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奇,字若谷,江西瑞昌人,中共党员。1955年起从事书刊编辑工作,历任编辑、编审、期刊主编、出版社总编辑,凡四十年。退休后,收命组建中国版协校对委员会,任主任。2002年当选中国版协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持制定了行业规范《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写作了《论图书编辑工作的本质和意义》等多篇论文,参与《实用编辑学》等图书编写。2009年当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代校对学的意义
第二节 现代校对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现代校对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现代校对的概念和性质
第一节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
第二节 现代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现代校对的功能及其实现
第一节 无心之误与有心之误
第二节 校异同与校是非
第三节 “死校”与“活校”
第四节 全面实现校对的两大功能
第四章 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
第一节 校对功能由以“校异同”为主向以“校是非”为主转变
第二节 校对主体由专业化向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转变
第三节 校对方法由人工校对向人机结合校对转变
第五章 现代校对的主体、客体和校对活动过程
第一节 现代校对的主体
第二节 现代校对的客体
第三节 现代校对活动的过程
第六章 现代校对的方法
第一节 校对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核红、过红和文字技术整理
第三节 人校与机校结合
第七章 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
第一节 对象、目的、绩效评价标准不同
第二节 制度不同程序不同
第三节 两种阅读基本特征的比较
第八章 校对阅读的特殊性
第一节 校对阅读注视的是“点”
第二节 校对阅读重在“得形”
第三节 校对阅读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第四节 校对阅读技能的训练
第九章 校对的思维
第一节 校对思维的逆向性
第二节 校对思维的保真性
第三节 校对思维的联想性
第四节 校对思维的整体性
第十章 校对的心理
第一节 校对活动过程知觉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 校对活动过程注意心理的作用
第三节 校对活动过程情绪心理的作用
第四节 校对活动过程激励心理的作用
第十一章 现代校对的技术
第一节 校对技术概念
第二节 校对操作程序与校对主体优化组合
第三节 现代校对操作技术
第四节 校对技术规范与技术监控
第五节 现代校对的符号系统
第十二章 现代校对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三校一读
第二节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第三节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第四节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
第十三章 原稿和校样上常见差错类型
第一节 语言文字差错
第二节 版面格式差错
第三节 思想内容差错
第十四章 书面材料文字出错的原因和规律
第一节 古代校雠学关于文字出错规律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现代原稿和校样文字出错的规律
第三节 计算机录字排版文字出错的规律
第四节 作者错写、编辑错改、校对妄改的主观原因
第十五章 专业图书的校对
第一节 辞书的校对
第二节 科技图书的校对
第三节 古籍的校对
第四节 少儿读物的校对
第五节 其他专业图书的校对
第十六章 现代校对的人才
第一节 校对的职责与才能
第二节 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校对人才的自我修养
第十七章 现代校对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作用和职能
第二节 校对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第三节 校对人力资源配置和整合
第四节 校对人才的培养
第五节 管理控制与以人为本
附录
附录一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3B/T 14706—93)
附录二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4年10月12日)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研究现代校对学的意义
本书主题定为“现代校对学”,是为了区别于古代校雠学。现代校对学脱胎于古代校雠学,但不等同于古代校雠学,它既是对古代校雠学的继承,又是在现代出版条件下对古代校雠学的发展。
古代的校雠活动,有史可考的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国语.鲁语》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正考父是周宣王时代宋国的大夫,而宋系商后裔的封国,保留了商代祭祀配乐的歌辞,这种歌辞通称“颂”,正考父搜集到十二篇商代名颂,请朝廷掌管礼乐、精通音律的太师帮助校正。唐代学者孑L颖达经过考证,认为确有其事。他在《商颂谱疏》中解释说:“然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正考父校商颂的目的十分明确:恐其舛谬,以归其真正。正考父的校书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正考父之后,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历代都有一批学者参与校书活动。著名的有孑L子、刘向、刘歆、班固、郑玄、孔颖达、杜预、颜师古、陆德明、彭叔夏、郑樵、吴缜、岳珂、朱熹、何焯、戴震、章学诚、段玉裁、王念孙、顾广圻、阮元、俞樾等。
校雠成为学术,始于西汉,经过历代校雠家的实践、总结、提炼、概括,产生了许多校雠学著作,其中著名的如《校雠略》《新唐书纠谬》《经典释文》《论校雠》《校雠通论》《文苑英华辨证》《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思适斋集》《群书拾补》《读书杂志》《校雠通义》《与诸同志论校雠之难》《古书疑义举例》以及现代出版的《刘向校雠学纂微》《校勘学释例》《校雠广义》《郑氏校雠学发微》等。
现代校对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代校对学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建立。借鉴古代校雠学的理论成果,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探索现代校对学的理论体系,是当代校对理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代校雠成为“治书之学”,是校理古籍、传承文化的客观需要。其一,古人著书用字,常假借同音字,给后人读书造成困难,必须找到它的本字并照本字去读去解,方能解读古书。汉代学者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④不加校理,古代文化难以传承。其二,古书经辗转传抄翻刻,加之后人以意刊改,以致渐失原貌,需要校理以归其真正,恢复古书的原貌。《校仇学史》指出: “盖往古典籍,既经金石竹简缣纸之变,复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是古书之流传,已失本来面目。后人日读误书,驯至作者之本意,日就否塞,遂以一字之非,引起学者晓哓之争辩。故校雠之学,实为学者应有之学术。”④其三,两千多年来,战乱不断,大量古书毁于战火,幸存的古书多残缺不全。正如王叔岷所说: “我国古籍,秦火之后,代有散亡,即或求而复出,得之先后不同,存者多寡亦异,虽经先儒整理,又难免改文以意,其间错杂窜乱,曷可胜纪?”@每次战乱之后,为了文化传承,必定兴起古书校雠。《清代学术概论》这样评说校雠的历史贡献:校雠的“直接效果是:一、吾辈向觉难读难解之古书,自此可以读可以解;二、许多讹书及书中窜乱芜秽者,吾辈可以知所别择,不复虚糜精力;三、有久堕之哲学,或前人向不注意之学,自此皆卓然成一专门学科,使吾辈学问之内容日益丰富”④。清代是我国校雠史上的鼎盛时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清代校雠家们的历史功绩:“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籍传习愈希者,甚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以废……
精彩内容
《现代校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是以《现代校对学概论》为基础修订而成的。图书出版生产近些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铅字排版向计算机排版转变。图书出版生产“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促成校对有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作者作为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亲历者,一边参与校对创新实践,一边总结创新实践经验,一边进行理论思考,对现代校对实践和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该书反映了新时代校对时间创新和校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阐述了现代校对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制度,对现代校对实践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