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杨栋梁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杨栋梁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6.66 4.5折 37 全新

库存8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栋梁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729904

上书时间2024-12-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栋梁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9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81599
  • 定价 3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9页
  • 字数 3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凤凰文库
【内容简介】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作者简介】
杨栋梁,男,1954年2月生,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天津市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曾在日本爱知大学、东京大学长期研修、研究,多次到日本学术考察,出席韩国、香港国际学术会议。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名。
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特别是日本经济政策史研究。发表《日本历届首相小传》(新华出版社1987年)、《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论经济体制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日本近代化研究》(合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日本战后产业合理化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著作,以及《经济社会学》、《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通商产业政策史(第11 卷)》等译著,在中日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专著《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论文《论日本战后经济赶超期财政投融资的作用》等曾获社科优秀成果奖。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中日“连横论”

2.“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中国亡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中曾根康弘的国际观与中国观

3.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戊戌变法”过激论

4.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酒卷贞一郎的《支那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国际“孤儿”的执拗

2.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国内政治的“转向”

4.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全面侵华的妄断

2.“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侵华时期的“支那抗战力调查”

4.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吉田茂政府选择“台湾”的心路

2.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媒体的中国认识

3.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田中角荣的“决断”

3.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