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85 6.3折 4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5388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8273080

上书时间2024-12-1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是他们太另类,还是我们太正常?《南方人物周刊》十年巨献,“异人”栏目首次结集。在一个常态的社会,每一个“异人”都是正常人;在一个变态的社会,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异人。南方人物周刊编写的《异人志--他们还能这样活》告诉我们“异人”们其实活得有滋有味,胜过一切富商巨贾、政要显贵,牛逼闪闪,周身放光芒。

目录
总序   有灵魂、有温度的人生  / 万静波
序:对抗庸常 /马李灵珊
辑一 行者
用40英里的时速征服世界    /    3
伊朗第一女“骑士”    /    6
骑自行车横穿美国    /    9
做自己的自由    /    13
描摹宇宙    /    17
一只沙发游天下    /    20
66场异国婚礼    /    24
02隐士
与山野比邻而居    /    31
建造年近百岁的“报纸屋”    /    35
打造优雅的“蜗居”生活    /    39
像“鲁滨孙”一样活着    /    43
不做房奴,做霍比特人    /    47
另一个世界的圣徒    /    50
住在停尸房里的夫妻    /    54
辑二 帝王
寿司之神    /    59
选自己做教皇    /    63
一个人的餐厅    /    67
数字王国国王    /    71
车轮上的教堂    /    75
一个人的天气预报站    /    78
小镇“国王”    /    81
秘书摇身变女王    /    85
辑三 斗士
独臂钢琴家    /    91
无肢游越五大洲    /    94
成为冰人    /    97
活到死,学到死    /    101
印度愚公    /    104
“冰镐手”登山家    /    107
永远的赢家    /    110
灯光不曾熄灭    /    113
辑四  两生
摇滚物理学家    /    119
超级英雄清洁队    /    122
梦游画家    /    125
揭秘原子弹的卡车司机    /    128
我老公变成了我老婆    /    132
白天银行家,晚上“夜行侠”    /    135
乞讨17年的富翁演员    /    139
用500英镑击败NASA    /    142
辑五  奇士
90岁的卖报人    /    149
96岁的应召女郎    /    152
英国“围观帝”    /    155
疯子摄影家     /    159
我和另一个我    /    162
楼顶的风景和恐惧    /    166
杰夫,一个寂寞的男人    /    170
辑六  布衣
看看我们丢掉了什么    /    175
最好的爸爸    /    178
你好,企鹅先生    /    182
维多利亚的秘密    /    185
清洁工的每日金句    /    189
远离中国的冒险    /    192
辑七  新富
17岁的千万富翁    /    197
 YouTube上的化妆女王    /    201
恶搞短片造就的富翁     /    205
昆虫经纪人    /    209
用大数据寻找真爱    /    212
花出去的钱还会回来?    /    216
一无所有的亿万富翁    /    219

内容摘要
总序   有灵魂、有温度的人生
万静波_《南方人物周刊》常务副主编
《南方人物周刊》三个知名专栏“逝者”、“异人”与“梦中情人”要出精选集,借此机会,我想说几句相关的话。
先说“逝者”。
这应该算是《南方人物周刊》最知名的栏目吧,年头最长,投稿者也最多。最早的雏形版叫“怀念”,那时还未创刊,杂志主编、创始人徐列就谈到要办一个纪念亡者的栏目,而且放在最后一页,取其“有始有终”之意,没想到这一办就是整整十年。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宗教传统,又深受儒家思想“未知生、焉知死”观念浸润的国家里,如何面对死亡、正视死亡,殊非容易。
早些年,我曾有机会背着行囊在美国大地壮游。飞机火车大巴,一路穿州过府,最爱看的地方有三类:教堂、大学和墓地。大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头脑,教堂决定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墓地则直接体现出对生命的态度。中国文字中有所谓“墓门已拱”、“墓草春深”,形容墓地之荒凉寂寥,这样的场景在美国大致是看不见的。美国的墓地,没有高大的墓碑,不讲八宝山式的级别,也没什么规格,就是一片面积大致相当、高高低低或竖或躺的石条,不壮观,有的也许就是比脚踝高几寸,勉强说起来,也可以叫墓碑吧。石头除了写上死者名字、生卒年月外,一般还会有一两句话:“Tom和Mary的爱子”、“我永远爱你”、“这里躺着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他曾为国效力”等,以寄托生者的哀思与怀念。
