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4.7 6.2折 8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迟欣,刘磊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568212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9166319

上书时间2024-12-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迟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2012年曾去美国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语系做访问学者,对美国文学和文化做实地考察。研究领域为美国诗歌与比较文学,尤其专注于美国当代诗歌的研究。曾主持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社科基金等课题多个,同时系多项省部级课题的参与人。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北大核心刊物。出版专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诗歌创作研究》。并曾参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阅卷等工作。

刘磊,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校青年骨干教师,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

目录
第一章  认知诗学综述
  第一节  认知诗学的起源
    一、认知诗学的发轫
    二、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
  第二节  认知诗学的发展前景
    一、认知诗学的发展趋势
    二、综述国外认知诗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认知诗学在中国
第二章  美国“垮掉派”诗人与诗歌创作综述
  第一节  “垮掉派”文学运动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垮掉派”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色
    一、“垮掉派”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二、“垮掉派”诗歌创作特色
  第三节  “垮掉派”文学运动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
  第一节  认知诗学观照下的原型理论
    一、原型批评与原型范畴理论
    二、认知诗学与原型理论
  第二节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从原型理论视角看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
    一、雷克思罗斯诗歌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
    二、雷克思罗斯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与中国读者反应的契合
    三、对雷克思罗斯诗歌中东方文化要素的误读
    四、小结
第四章  金斯伯格诗歌的认知诗学解读
  第一节  可能世界理论与金斯伯格的诗歌
    一、金斯伯格与其诗歌创作
    二、金斯伯格的诗歌与可能世界理论
  第二节  思维风格与《嚎叫——致卡尔·所罗门》
    一、思维风格概述
    二、思维风格视角下的《嚎叫——致卡尔·所罗门》
  第三节  诗学象似性视角下的“孤独”主题
    一、诗学象似性
    二、环境象似性:爱尔兰与犹太民族的共性
    三、角色象似性——孤独的小人物
第五章  加里·斯奈德与认知美学
  第一节  加里·斯奈德及其诗歌创作
    一、斯奈德的简要生平与主要诗歌作品
    二、斯奈德诗歌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  认知美学概述
  第三节  从认知美学的视角看斯奈德的诗歌
    一、《峡谷鹪鹩》的认知美学分析
    二、《洛杉矶盆地的夜歌》的认知美学分析
    三、《漂浮》的认知美学分析
第六章  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凯鲁亚克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凯鲁亚克及其诗歌创作
    一、凯鲁亚克的简要生平
    二、凯鲁亚克的诗歌
  第二节  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
    一、索绪尔的语言哲学转向
    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认知转向
    三、乔姆斯基与心智
    四、诞生于心智哲学的认知科学
  第三节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自发性”诗歌
    一、意向性概述
    二、意向性与自发性写作
    三、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的意向性
  第四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墨西哥城蓝调》
    一、塞尔的集体意向性
    二、宗教的集体意向性
    三、《墨西哥城蓝调》中宗教色彩的集体意向性语言转述
    四、小结
第七章  概念隐喻与普利玛的诗歌
  第一节  认知诗学下的概念隐喻
  第二节  普利玛与其力作《狼女》
    一、戴安·迪·普利玛(Diane di Prima,1934—)的简要生平
    二、力作《狼女》
  第三节  概念隐喻与《狼女》
    一、有关狼的概念隐喻
    二、《狼女》中有关狼的概念隐喻分析
    三、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注释
附录二  加里·斯奈德诗歌英文原文

