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针对中学生的阅读特点,精心收录周国平先生经典散文、随笔佳作四十余篇。周国平先生以哲理和文采著称,他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面对爱、孤独、死亡等人生命题时,人应当如何自处?本书能为在繁杂世界中找不到头绪的你,带来内心的平静。本书的亮点还有于每一篇文章后面的“名师赏析”,角度丰富,表达精巧,意在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哲学意味、语言特色、写作方略等多方面理解品赏,体会周国平散文的特色和匠心,受到精神的启迪。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幸福的悖论》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等,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译著《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001?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006?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015?人与书之间 019?在义与利之外 023?今天我活着 ——《今天我活着》序 025?等的滋味 032?孔子的洒脱 036?人生贵在行胸臆 044?平淡的境界 049?家 053?失去的岁月 061?“沉默学”导言 065?车窗外 068?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072?守望的角度 075?被废黜 078?朝圣的心路 ——《各自的朝圣路》序 082?人不只属于历史 086?苦难的精神价值 090?人的在于灵魂 094?世上本无奇迹 098?另一个韩愈 101?我需要回到我自己 ——《安静》序 105?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109?纪念所掩盖的 113?的真谛 116?孤岛断想 126?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29?经典和我们 133?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 ——《绿山墙的安妮》中译本序 137?古驿道上的失散 141?青春不等于文学 144?品味平凡生活 ——关键《隐居法国》序 147?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 ——皮特·尼尔森《圣诞节清单》中译本序 150?快乐工作的能力 155?善良·丰富· 158?让生命回归单纯 ——《生命的品质》序 162?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169?内在生命的 175?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178?诗意地栖居
内容摘要
诗意地栖居 鉴于碳排放过量导致全球环境破坏和气候异常的严峻事实,国际社会正在倡导低碳理念,实施低碳行动,中国政府对此也积极响应。低碳理念的落实,在技术层面上有赖于能源体系的变革,即寻求化石能源节约、高效和洁净化利用的途径,并大力发展非化石洁净能源。但是,单有技术层面显然不够,严重碳污染只是人类某种错误的生存发展观念的恶果之一,唯有在哲学层面上深刻反思,根本转变人类的生存发展观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本年度北京科技周以“诗意地栖居”为主题举办低碳生活专题论坛,邀我做嘉宾,我就从今天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这一句诗谈起吧。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海德格尔对这一句诗做了非常繁复的分析,其中心意思是,诗意是栖居的本质,只有诗意才使人真正作为人栖居在大地上,从而使栖居成为安居,使大地成为家园。我认为可以由之引申出两个观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应该以诗意方式而非技术方式对待自然;第二,在人自身的幸福追求上,人应该以诗意生活而非物质生活作为目标。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今中国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意已经荡然无存。 什么叫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就是把自然物仅仅看成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功能,对人而言的一种使用价值,简言之,仅仅看成资源和能源。天生万物,各有其用,这个用不是只对人而言的。用哲学的语言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权利,用科学的语言说,万物构成了地球上自循环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权利,只成了能量的提供者。今天的情况正是如此,在席卷全国的开发热中,国人眼中只看见资源,名山只是旅游资源,大川只是水电资源,土地只是地产资源,矿床只是矿产资源,皆已被开发得面目全非。这个被人糟蹋得满目疮痍的大地,如何还能是诗意地栖居的家园? 由此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不到位,而是出在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本身。与技术方式相反,诗意方式就是要摆脱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窄的功利主义的眼光,用一种既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自然万物。一方面,作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万物的存在和权利。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专享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过与万物和谐相处而领悟存在的奥秘。其实,对待自然的诗意方式并不玄虚,这在一切虔信的民族那里是一个传统。比如在藏民眼中,自然山河绝不只是资源和能源,更不是征服的对象,相反,他们把大山大川看作神居住的地方,虔诚地崇拜。我们不要说他们愚昧,愚昧的可能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他们远比我们善于和自然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得神圣的感悟。 毫无疑问,人为了生存,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技术的施展范围,把人类对自然物的干预和改变控制在最必要限度之内,让自然物得以按照自然的法则完成其生命历程。人类应该在这个前提下来安排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而这就意味着大大减少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及使用。
主编推荐
哲学家周国平思辨之作 语文教师朱莉萍倾情导读、深度赏析
精彩内容