这是在基督教熏陶下美国人平等观念的最直白体现:不管你生前是贵是贱,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区别和差异,只在墓碑上的那几句评价,那是价值观和私人情感的凝练呈现。这种差异,就叫文化。《纽约时报》著名版面“讣闻”,由受过新闻职业训练的记者,查访资料,采访死者亲友,以克制之笔,简练描述亡者一生。好的讣闻,甚至有传诵万口的动人力量。
《南方人物周刊》设立“逝者”栏目,其用心也在于此。我们希望来稿不要总是“为尊者讳”,也别总是“歌德派”,不管是一生得意的帝王将相,还是平凡至极的贩夫走卒,不管生前有没享受过尊严和自由(在中国,这是多么奢侈的待遇啊),至少在这个小小栏目里,版面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是完全平等的。我们也不想文章总是写“恩情难忘”,更希望看到逝去的这个人过了怎样的一生,开心还是倒霉,怎样得到快乐,又怎样面对厄运。总之,希望看到一个有灵魂、有温度、真实地活过一场的独特人生。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管怎样,作为历时最久的栏目,投稿者可谓最为稳定,普通人居多,也有名家,文章质量也保持着一贯的水准,算是初步实现了目的。
再说“异人”。
某种程度上,这个栏目的设置,是受到老外刺激的结果。
“异人”迄今已向读者介绍了数百个精彩纷呈、敢想敢为的异国人物:徒手攀爬世界超高建筑的“蜘蛛侠”,怀揣未遂的从军梦想、把坐骑改造成军用坦克的军事爱好者,用火柴头拼搭泰姬陵的创意手工者——这些活得汪洋恣肆、我行我素、让人羡慕的家伙,其实都是些普通外国人。
这当然不是说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就不懂生活乐趣,不会挑战庸常人生。不过,对比满大街随着《最炫民族风》起舞的广场大妈、只会“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的跟团游客、毕业不久便背上沉重房贷省吃俭用咬牙还月供的年轻人,那些有趣有料、有独立人格意志的中国人之少,确实是令人难堪的现实。中国人的游戏精神不强,寻找乐趣的本能很弱,往深里说,在一个长期奉行集体主义、迄今仍在提倡中庸之道的社会环境里,要想培养出独立人格和万水千山我独行的独特气质,难啊!
四十多年前,安东尼奥尼等极少数外国人被允许来到中国旅行访问,他后来评论中国说,“这是一个蓝色蚂蚁的海洋”。意谓中国人亿人一面,全穿蓝色工作服。四十年后,蓝色工作服是脱掉了,在服装色彩和样式上已和国际接轨,但我们心里的蓝色中山装,那五个纽扣还牢牢扣着。
希望以后会有中国异人、越来越多的中国异人,走进这个栏目。
最后是“梦中情人”。
这个栏目是编辑部年轻人的自由创造,随着这个栏目的诞生,我很高兴地见证了年轻一代记者编辑的成长。
在我的成长年代里,哪里会有“梦中情人”一说。美人哪个年代都有,王心刚、陈思思、李秀明、张瑜,算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男女偶像吧(如果那时有偶像这个词的话),但性感和性,却想都不敢想。1979年出品的电影《甜蜜的事业》里,李秀明有一段著名的戏——爱慕她的男主人公和她追跑,春情萌动。这场戏被处理成一组略带夸张的慢镜头,因其中的暧昧情爱色彩,还激起了热烈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与身体、欲望有关的情爱想象,都不能公开言说,也许连“梦中”都不能存在吧。
从这个角度说,“梦中情人”能成为一个被正大光明公开叙述的脱敏词语,确实彰显出时代的进步。在80后甚至90后作者笔下,他们的“梦中情人”对我来说有些是那么陌生(几乎未曾听闻的电视剧和演员),有些是那么不可思议(有个女作者的梦中情人居然是一部日本漫画的男配角)。对此,我和我的60后、70后同事,总是报以轻松一笑。我们这一代在石头缝里和盐碱地上踉跄至今的媒体人,乐见其成。
落笔的此刻,《南方人物周刊》正筹备庆祝它的十岁生日。创刊那会儿,我儿子还没出生,现在,他已是足球场上的追风少年。这是天翻地覆大时代下的十年,中国的十年,也是读者和周刊同人的十年。有时忍不住会想,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和暴风骤雨混杂的时代之夜,还有没有人愿意读书,还有没有人在读到微妙处时,会陷入沉思,或展颜一笑?且不去管它吧。劳动者自会从挥汗耕作中得到乐趣,那些心有灵犀的读者,也自会感觉到一丝温暖与默契。
2014年6月3日深夜
序:对抗庸常
马李灵珊
2009年夏天,我去《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实习,没什么活儿干,闲得发慌。时任“后窗”栏目编辑的黄亭亭有天MSN我:有个新栏目“异人”这周没人写,你试试?