内容摘要

 《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 第一章 认知诗学综述第一节 认知诗学的起源  一、认知诗学的发轫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并迅速发展的认知科学,在多个领域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Fodor,1998:3)。文学评论领域也逐渐受到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这导致文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认知转向”。认知科学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后,将认知科学与脑科学研究形成的心理模型被用来考量和审视文学的审美效果,从而形成了认知诗学,它是学术研究领域跨学科结合的突出成就。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希伯来文学教授鲁文 楚尔(Reuven Tsur)被公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先驱。1983年,他在专著《什么是认知诗学》(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中使用“认知诗学”这一术语阐释诗歌研究的理论和方。他认为,认知诗学就是要努力发现诗性语言或文学批评是如何既受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限制又如何被这一过程所影响的;认知诗学认定,要用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文学,而不是用文学来说明认知理论;认知诗学特别强调一般的认知过程与以文学为目的的独特应用之间的细微差异。  随后,学界的一些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认知诗学的概念,但均致力于从认知角度进行文学理论和文学文本的研究。比如,诺曼 霍兰(Norman Holland)的作品《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大脑:文学的认知方法》(The Brain of Robert Frost: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iterature,1988)、杰瑞 霍布斯(Jerry Hobbs)的著作《文学与认知》(Literature and Cognition,1990)、克里斯托弗 柯林斯(Christopher Collins)的《想象力的诗学:文学与想象心理学》(The Poetics of the Mind’s Eye: Literatur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1991)、尼古拉 巴布斯(Nicolae Babuts)的《隐喻领域的动态发展:从认知看文学》(The Dynamics of the Metaphoric Field: A Cognitive View of Literature,1992)等。事实上,这些著作的出版意味着文学研究与认知革命的密切结合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跨学科方向。“这个新兴的领域通过更多的协作和系统性的尝试互相补充,从而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认知文学批评。”(Richardson & Steen,2002:2)认知科学本身就囊括了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智能科学等领域的众多学科方向。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也导致很多与之相关的术语的出现,如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等。  1992年,楚尔出版了有关认知诗学研究的成果集《走向认知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继续发展了认知诗学的研究,此书被公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滥觞。楚尔所提倡的认知诗学并不仅仅是从认知语言学发展而来的文学批评方法,他的研究涉及哲学、神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在《走向认知理论》这《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里,楚尔论述了认知诗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格式塔心理学、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认知诗学不仅研究诗歌语言中人类认知过程的方法,并且聚焦于读者在认知过程中的反映。作为认知诗学的奠基人,“楚尔的方在广义上讲是科学的:发展一种来解释数据的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也是如此,但其聚焦于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而不是文学本身”(Freeman,2009a:453)。然而,楚尔将认知诗学限制在对诗歌的研究上则有些片面和狭窄,这为随后的学者在认知诗学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拓展的空间。  二、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西方学界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力度不断增强,认知诗学作为跨学科领域里的新军,也不断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理论家和学者在认知诗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盛与成熟。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文学语言学教授彼得 斯托克维尔(Peter Stockwell)于2002年出版了著作《认知诗学导论》(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斯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里面阐明了要以“诗学”命名这个研究领域,很明显,他期望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他批评了某些“认知诗学”研究的肤浅做法,认为认知诗学绝不是借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将文学文本只当作一种材料。“所谓‘认知转向’不单单是对阅读的心理感兴趣。它意味着对文学阅读和分析的所有范畴的重新评价 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框架。”(Stockwell,2002:6)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主要是对文学语境进行剖析,掌握文学批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有关概念和范畴重新评价。认知诗学也包括对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一部分研究。在这一点上,认知诗学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同时,斯托克维尔认为,认知诗学还包括了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对文学进行阅读的研究。认知诗学应当关注“读者的体会与经验”(Stockwell,2002:167)。



主编推荐

《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去探讨“垮掉派”诗歌,不仅从深度上发掘出了该流派诗歌的外在与内在含义,还可以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语言学依据,同时彰显其强大的文学阐释力。文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由此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丰富了现有的文学研究,提升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精彩内容
“垮掉派”诗歌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和精神面貌。同时,“垮掉派”诗歌作品还承载着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化的典型特质,为各国读者探索此种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提供了绝佳的文本范例。认知诗学肇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侧重于探究作者、读者、人物等文学参与者围绕着文学文本的认知活动及其机理,为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及其生成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工具。迟欣、刘磊著的《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以认知诗学为视角,以美国“垮掉派”代表诗人的主要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去透析“垮掉派”诗人、诗歌文本及读者等各个维度上的认知问题。本书力求从认知角度对“垮掉派”诗歌进行多维度审视,立体地展现这些诗歌所营造的艺术世界,借以揭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的思想风貌。本书适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师生及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

媒体评论
迟欣、刘磊著的《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认知诗学视阈》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去探讨“垮掉派”诗歌,不仅从深度上发掘出了该流派诗歌的外在与内在含义,还可以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语言学依据,同时彰显其强大的文学阐释力。文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由此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丰富了现有的文学研究,提升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