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44
6.3折
¥
42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文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06062589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7973968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是知名媒体人王文,对其八年《环球时报》生涯的一个交代与总结。
曾经——他是职业报人,用深厚笔力,为中国人述说天下大事,像是一席漂洋过海的思想丰筵;他是小资文人,用黑色大眼阅遍异域风情,一路的零星记载,像春光明媚的午后,一道清心的茶点。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正如中国与世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性思考与感性呼吸,也是丰富人生不可或缺的养分。
如今——他“粉墨离场”,转投高校“智库”,华丽转身,留下一段别致的期待!
作者简介
王文,浙江义乌人。少时务过农、卖过唱、开过书店、当过商贩、摆过地摊、做过老板,后潜心学业,相继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加入《环球时报》,先后任记者、新闻编辑、历史编辑、评论编辑、社评起草人、评论组组长、编委(主管评论),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数年媒体生涯,多次赴美国、欧洲、日本、中东等地访学或短期工作,采访过上百位世界各国政要名流。
目录
推荐序一 细读前进的中国与变化的世界/李肇星
推荐序二 期待中国智库的一次“浦东开发”/房宁
推荐序二“80后”的理论追求/丁刚
前言 西方印记下的成长与自觉
上篇 行走
第一章 伊朗:一个被妖魔化的国度
1在去德黑兰途中的反思
2能读《洛丽塔》,而且“闷骚”
3狂热与有序
4内贾德比奥巴马安全
5美国实力VS伊朗尊严
6即将到来的伊朗战争?
7以色列与伊朗的涟漪
8德黑兰的屋顶
9唯一信得过中国?
10看待伊朗的另三种视角
11不要小瞧伊朗文明
12伊朗是观察世界的凹凸镜
第二章 美国:“八旗子弟”,或梦想国度?
1三万米高空的记录
2美国人咋那么幸运
3中国:他国的另一个依靠?
4美国人像八旗子弟
5在肯尼迪暗杀地感受美国恩仇
6不想再来得克萨斯州了
7有些地方是不能与美国比的
8纽约是中国的反面教材
9纽约最大的毒瘤是什么
10芝加哥与蓝莓山药
11拉登的死拯救了奥巴马?
12十八大,美国大选,哪个更重要?
13中国人“用脚投票”去美国
14通州的“狂拆迁”与旧金山的“不掩丑”
15星条旗的迷恋与坠落
第三章 欧洲:小的、老的与傲的?
1去欧洲途中的陌生感
2在欧洲,中国人容易有大国沙文主义
3采访西方政要,是一个技术活
4令人唏嘘的大英帝国
5为何中国人不拽英国
6糟糕的莫斯科机场
7令人心惊的俄罗斯
8游牛津,小心踩到坟墓
9在英国大选中当“计票员”
10在海军城“血拼”
11华人在伦敦金融城的日子
12在奥地利总理府的一场激辩
13在维也纳看歌剧,小心票贩子
第四章 日韩:有多远?有多大?东北亚的两块胎记
1日本是中国发展的试金石
2美国明防中国暗防日本
3日本重回亚洲并非坦途
4孤岛日本的前途会怎样
5“3?11”地震是日本的“9?11”
6与日本斗,应攻其软肋
7去韩国不算出国?
8韩国人爱讲“世界之最”
9在丽水世博会体会韩国的海洋雄心
第五章 民主:真的,假的?虚的,实的?
1美国人像选举“猛兽”?
2在哈佛主讲中国后的震惊
3揭私中国,美国媒体占不了什么便宜
4仍需向美式选举民主说不
5美国总统像个“大主教”
6小心,美国可能开始复苏了
7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与福山喝下午茶
下篇 思考
第六章民意: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表达
1中国社会正处在火山口吗?
2中国崛起与民意表达
3中国民意的崛起与美国研究的未来
第七章 “软实力”差距:暂把美国当参照系
1感受不到的美国“入侵”
2中美冲突20
3中美智库:差距,还是差别?
4中国急需世界级的评论家
5中国媒体软实力何时崛起?
第八章 中美博弈:人类的新尝试?
1中美关系的三本账簿
2中美的办公室政治
3“如果中国第一,美国颜面何存”
4对美博弈,最需要的是“忍”
5中美都有第二次机遇
第九章 网络:想对中国所谓“自由派”说
1中国自由派最缺什么
2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时代:兼与野夫先生商榷
3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坏人:再与野夫先生商榷
4中国社会不能分裂:三与野夫先生商榷
5让“五毛”“五美分”早点成历史
6网络不是“情绪垃圾桶”
7 践行基层民主,中国极缺人才
结语 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更须有所作为
后记 知识“欠发达”,崛起无后劲:兼答我为什么离开媒体界
内容摘要
1.伊朗:能读《洛丽塔》,而且“闷骚”
如果有人提醒你,到伊朗不要随便拍照,尤其不要拍女子,那么他一定错了;如果西方媒体这样报道伊朗:一个“压抑、封闭的国度”,那么西方媒体错了;如果你身在伊朗却听了劝告或信了西方媒体,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到德黑兰的第一天,我曾“大错特错”过。“波斯女子多为美人胚”的传言得到验证,但我却一直没敢“下手拍照”,直到当天午餐时分,有四个时尚大方、衣着艳丽的女孩坐在我餐桌附近,我至少犹豫了5分钟才敢问:可以给你们拍张照吗?没想到对方的回应速度是我的300倍,1秒钟后,她们就配合地摆出优雅的姿势,尽情“享受着”我与随行朋友们的镁光灯。
从此,在伊朗任意拍美女,成了我们这些外国人游伊朗的重要内容,而且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伊朗女子都会爽快地答应被你拍,还示以最美的笑容。有时“偷拍”被发现,对方也会立刻笑一笑,有的还会摆个靓丽的姿势。这要是在中国,可能很多女孩会皱眉、警惕或者迅速离开。
不到一天工夫,我借由道听途说、西方媒体以及在中国仅有的几本伊朗书籍中学到的,被证实几乎都是错的。那本翻译成中文的英文热销书——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把《洛丽塔》的意义引申到受极权政府统治的伊朗,但我却在一个小书店里一处显眼的位置轻易地发现了奥威尔的《1984》,还有什么书比它更强烈地批判极权社会的呢?
