回互、“两刃交锋不须避”微妙之机用,则其学偏颇激烈之失之不能化解、中和之亦宜矣。同时大儒如梨洲、亭林,其学之利弊亦甚相若。李二曲、孙夏峯少其偏猛之弊,以笃切胜之,然又逊其思致之明睿邃深,学力之博厚旁通,立论之迥拔故调。如船山先生者,其得失也如是。当时境界圆满在其之上者,还数黄漳浦、药地和尚二三人耳。又船山古诗评选,其写法实承禅人之余技,横竖打开,毒辣烂漫,仿佛碧岩录中克勤之语。惟其常患激烈,如克勤者,并无此病。船山亦只得其一体而已。)船山言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乃中华之学金针度人者。非仅吾夏如此,窃意求诸天竺、希腊亦然。(惟船山所谓经义者,时文制艺也,非经学之谓。)吾国诗情之入微,实与乐德相应,而非孤起。乐又先于诗。乐德乃干元体,三诗导源于此微妙心,乃成载心之体,托于文字,盖类乎坤德者。后世乃推诗经为元音,不知此元音之复有其元音也。使穷极其旨意,则乐德之为元音者,亦尚有元初之心权舆之。此元初之心,在太古时已有之,乐尚在后起。吾人解诗过求义,则恐伤此元心。使能以乐之元音导之,亦正可减其凿害。经学之义不能无病,然西汉之经义,自又胜于东汉。东汉之经义,又胜于两宋。西汉之经义,尚可令人感通乐德之玄微,精义入神,仿佛想见。自东汉以降,此通乐之微妙愈少矣。后世之经学,诗之真意亦罕觏焉,矧乐之德乎。(吾治诗经,素不以朱子诗集传为然,而以吕东莱吕氏家塾读诗记为正传。吕子为传毛诗者。后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乃信西汉义较毛诗为可信。然诗之经义最难治,皮锡瑞氏经学通论论诗比他经尤难明者有八、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义亦未可尽信二说,所言弗缪也。)清儒如凌廷堪,治经欲窥古乐之源,固亦豪杰,然此非考据家所能为者。船山所谓天机不可式遏者,而干嘉之学,反有伤其天机者也。吾素谓复天机之性者,莫若禅宗。禅者,尤能药今世学人之病。当今乐德愈灭,求之所谓俳优者亦愈不可得。俳优所存之古音,今人亦愈鲜能体受,则其得诗之玄微也弥艰矣。故必使其通禅而补之。禅悟有通,元音自呈。此为人人性天皆有之寳,不必假于人,亦正姜斋所谓固有之心者。博通之士,又可遍采尚存之古乐,如扶桑之雅乐、丽江之洞经、藏地之咒唱,古人盛德幽情之体,自可见也。使学人有此感通,其读诗三百,当能不负船山当日之苦心孤诣矣。(吾自髫龄,即好古音,亦尝遍采东西印诸国各地之古乐,殊有感遇。吾不通律,拙荆习浙派七弦琴,古调亦淫浸日深。夫乐德之玄微,待机熟或亦可微述其心会之大体。而此又非诗门血脉论所能笼罩者也。)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亦惟明于乐者,可以知仲尼,知庄子。仲尼、庄子,实吾国之真诗圣也。(杜子美诗则圣矣,人不脱当时习气。仲尼、庄子,人诗俱圣,又非子美所得窥。惟孔、庄之诗,多以意而天成,不欲以诗而自限,人自不易见之尔。)
系以诗曰,宗周之墟,其雪迟迟。虬龙之笛,不可知兮。宗周之垣,其雪皑皑。虬龙之音,不可回兮。(夜忽梦一流亡王子,踟蹰街头,而终以乐音之幽玄,化尽其瞋恚。醒而作此歌。)
精彩内容
此书是一部古代诗论著作,注重梳理诗歌传承之脉络理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十二条大脉。此脉络在北宋之末江西诗派成熟之后很终完成,其后中国诗歌不復创造新的范式。此书特色有五。一是用文言写作,保持典雅传统。二是通融经、史、子、集、玄、佛各部,相互参证。三是挖掘佛教、禅宗看问题之智慧。四是为禅宗、道教诗歌传统正名,跳出通常诗歌研究之窠臼。五是注重作者自身古体诗写作经验的整理,使此书之写作不落于空洞与虚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