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江洋,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哲学博士,曾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交流访问,现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科研方向为科学编史学、科技传播、科技治理。主持日本文部科学省“全球化能源理论的多元学术融合”资助计划项目、科技部“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优先关注课题、中国科协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在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1章 科学史:在科学与公众之间
1.1 科学史面向公众的学术与现实背景
1.1.1 科学史自身发展的需要
1.1.2 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1.2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学编史学中的相关研究
1.2.2 科学教育界的相关研究
1.2.3 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科学史与公众结合的价值
1.3.1 推动科学史的功能研究,促进应用科学史研究的发展
1.3.2 加强科学传播的理论基础,促进科学传播实践活动的发展
1.4 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1.4.1 人文元素的加入
1.4.2 帮助科学知识的普及
1.4.3 利于科学方法的倡导
1.4.4 促进科学思想的传播
1.4.5 增进对科学与社会相互影响的理解
第2章 科学史与科学教育
2.1 科学史与教育结合的历史
2.2 科学史与科学教育
2.2.1 科学史帮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观念转变”
2.2.2 科学史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观的形成
2.3 科学史与中美两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
2.3.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科学史
2.3.2 中国国家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与科学史
2.4 科学史与通识教育
2.4.1 西方通识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2.4.2 通识教育在中国
2.4.3 科学史的通识教育价值
2.5 STS与教育
2.5.1 STS的界定
2.5.2 国外若干科学教育标准中的STS内容
2.5.3 STS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影响
2.5.4 科学哲学中的建构主义与基础教育
2.5.5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教育
第3章 科学史与科普作品
3.1 科学史与科普作品关系之概述
3.1.1 科普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3.1.2 科普作品的形式和分类
3.1.3 科学史与科普作品的关系
3.2 从纯粹科学知识的传播到科学史内容的引入
3.2.1 纯粹科学知识传播的科普作品——《趣味物理学》
3.2.2 开始引入历史内容的科普作品——《物理世界奇遇记》
3.2.3 科学史内容引入的原因及其影响
3.3 从简单地引入历史材料到在历史的脉络中叙述科学
3.3.1 从《物理世界奇遇记》到《物理学发展史》
3.3.2 从《物理学发展史》到《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
3.3.3 历史视角对科普作品的影响
3.4 科学史对科普作品中科学观的影响
3.4.1 科普作品案例中科学观的回顾
3.4.2 SSK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
3.4.3 勾勒姆:《人人应知的科学》中的科学新形象
3.4.4 从《人人应知的科学》看科学观和科普作品的关系
第4章 科学史与科学漫画
4.1 科学漫画和科学史的精神联系——科学观
4.2 日本战后科学观下的漫画作品——《阿童木》
4.2.1 手琢治虫与阿童木
4.2.2 阿童木与日本战后的科学观
4.3 日本新时期科学观下的漫画作品——《风之谷》
4.3.1 宫崎骏与娜乌西卡
4.3.2 娜乌西卡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科学观
4.4 科学观的变迁——从阿童木到娜乌西卡
4.4.1 机械主义自然观与生态主义自然观
4.4.2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4.4.3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4.5 小结——科学史对各类科普作品的不同影响
第5章 科学史与科学传播
5.1 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概述
5.1.1 科学传播实践活动概况
5.1.2 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介入和影响
5.2 科学史的研究内容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5.2.1 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5.2.2 科学史的关注对象为科学传播提供内容资源
5.3 科学史的研究立场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5.3.1 科学史的新编史学纲领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5.3.2 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理论模型的影响
5.3.3 科学史带来科学观的变化对公众角色的影响
5.3.4 科学史带来科学观的变化对科学家角色的影响
5.4 科学史研究者的科学传播实践
5.4.1 英国:影响政府科学传播公共政策
5.4.2 日本:组织科学传播活动,培养科学传播人才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章科学史:在科学与 公众之间
1.1科学史面向公众的学术与现实背景
1.1.1科学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科学史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角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同样,科学编史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功能、研究纲领等方面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和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显著,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更是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深深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大科学”发展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进一步地,与科学技术事务相关的决策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决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科技决策,不仅对国家,也对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化进程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下,相应地,公众应该也必须参与到科技事务的决策中去。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其后果往往需要由公众承担,这就需要赋予公众对与科学技术相关事务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力。第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生活化”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公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科学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需要对科学的理解。近年来,科学传播兴起并蓬勃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明证。在这种情况下,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就是学术界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科学史作为科学的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支,面对这种时代的趋势,应该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搭起桥梁。
就科学史自身的发展而言,科学史的研究目的、功能和价值始终是科学编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占希腊时期科学史作为萌芽诞生之初,到20世纪初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再到今天科学史与现代教育改革的结合,在整个科学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始终是科学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在当今这样一个“泛科学化”的时代,科学教育早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正规教育,也应该最大范围地包括科学的大众传播(包括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传播等)。科学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目的与功能进行拓展和突破.加强科学史的应用研究,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新的空间与价值。1.1.2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科学传播作为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在国内外都蓬勃发展着,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型研究领域.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科学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不同于其他分支的特殊性,即科学传播面对的是科学技术这一高度专业、系统而复杂的传播内容,仅仅依靠传播学自身的理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国内外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把科学传播纳入STS领域中的重要原因。STS研究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三大基石,正像国内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三种学问综合起来有助于全面揭示科学的本来面目,是从事现代科学传播工作的前提。科学传播急需相关的理论建设,必须从科学文化研究中汲取养分。”(刘华杰,2000a)
科学史作为科学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支,在对科学传播的借鉴和指导……
主编推荐
本书是侧重于应用研究的科学编史学和科学的公众传播的交叉研究,即在科学的公众传播研究中引入科学史视角,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性把握,以及对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研读和对实践情况的系统分析,采用宏观的理论把握、文献分析和具体的案例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从通识教育、科普作品、科学漫画、科学传播四个方面来考察科学史对公众的影响。
精彩内容
本书着眼于科学史和科学传播的交叉研究,即在科学传播研究中引入科学史视角,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性把握,以及对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研读和对实践情况的系统分析,采用宏观的理论把握、文献分析和具体的案例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从科学教育、科普作品、科学漫画、科学传播四个层次来考察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