我赶紧回复:好啊。稿子交上去,她说挺好,让我取个笔名。我正在电影院看《麦兜故事2》,顺手回她,就叫“麦小兜”吧。
没想到,从那期开始,我连着写了三年“异人”。中间有段时间痴迷日剧,还把笔名改为“雨宫萤”,两个笔名交替使用。三年中,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南方人物周刊》工作,北上京城,编辑也从黄亭亭换成了翁倩,一直写到我离开《南方人物周刊》,才算正式把“异人”这个栏目交付出去。
《南方人物周刊》一年出版48期,换句话说,一年要发掘48个“异人”。刨去三年中我因事未写的期数,少说也在我笔下见证了一百多个奇特的生命。假冒乞丐的百万富翁、旅行全球举行66场婚礼的恩爱夫妻、住在停尸房里的一家人、独臂钢琴家和梦游中的画家??每每写完新一期异人,最常生发的感叹就是造物奇妙,给予生命无穷可能性,准许我们尝试不同的活法。心向往之,身子也不禁飘飘然起来。有时也会惆怅——人家做了这么多有趣的事儿,我却还窝在一方小小书斋里,眼巴巴地羡慕嫉妒恨。
身为射手座,我不大算是个有耐性的人,唯独“异人”,写来写去也不厌倦。盖因它有趣又包罗万象。符合“异人”栏目标准的人,大半都无拘无束,活得恣肆,既有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愣头青,又有为生计所迫不得已才另辟蹊径者。细细论起来,他们都不符合现在流行的成功学标准,却都快活得很,就算被质疑和嘲讽,也满不在乎。
年岁渐长,渐渐明白活得不入窠臼有多难。成长于我,就是不断丧失可能性的过程。二十出头的年纪,可以今天决定要改变职业方向,明天就坐上开往陌生城市的飞机。而如今的自己,再做出任何决定,难免瞻前顾后,残存的勇气和冲动,早已拗不过患得患失的那点算计。再逢这种时候,看看这些“异人”,竟也会被不自觉地鼓动起勇气。2012年夏天,我写到一个老头儿,40岁的时候把自家卧室改造成了《星际迷航》里的船舱,50岁生日又把破船改建成了一艘潜艇。他非常兴奋地说:“我完成了我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我看来,他简直牛逼闪闪周身放光芒,胜过一切富商巨贾政要显贵。人到老年,仍有初心,这太高贵了。写完那个人后,我很快勇敢地做出了一些决定。两年过去了,我很感激他。
这么多“异人”里,有一个人,我常时不时地记起。他叫杰夫?拉格斯代尔,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他的故事。其实无甚稀奇,也并不富有挑战,你只需要有一部电话和一个打印机,就可以复制他的经历——接听全世界陌生人打来的电话。10个月里他接听了65000个电话,人们打电话告诉他,自己同样孤独,即使身处纽约这样的大都市,每天也要与无数人擦肩而过,终究只能靠拨通一个陌生的号码来倾吐心声。
我对这个故事心有戚戚焉。大概是因为我与我的朋友们,身处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多半都是自己所身处的都市中的外地人。总有心力交瘁之时,举目无亲之刻,裹足不前之困,却也只能选择挨过去。告诉身边人,一是会暴露自己的脆弱,二是会打扰别人。现代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几乎是最大的美德与通行证。但我也常常是在受过打击后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写作“异人”的三年,常觉得是种幸运。读者诸君未必会有耐心兴趣体味所有这些人的人生,翻一翻就过去了,我却必须认真思考,他们何以以这般逻辑面对生活。而这些,随后都变成了我自己对抗庸常的武器与抵挡痛苦的糖衣药丸。到如今还能抱有一两分“混不吝”的自由放纵气息,不能不说与见识过这些千奇百怪的人生有关。