诗意地栖居 鉴于碳排放过量导致全球环境破坏和气候异常的严峻事实,社会正在倡导低碳理念,实施低碳行动,对此也积极响应。低碳理念的落实,在技术层面上有赖于能源体系的变革,即寻求化石能源节约、和洁净化利用的途径,并大力发展非化石洁净能源。但是,单有技术层面显然不够,严重碳污染只是人类某种错误的展观念的恶果之一,唯有在哲学层面上深刻反思,根本转变人类的展观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本年度北京科技周以“诗意地栖居”为主题举办低碳生活专题论坛,邀我做嘉宾,我从今天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这一句诗谈起吧。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海德格尔对这一句诗做了繁复的分析,其中心意思是,诗意是栖居的本质,只有诗意才使人真正作为人栖居在大地上,从而使栖居成为安居,使大地成为家园。我认为可以由之引申出两个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应该以诗意方式而非技术方式对待自然;,在人自身的幸福追求上,人应该以诗意生活而非物质生活作为目标。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今中国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意已经荡然无存。 什么叫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是把自然物仅仅看成满足人的需要的一能,对人而言的一种使用价值,简言之,仅仅看成资源和能源。天生万物,各有其用,这个用不是只对人而言的。用哲学的语言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权利,用科学的语言说,万物构成了地球上自循环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权利,只成了能量的提供者。今天的情况正是如此,在席卷全国的开发热中,国人眼中只看见资源,名山只是旅游资源,大川只是水电资源,土地只是地产资源,矿床只是矿产资源,皆已被开发得面目全非。这个被人糟蹋得满目疮痍的大地,如何还能是诗意地栖居的家园? 由此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不到位,而是出在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本身。与技术方式相反,诗意方式是要摆脱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窄利主义的眼光,用一种既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自然万物。一方面,作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人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万物的存在和权利。另一方面,作为地球上的精神存在,人又通过与万物和谐相处而领悟存在的奥秘。其实,对待自然的诗意方式并不玄虚,这在一切虔信的民族那里是一个传统。比如在眼中,自然山河绝不只是资源和能源,更不是征服的对象,相反,他们把大山大川看作神居住的地方,虔诚地崇拜。我们不要说他们愚昧,愚昧的可能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他们远比我们善于和自然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得神圣的感悟。 毫无疑问,人为了生存,对待自然的技术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限制技术的施展范围,把人类对自然物的干预和改变控制在必要限度之内,让自然物得以按照自然的法则完成其生命历程。人类应该在这个前提下来安排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而这意味减少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及使用。 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要人类降低生活质量,因而是一种倒退吗?且慢,我正想说,若要追究我们对待自然的错误方式的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幸福观出了问题。正因为在我们的幸福蓝图中诗意已经没有一点位置,我们才会以没有丝毫诗意的方式对待自然。在今天,人们往往把物质资料的消费视为幸福的主要内容,国家也往往把物质财富的增长视为治国的主要目标,我可断言,这样的价值观若不改变,人类若不约束自己的贪欲,人对自然的掠夺不可能停止。我听到有论者强调说: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高增长?我很怀疑,以高增长为目标,低碳能否实现,少在非化石能源尚难普及的相当长时期里是无法实现的。在我看来,宁可经济增长慢一点,多花一点力气来建构全民福利,缩小贫富差别,增进社会和谐,这样人民是更幸福的。 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什么是幸福?我一向认为,人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这当然必须免去物质之忧,但并非物质越多越好,相反,毋宁说这二者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的简单为条件的。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诗意的生活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现代人很看重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日常生活依赖汽车和家用电器,甚运动和娱乐也依赖各种复杂的设施,耗费了大量能源,但因此生活得比古人幸福么?李白当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了许多崎岖的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我们现在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可有李白的万分之一,我们比李白幸福吗?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朋友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我们现在更少这样的闲人,而可悲的是,从前无处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经成了稀罕之物,我们比苏东坡幸福吗? 是的,诗意是栖居的本质,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会遭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会变平庸,不再有幸福。 2010.5 名师赏析 你喜欢在什么样的地方居住?是琼楼玉宇,还是青山绿水间?古有《陋室铭》,有《项脊轩志》,可见,古人更多的在于追求精神的契合,而非物质的享受。这似乎与今人提倡的“诗意地栖居”不谋而合。 周国平先生从环境污染和低碳行动入手,从哲学层面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应该以诗意的方式,而非技术方式对待自然。是说,人作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万物的存在和权利,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领悟存在的奥秘。诗意地栖居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人自身的幸福追求上,以诗意生活作为目标,享受生命的本真,拥有丰富的心灵。诗意是栖居的本质,爱护环境,我们也会感受李白、苏轼那样的幸福,让栖居成为安居,让大地成为家园。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