2.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与福山喝下午茶
很多人都说福山变了,还有人嘲讽他关于中国的论述自相矛盾,但福山均把这一切归因于媒体的误读,他透露去年(2011年)那篇《美国民主没什么好教中国》的标题是《金融时报》编辑改的;他还有些抱怨,“前几周法新社采访报道我说‘中国崩溃’?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翻译的”,他可能被问“历史终结论”太多了,甚至变得有些不太耐烦,“只要真正读了我书的人就会知道,我说的不是历史的停滞,而是那种被理解为不同政府形式不断进化的历史,会以现代自由民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的形式告终”。
事实上,“历史终结论”信徒们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他人的质疑,他们唯一的论据就是历史,而最大的破绽也是历史。因为除非历史停留在冷战结束的那一刻,否则,历史的不确定性总是让人琢磨不定,以至于“历史”越往前翻动,“历史终结论”就越有可能站不住脚,越有可能难以自圆其说。福山本人也承认,过去20年来,最让他吃惊的是两点:一是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没想到它的破坏力会那么强;二是中国崛起,没料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会那么广泛。
我接着问,怎么理解中国不完全民主,但经济又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美国民主制度不变,最近这些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却在下滑呢?福山迟疑了一会儿后才这么回答:“民主与经济增长其实没有太多关系。……但从始至终,我的观点都与美国体制本身没有关系。……任何政治体制都会面临下滑趋势。”他最终还是从美国主义者退回到价值主义者中去了。
“那为什么像菲律宾、阿富汗这样复制美国民主模式的国家都失败了呢?”我接着问。
“阿富汗?”他忽略了菲律宾,“那是一个特例,在建造阿富汗成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谁都没有成功。英国没有,苏联也没有。”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我满意。或许福山本人也察觉到了,以至于他在后面的陈述越来越简捷。
3.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时代:兼与野夫先生商榷
拜读野夫先生《中国极权派最缺什么》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在那个尚未经考证且有几个版本的故事里,苏东坡问佛印:“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答:“居士像尊佛。”佛印反问,苏东坡却答:“在我眼里像牛粪。”佛印置之一笑,曰:“心中有佛,眼里就看到佛;心中有牛粪,眼里就看到牛粪。”
我不是佛印,野夫先生也不是苏东坡,所以所谓“极权派”的帽子我还是不接了,野夫先生也不要送,因为在当下权力日益分化的中国社会,恐怕很少人有“资格”能戴上这顶帽子。
事实上,野夫先生以“极权派”为题回应我的“自由派”一文,恰恰应中了我所批判的中国不少自由派的通病: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就是支持极权,就是专制的帮凶。正是这样简单的两分法,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推为所谓自由派的不支持者行列。过去10多年,中国民主自由的态势缓慢前行,但中国民主派、自由派却在日趋衰弱,这是当下中国社会很有意思的一个悖论。
不赞同自由派的,有可能是保守派,有可能是现实主义者,有可能是“新左翼”,有可能是“国家主义者”,甚至还有可能是与其不尽相同的“制度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等,为什么非得打上极权派的唯一标签呢?当下中国思想多元化的程度远远突破了两分法的概括,也远远不是30多年前“文革”时那种非此即彼所能形容的。
我不知道,用二元论来概括中国思想状况,是否是自由派人士对中国复杂性的有意忽视,但野夫先生对我不厌其烦地解构与二次解读,并将我勾勒成他“需要的”批判对象,至少可以折射出一些自由派人士对中国现实及不同意见者的认识,是简单化的、想象化的、激情化的甚至是歪曲化的。
……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位新闻人多年行走于美日欧等大国时,边走边记下的文字辑录,其间有诸多令人遐想的场景:与大国政要的“亲密接触”,与国外强势媒体人的唇枪舌剑,与世界级学者的下午茶时光,还有与大众“草根们”的闲话家常……
媒体评论
1. 《大国的幻象》作者王文以亲身经历,为伊朗正名,试图破除人们对伊朗的想象和误解,与当今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独特见解。
2. 2011年,本书作者王文与作家野夫,就当今中国主流社会思潮展开了一番激烈的网络论战,堪称“五毛党”与“五美分党”的经典骂战。本书中完整收录了二人的文章,带领读者重温并思考“自由与极权”到底是怎样的分野。
3. 2013年,本书作者王文,“投笔从研”,从《环球时报》到人民大学研究院,实现从“新闻人”到“智库人”的华丽转身。他为什么离开媒体界?这么大的跨度,他是怎样做到的?他能做好吗?或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本书是知名媒体人王文,对其八年《环球时报》生涯的一个交代与总结。
曾经——
他是职业报人,用深厚笔力,为中国人述说天下大事,像是一席漂洋过海的思想丰筵;
他是小资文人,用黑色大眼阅遍异域风情,一路的零星记载,像春光明媚的午后,一道清心的茶点。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正如中国与世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性思考与感性呼吸,也是丰富人生不可或缺的养分。
如今——他“粉墨离场”,转投高校“智库”,华丽转身,留下一段别致的期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