我并不是这本书里收录的所有文章的作者,原本不适合做什么总结发言,但还是要斗胆代所有作者感谢一下《南方人物周刊》及先后负责“异人”栏目的两位编辑,黄亭亭与翁倩。因了这本杂志对有趣的追求和两位编辑的认真负责,才有了这一栏目的生生不息。
布莱恩?考克斯  |  Brian Cox
摇滚物理学家
陈复加
 2013年,曼彻斯特大学宣布其物理系新生的入学成绩大幅提高,超过了剑桥、牛津以及帝国理工,成为英国大学入学要求最高的物理学科。除了成绩,该校的女生比例也有提高的趋势。学校承认,本校物理学教授布莱恩?考克斯的个人光环对此不无帮助。
考克斯是当今世上唯一曾做过真正摇滚歌星的物理学家。他在大学教授物理系一年级的《量子物理与相对论》课程,颇得学生好评。他发表过超过六百篇物理学研究论文,还曾出过排行榜第一名的摇滚单曲。在1997年英国工党竞选主题曲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一曲中担任键盘手。
小时候,考克斯并非物理数学的天才少年。高中毕业时,他的A-level(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数学科目成绩为D,只比不及格高一个级别。那时,没人对这个孩子的学业发展抱有多大期望,他也顺利展开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很快通过熟人进入一个爱尔兰摇滚乐团。17岁,考克斯身着黑夹克、眼神不羁、长发飘飘的照片出现在舞台和专辑封面上。然后,如同当年的很多乐队一样,这支乐队解散了。
空档期,他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又找了个摇滚乐队做夜间的兼职录音师,收入为每晚20英镑。馅饼再次飞来,乐队忽然得到一个为电视节目制作音乐的合约,急需一名键盘手。主唱转头一看,18岁的录音师考克斯自告奋勇地向他举手示意。
新乐队名为D:Ream,3年内成了西方世界人尽皆知的著名乐队,单曲还上了英国单曲排行榜第一名。不过,虽然星运大好,大学里的考克斯还是得从头学习数学与物理,以补上科学课程的学分。大二那年,乐队得到一个全球巡演的机会,即将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演出,考克斯却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留在大学里完成学业。很多年后,他说:“探索宇宙的奥妙比演唱流行音乐更激动人心。”
用了4年时间,凭借一篇《大动量转移时的双衍射裂解》,考克斯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进行大型强子对撞器之超环面仪器项目(ATLAS)。他的工作是为宇宙的早期模样拍照。
当然,考克斯的最大魅力并非来自他的研究。身为一个有过5年音乐生涯的流行歌手,他乐于向公众展现自己的科学工作,也善于这么做。他拍摄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拥有百万级的观众。通过在电视广播中频频露面,考克斯帅气的脸庞与磁性的声音几乎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代言人。英国喜剧演员维克?斯通公开在《镜报》上宣称:“考克斯教授非常性感??我深深被他吸引。” 
当然,考克斯觉得做物理研究与做流行音乐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他的愿望之一是:“人们可以如享受音乐及其他流行文化一样,享受科学知识与探索知识的乐趣。”他喜欢《生活大爆炸》,并认为这部电视剧让大家觉得聪明有才学也是很酷的。
这一切,就像15年前,他对着自己的听众唱的:“你可以走我走过的路,你可以穿我穿过的鞋/我正在歌唱,情况只会越来越好??”
