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8 6.2折 ¥ 4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蒋原伦,张柠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1967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9313838
上书时间2024-12-12
核心话题:人工智能
智能源于生命:人工生命的实践与观念
关于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未来的断想
应用与反思:机器新闻写作研究现状
今日视点:游戏研究
3D乌托邦:论CRPG游戏的浸没体验
虚拟漫游者的扮演人生
仙侠角色扮演游戏的生产和接受研究
视觉游戏媒介的吸引力:快感机制与叙事性
影像批评
辨析个体处境勇敢成长为“主体”
新媒体视域中的微电影影像语言考察
真实与陌生、移情与间离
香港电影的底层空间例析
一种描述
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
2016年北京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笔墨塑造中国:一种文化学的解读
后现代视野下的“身体关怀”与“审美强迫症”
微信运动的意义表征与社交媒体中竞技话语权“下放”
透视镜
代谋与示范:《生活》“读者信箱”对民国女性的现代性建构
文字狂欢的背后
新媒介学理探析
资本场域中的媒介研究范式
论“中国传播学”的基本向度及其反思
实证研究
微信公众号热门内容及其特征实证研究
西洋经
巴克森德尔与T. J. 克拉克之辩
图像与视觉文化
图像学视域中的徽志书传统
跨界的图像阐释
编后记
核心话题:人工智能
智能源于生命:人工生命的实践与观念
王颖吉 卫琳聪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在短短60多年间迅速发展,并在90年代后半期随着机器学习的进步迎来第三次浪潮。尤其是近年来AlphaGo与人类棋手的对弈,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等争论与思考。与人工智能相比,人工生命这一概念的普及度要小很多。其实,人工生命的研究与人工智能同宗同源,两者拥有共同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并且表现出对人类智能的共同关注。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人工生命看成是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除了符号主义和神经网络学派之外的另一个流派,这个流派主张智能是生命的结果,而生命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行为。人工生命的观念更加接近神经网络的思路,都反对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自上而下的智能观,而主张自下而上的智能观。不过,与神经网络不同的是,人工生命并不仅仅关注智能,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现象和生命系统本身,智能不过是生命的结果,因此人工生命的成功自然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成功,反之,如果缺乏对生命系统和现象的了解,很可能错失发展真正智能的机会。毕竟,智能是否可以被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还是存在着很大争议的。
看起来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要远大于人工生命,然而人工智能6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在处于相对沉寂的领域未尝不会在未来成为大众所关注的主导方向。神经动力学的研究就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它的起步时间并不比符号主义人工智能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学派与符号主义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只是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符号主义的打击、研究进展遭遇瓶颈、计算机硬件性能限制等的影响,神经网络销声匿迹了长达20年时间,以至于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历史著作对这一早期重要学派只字不提。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神经网络迅速崛起,并最终取代符号主义成为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人工生命事实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一度热门,但同样遭遇了技术瓶颈,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一直缓步前行。不过,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这一流派未来的发展趋势会不会重演神经网络学派的那种发展历程,只不过人工生命的理念是从生命整体系统的框架来思考智能问题,而这种对智能的理解本身就是对符号主义路径失败经验加以总结的结果,是具有其合理性的。
从长远一些的时间维度看,人工智能如果要在未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就需要模拟生命的实际存在模式,让机器学会从它所沉浸的环境之中发展出智能。从身体感觉、知觉到理性运作的过程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这些环节只有在对生命体系的整体观照下才能得到很好的把握。因此,对于人工生命的持续关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本质及其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众多媒介学专家学者合力打造,深入剖析新兴媒介核心内涵,生动讲述媒介发展故事。2.直击前沿的媒介学研究理论,从媒介学视角“深描”人类社会生活、透视人类交流活动。3. 核心话题“人工智能”,今日视点“游戏研究”!
《媒介批评》(第八辑)的核心话题是人工智能,着重解读人工生命及其生命观,机器新闻写作,以及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未来的关系。本辑关注的其他话题还包括电子游戏,如从《天涯明月刀ol》解读国产网游发展态势;影像批评,如讨论VR电影的新感观世界、考察微电影中的影像语言等;语言、文字、文本研究,如梳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探讨其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新媒介学理,如分析媒介理论研究范式;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如以里帕《图像学》为例研究徽志书传统;等等。内容丰富,论说精彩。稿件大多来自高校、媒体及文化批评领域的学者、研究者,既切近现实,又关注理论;既体现学术性,又兼顾可读性。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意在从媒介学的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同时,也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报刊、电视、网络等)从业者、媒介学爱好者提供前沿的媒介学理论与信息,兼具理论性、指导性与实用性。《媒介批评》已经连续出版八辑,在媒介学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作者多为高校、媒体及文化批评领域的学者、研究者。所收文章视角新颖,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涉猎广泛,内容详实;理论研究深入,例证充分;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媒介批评》业已成为媒介学理论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展示媒介学研究成果的窗口。
——本书责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