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莎岚,女,汉族,1980-。2002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于四川大学取得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政治学院。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篇章结构
编 中欧绘画初识之际的背景
章 社会文化背景
一 社会发展的差异
二 文化心态的差异
三 结语
第二章 中国与欧洲绘画的差异
一 整体风格的差异――视觉描述与经验表述
二 造型技法的差异――眼与心
三 美学传统的差异――理性与感性
第二编 欧洲绘画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耶稣会士来华及其活动
一 耶稣会士适应他者文化的策略
二 中国对欧洲文化传人的反应
三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
四 结语
第四章 中国对欧洲绘画的反应
一 绘画的传播途径
二 国人眼中的欧画技法与画品
三 对欧洲绘画题材的偏好
四 结语
第五章 在华传教士绘画风格的调整
一 关于中国绘画的负面评价
二 传教士宫廷画师绘画风格的调整
三 欧洲画作题材的调整
四 结语
第六章 欧洲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一 对宫廷画师的影响
二 对文人画家的影响
三 对商业性绘画的影响
四 结语
第三编 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
第七章 中国绘画在欧洲传播的文化背景
一 欧洲对中国的关注
二 欧洲对中国的了解
三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四 欧洲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与评价
第八章 中国绘画对欧洲的影响
一 中国绘画在欧洲的地位
二 欧洲人对中国绘画技法的负面看法
三 欧洲绘画中的中国风格
四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论文研究16至19世纪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将绘画艺术视作文化投影,从跨文化交流角度考察该时期中欧绘画在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以窥现异质文化在相识之初的交流特点与模式。尽管由于时代局限,双方都没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绘画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从这次文化相遇的历史意义来看,于中国而言,欧洲代表着非我,以之为参照,才得以确定自己之为自我,故欧洲乃是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反之,于欧洲亦然。中欧绘画艺术通过彼此差异更深入地认识了自身。这次收效不大的交流也为之后中欧绘画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