约翰?科斯特-穆伦  |  John Coster-Mullen
揭秘原子弹的卡车司机
雨宫萤
61岁的美国大叔约翰?科斯特-穆伦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美国蓝领。他没上过大学,业余爱好是拍照。在过去十几年间,他为造纸公司做过库存管理,在船只发动机工厂和照相机商店工作过,为供暖公司拍过照,与此同时还经营自己的商业摄影业务。他现在的职业是长途卡车司机,每天在州与州之间的高速公路上穿梭。在他自己看来,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思考那些核弹是怎么被造出来的。”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这两枚核弹被分别命名为“小男孩”和“胖子”。半个多世纪以来,两枚核弹的制造信息由于“曼哈顿计划”,被视为美国最高机密。
现在,这个机密有可能被穆伦一步步揭开。他出了一本书,叫《原子弹背后的故事,小男孩和胖子》(Atom Bombs:The Top Secret Inside Story of Little Boy and Fat Man),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原子弹的制造方法。《纽约客》用大篇幅报道了这本书,还选登了其中的内容。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说:“没有一个与曼哈顿计划有关的文字作品比他的书更接近原子弹制造的真相。”而菲利普?莫里森,当年参与这项计划的物理学家,称这本书为“非凡的成果”。
令人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更加深信不疑的是,根据亚马逊网站的数据,这本书大部分购买者的收信地址属于美国各个核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和政府安全部门(比如联邦调查局)。毫无疑问,这本书披露的信息非常真实。穆伦对此哈哈一笑:“美国政府要保守的最大秘密就是——制造原子弹原来如此容易。”
事实上,穆伦根本没接受过系统的物理教育,他只是单纯对物理感兴趣而已。小学时,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收看晨间15分钟的科普教育节目。那个时代的顶尖科学家会站在一块黑板前,为电视观众讲述基本物理学知识。高中时代,他遇到了一位曾于战时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教授达尔文?凯斯特纳,穆伦在与此人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这两枚核弹的基本常识。
此后数十年间,穆伦一直在和各种物理学爱好者打交道。他自己手绘过“小男孩”的内部结构图。1993年,他驱车2000英里去参观原子博物馆,不巧遇上了闭馆。他百般争取,终于获得了几个小时的单独参观时间。他详细测量了那里的原子弹套管。在参观科学博物馆时,他发现该馆关于“小男孩”的外观图示有标识错误,从而获得了档案专家特意寄给他的一份不完整的原子弹部分内部零件图。1995年,在参观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展览时,穆伦注意到展出的一个“小男孩”原子弹套件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修改过,外壳被涂上了神秘的数字“36”和“52”。根据之前获得的数据,穆伦就这样推断出了原子弹的几何尺寸。
从1998年起,穆伦决定亲自探究两枚核弹背后的秘密。因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那些被列为核心机密的材料,他选择了看起来更笨拙的办法——先后拜访了一百五十多名核工程师、设计者和相关官员;同时还从政府档案中设法找出了每一张关于这两枚核弹的照片,举着放大镜细细研究,还认真研读了每一本相关书籍。
在漫长的求证过程中,他常有意外收获,例如电话采访当年的项目参与者哈洛?拉斯时,已然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原子弹内部是空心的吧。”这话和当时已经公布的所有资料都有冲突,但可以解释许多问题。一年后,穆伦又意外获得了4份国家档案,82页纸上有许多原子弹组件的详细数据。在用这些数据反复计算后,穆伦告诉自己,拉斯是对的。而他的发现与现存资料的不同之处还有很多,例如人人都说“小男孩”的直径是29英寸,但真实数据是28英寸。对穆伦来说,考证这些数据就像是原子考古,让他能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纽约客》记者说:“看了这些之后,我觉得自己也有能力造一颗原子弹。”
