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程:下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14
6.0折
¥
30
全新
仅1件
作者宋青,万桂新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2232
出版时间201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7686524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四篇 电磁场和相互作用
第9章 静电场
9.1 电荷 库仑定律
9.1.1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9.1.2 库仑定律
9.2 电场 电场强度
9.2.1 电场
9.2.2 电场强度
9.2.3 场强叠加原理
9.3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
9.3.1 电场线
9.3.2 电通量
9.3.3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9.3.4 高斯定理的应用
9.4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
9.4.1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9.4.2 电势能
9.4.3 电势 电势差
9.4.4 电势的计算
9.5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9.5.1 等势面
9.5.2 场强与电势的梯度关系
9.6 静电场中的导体
9.6.1 导体的静电平衡
9.6.2 空腔导体和静电屏蔽
9.7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9.7.1 电介质的极化
9.7.2 电介质中的场强 极化电荷面密度
9.7.3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电位移矢量
9.8 电容 电容器
9.8.1 孤立导体的电容
9.8.2 电容器的电容
9.8.3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
9.9 静电场的能量
9.9.1 电容器的能量
9.9.2 电场能量 电场能量密度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0章 稳恒电流的磁场
10.1 稳恒电流 电动势
10.1.1 电流强度和电流密度
10.1.2 稳恒电流和稳恒电场
10.1.3 电源电动势
10.2 磁场 磁感应强度
10.2.1 磁现象
10.2.2 磁场
10.2.3 磁感应强度
10.3 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
10.3.1 电流元
10.3.2 毕奥-萨伐尔定律
10.3.3 典型电流的磁场计算——毕-萨定律的应用
10.3.4 圆电流的磁矩
10.3.5 运动电荷激发的磁场
10.4 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10.4.1 高斯定理
10.4.2 安培环路定理
10.5 磁场对运动电荷及载流体的作用
10.5.1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0.5.2 霍尔效应
10.5.3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安培定律
10.5.4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10.5.5 磁力的功
10.6 磁介质
10.6.1 磁介质的分类
10.6.2 弱磁介质的磁化
10.6.3 磁介质磁场的基本定理
10.6.4 铁磁质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1章 变化的电磁场
11.1 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11.1.1 电磁感应实验现象
11.1.2 楞次定律
11.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1.2 动生电动势
11.3 感生电动势 感生电场
11.3.1 感生电动势
11.3.2 感生电场
11.3.3 电子感应加速器——用感生电场来加速电子
11.3.4 涡电流
11.4 自感和互感
11.4.1 自感现象和自感系数
11.4.2 互感现象和互感电动势
11.5 磁场能量
11.5.1 自感磁能
11.5.2 磁场的能量密度
11.6 位移电流
11.6.1 位移电流
11.6.2 全电流定律
11.7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本章提要
习题
第五篇 多粒子体系的热物理
第12章 气体动理论
12.1 物质的微观模型 统计规律性
12.1.1 宏观物体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
12.1.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2.1.3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12.1.4 统计规律性
12.2 状态参量 平衡态 准静态过程
12.2.1 状态参量
12.2.2 平衡态
12.2.3 准静态过程
12.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2.4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
12.4.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2.4.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12.4.3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12.4.4 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12.5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12.5.1 自由度
12.5.2 能量均分定理
12.5.3 理想气体的内能
12.6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2.6.1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12.6.2 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
12.6.3 三种统计速率
12.7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
12.7.1 分子间的碰撞
12.7.2 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3章 热力学基础
13.1 内能 功 热量与热容
13.1.1 内能
13.1.2 功
13.1.3 热量与热容
13.2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各种等值过程中的应用
13.3 绝热过程
13.3.1 准静态绝热过程
13.3.2 绝热线与等温线
*13.3.3 多方过程
13.4 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
13.4.1 循环过程
13.4.2 卡诺循环
13.5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13.5.1 热力学第二定律
*13.5.2 两种表述的等价性
13.5.3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3.5.4 卡诺定理
13.5.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本章提要
习题
第六篇 量子物理基础
第14章 量子力学基础
14.1 黑体辐射和普朗克量子化
14.1.1 黑体辐射现象
14.1.2 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
14.1.3 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
14.2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子说
14.2.1 光电效应实验
14.2.2 爱因斯坦光子说
14.2.3 康普顿散射
14.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4.3.1 氢原子光谱
14.3.2 原子结构模型
14.3.3 玻尔的三点基本假设
14.3.4 氢原子的能级和光谱公式
14.4 德布罗意物质波
14.5 不确定关系
14.6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14.6.1 波函数
14.6.2 薛定谔方程
14.6.3 定态薛定谔方程
14.7 一维势场
14.7.1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
14.7.2 隧道效应
14.8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14.8.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14.8.2 三个量子数
14.8.3 电子的概率分布
14.9 电子自旋和多电子原子结构
14.9.1 自旋
14.9.2 多电子原子
本章提要
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9 章 静电场
电磁学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国防科技、工农业生产电气化与自动化及生物学等各个领域。
本章从库仑定律和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点电荷模型出发引出&"场&"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及其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
9.1 电荷 库仑定律
9.1.1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泰勒斯就发现被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细谷壳,我国西汉末年也记载有摩擦过的玳瑁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这种绝缘体经过摩擦具有能够吸引微小物体的性质,称之为带电,并把带电体所带的电称为电荷。
通过对电荷的各种相互作用和效应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将其中的一种命名为正电荷,另一种命名为负电荷。同号电荷互相排斥,异号电荷互相吸引。电量是定量描述电荷多少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单位为库仑(C) 。
近代物理的发展使我们对带电现象的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相等。正常情况下,物体中任何一部分所含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总数相等,对外不显示电性。但是在一定外因作用下,物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得到或失去一定数量的电子,使得电子的总数和质子的总数不再相等,物体就呈现出电性。
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带电体所带的电量总是一个基本单元的整数倍。物体所带的电荷不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而是以一个个不连续的量值出现的,电荷的这种特性叫做电荷的量子性。电荷的基本单元就是一个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通常用e 表示。1913 年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首先测定了e 的量值,现代测量值为 e = 1.602 × 10- 19 C
电荷的最小单元如此之小,以致在研究宏观现象的绝大多数实验中,电荷的量子性表现不出来。
由摩擦起电和其他起电过程的大量实验表明,一切起电过程其实都是使物体上正、负电荷分离或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无论发生怎样的物理过程,系统中所有正、负电荷的代数和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宏观领域,在微观领域也是成立的。
9.1.2 库仑定律
虽然电现象发现的很早,但是对电现象的系统定量研究是从18 世纪末开始的。1785 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实验,首先对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电力作了定量研究,总结出了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库仑定律。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当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远小于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时,该带电体就可以被看作点电荷。由于这种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的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因而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一个带电的几何点。
库仑定律可表述为: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点电荷的电量之积成正比,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两点电荷的连线,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其数学表达式为F = k q1 q2r2 er
图9-1 点电荷的相互作用
……
主编推荐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第2版)》可用作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教师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精彩内容
宋青等编著的《大学物理教程(第2版下)》依据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非物理类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改经验编写而成。在编写上没有沿袭传统的思路,而是采用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以物质世界的层次和存在形式为主线,按照由经典到近代、由少体问题到多体问题、由线性系统到复杂系统的思路)来介绍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教程(第2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宏观低速物质的运动规律、宏观高速物质的运动规律及振动和经典波等。下册内容包括电磁场和相互作用、多粒子体系的热物理及量子物理学基础等。 《大学物理教程(第2版下)》可用作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教师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