有些人不太理解穆伦的工作,他们的问题是,即使人们不知道这两枚核弹是如何被造出来的,现在也已经有了更多更先进的制造方法。研究这样两枚已经过时的核弹有什么意义?但令穆伦为之骄傲和愿意付出的是,他确保了“对事实公开而永久的记录”。有些事情,即使我们不一定需要知道,但依然拥有知道的权利。穆伦正是确保我们拥有这种权利的人。
唐?萨蒙斯  |  Don Sammons
小镇“国王”
李在磊
忙碌的现代人大多厌倦都市的喧嚣。洒脱者会选择背起行囊远赴他乡,去别处寻找旅行的意义;也有人期盼归隐田园,追逐心灵的宁静。在美国有一个名叫唐?萨蒙斯的男人,多年前从繁华都市里逃遁出来,搬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比福德隐居,成为镇上唯一的居民。
与人们印象中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归隐者相比,萨蒙斯虽然远离尘世,却信奉乐观向上、积极出世的人生观。在只有他一个人的小镇上,萨蒙斯把自食其力的日常生活演绎得风生水起,并自豪地对外宣称自己是“这座城堡的国王”。
位于怀俄明州偏远地区的比福德,海拔高达8000英尺。最初镇上并非只有萨蒙斯一个居民。20世纪80年代之前,萨蒙斯与他的妻子原本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洛杉矶。厌倦了声色犬马的萨蒙斯决意搬离城市,享受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生活。1980年,他在去怀俄明州的一次登山旅行中途经比福德,立刻爱上了这个风光旖旎的袖珍小镇。对比福德的一见钟情催生了萨蒙斯的隐居计划,他当即买下了小镇上仅有的6处房产——相当于买下了整座镇子。随后,萨蒙斯携娇妻搬到比福德镇,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居生活。“比福德虽然地处偏僻山区,但我们很快就爱上了这里,养了马、狗和猫,享受这里宁静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比福德还是美国难得一见的“文明古镇”。这里最早是一个名叫“桑德斯堡”的前哨基地。1866年,大批外国劳工来到此地修建铁路,周边渐渐形成了一个保障工人后勤服务的市镇,人口顶峰时期拥有2000名居民。因此,小镇于1880年修建了一个邮局。再后来,小镇便以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军陆军将领约翰?比福德的名字正式命名。1905年至1962年间,比福德还有一所学校,校舍现在已被萨蒙斯改建成了自己的办公室,而他那间能停4辆车的车库则改建自1895年建成的旧仓库—— “文明古迹”在这个小镇上俯拾即是。1970年,小镇被铁路公司打包出售给一名私人买家。10年后,这儿辗转成为萨蒙斯的私人领地。
萨蒙斯夫妇刚来到比福德时,镇上还居住着其他7名居民,负责看护附近的一条铁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履行完使命的7名铁路工人相继搬离小镇。15年前,萨蒙斯的妻子去世,3年前,萨蒙斯的儿子也离开小镇,搬到了科罗拉多州。至此,比福德正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少的镇子。尽管如此,在美国的官方地图上,比福德仍然以独立行政区划的形式存在。镇子入口处的标牌赫然列出比福德的行政参数:比福德;人口1;海拔8000英尺。它甚至有自己的邮政编码——82052。
袖珍小镇,五脏俱全。由于美国80号州际公路正好穿过比福德镇,这里成为驱车前往附近风景区的登山游客的必经之路。小镇所处的山区自然风光秀美,夏季气候凉爽,在旅游旺季,每年有大约1000名游客经过此地。地理位置优越的比福德刚好成为游客们的中转站,各种补给设施一应俱全。为如织的游客提供服务,也正是萨蒙斯维持生计的主业。在这个只有一个人的小镇上,萨蒙斯凭一己之力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一家便利店以及专门为游客提供食宿的旅店“比福德商栈”。店里货品琳琅满目,报纸、杂志、饮料、服装等生活日用品应有尽有。
事实上,由于萨蒙斯独一无二的隐居方式,比福德镇也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由此经过,看到镇子入口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