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读懂孩子的父母最幸福》编著者侯海生。 作为家长,假如你觉得尽管自己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假如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懂却越来越不愿和你交流;你越来越为他担心他却越来越“不听话”;假如你正在为如何调教孩子而烦恼……那么,就请你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家教理念和行为,看看有哪些需要调整阳改进的地方。
作者简介
侯海生,男,毕业于南京警官学院,现在任职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浓郁的文化底蕴,曾编著过《黄埔军校22条军规》等畅销书。
目录
一、不理解孩子就无法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懂孩子和理解孩子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前提
正常的沟通是教育孩子的方式
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愿意和你交流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注重教育效果
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倾听孩子的谈话
孩子的不合规行为往往反映他的好奇心理
体会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
以平等的、朋友式谈话的口气与孩子交谈
求同存异,正确对待和子女之间的代沟”
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了解他的喜怒哀乐
家长要多费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
为真正地读懂孩子可偶尔进行角色互换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态度
掌握科学教育原则,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转变教育理念,追求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避免因家长的不当行为伤害孩子
不要让你的爱”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
用自然之法关爱孩子,确保他健康成长
避免溺爱,适当对孩子严格要求
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淘气,不该管的就不管
家长不能任意将自我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
要想赢得孩子的尊重,先得尊重孩子
给孩子足够的不讲条件的关爱
缔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温馨的感觉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
用和谐的家教氛围培养快乐健康的孩子
三、因材施教,使孩子的禀性天赋得到充分张扬
我们不能选择孩子,但能选择家教态度
千万不能试图靠拔苗助长的方法造就神童
不要让孩子去做他不愿做也做不到的事
社会上流行的超前教育”未必适合你的孩子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茁壮成长
用合理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助他找到长处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并经常鼓励他
要细心观察孩子的长处和微小进步
引导孩子准确地认识自己,选择他适合做的事
关注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发掘他的特长
正确对待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教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树立理想
四、适时适当地不断鼓励和激励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及时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家长不适度的评价会阻碍孩子的进步
表扬孩子的方式适当,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正确对待学习成绩
以得体的赞扬促使孩子在学习方面不断进步
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抬起头来走路
与其当孩子的裁判,不如做好拉拉队
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帮他摆脱烦恼
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
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特而的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有效地去鼓励他
多说能帮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的话
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
五、充分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因想法或做法不当而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帮助不太自信的孩子的法就是欣赏和鼓励
多方努力去培养和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管束孩子的过程中要考虑给他留些面子
父母要尊重子女,维护彼此平等的关系
每天都把幸福感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他有自己的秘密
在呵护孩子自尊的同时注意避免纵容他的自负
教孩子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
六、得体地批评和说服,帮孩子纠正错误
在批评之前要弄清楚孩子心里的想法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让他愿意听话
抓住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和孩子沟通
对孩子所讲的道理要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千万急不得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用对批评和管教的方法
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
错怪了孩子就道歉才能维护自己的
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
耐心温和地对待孩子才能减少矛盾
不要把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当成缺点
灵活地消除孩子爱顶嘴的毛病
因势利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说教
在试图说服和劝导孩子时要多用良言禁用恶语
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
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性格是磬要的
在培养孩子的性格方面家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当作重要的家教任务
教孩子保持个性而又不太任性
努力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合适的突破口
教孩子学会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注重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帮助孩子消除害怕冒险的心理障碍
教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孩子学会探索,培养他的创造力
教孩子远离烦恼,养成快乐的性格
内容摘要
读懂孩子和理解孩子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前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有人说:我们最大的伤害并非来自黑暗陌生的街道,而是我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但理解孩子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工夫和耐心。否则,对孩子就可能充满迷茫和困惑。
读懂孩子和理解孩子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前提。专家指出,作为家长,为了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可以准备6张卡片,参考如下几个步骤去做。
(1)描述你的孩子
假设你偶遇了一个老朋友,他从没有见过你的孩子,他会要求你讲讲你孩子的情况。请闭上眼睛,仔细地思考一下。
如果你有一张孩子的照片,可以把它放在你的前面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在第一张卡片上请写下所有的你能想到的可以用来描述孩子的形容词(包括褒义词以及贬义词)。请想一想,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2)选择你最喜欢的孩子的特质
在你的心目中,孩子的哪些特质可以使他(她)能讨人喜欢?孩子哪些可爱的特质是你此刻最想记住,而且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请在第二张卡片上写下孩子所有积极的特质。
写完后,请花几分钟思考一下:这些特质有多少和你不一样?有多少和你相同?和你爱人的特质相比又如何呢?请把你的答案也写在卡片上。
(3)找出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你的孩子喜欢做什么?这可能和你的喜好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请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可以任意地作选择,他(她)会选择去做什么事情?他(她)在平时的空闲时间都干些什么?现在他(她)是否在做他(她)痛恨的事情[或者至少是他(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呢?
请悄悄地走到孩子的房间看一看,尝试去了解一个真正的孩子,了解孩子真实的一面以及他(她)的兴趣所在。然后请把你的想法写到第三张卡片上。
(4)描述孩子的气质类型
请想一想你的儿子或女儿的气质类型是哪一种呢?攻击挑衅还是冷静?喜欢社会交往还是比较孤僻?容易满足还是比较苛刻?悠然自得还是紧张不安?外向开朗还是内向害羞?喜欢学习还是喜欢运动?自我激励还是需要外部驱动?机智灵活还是固执僵化?敏感还是迟钝?只关注自己还是会去关心他人?独立还是依赖?如果让孩子自己作选择,你发现他(她)更喜欢待在家里,还是到户外活动?孩子做事情时,常常很安静还是很活跃?他(她)喜欢与别人待在一起还是喜欢自己独处?请把你的答案写在第四张卡片上。
(5)明确孩子的学习方式
《心智的结构》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八种智能,当他(她)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时,会取得最佳效果。为了帮助你辨认出孩子的优势智能,请对照下面列出的八种智能的概述,看看哪一种智能的描述最适合你的孩子,同时在第五张卡片上写下你的发现,标明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如果你不能确定孩子的哪种智能突出,那么请仔细观察孩子一段时间,请教一下孩子的老师,尝试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语言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喜欢阅读、写作以及讲故事。他们通过听、看文字进行学习,而且他们掌握了相当多的信息,词汇量大,可以一字不差地记忆知识。
身体运动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可以自如地控制身体姿势,保持身体平衡。擅长体育活动,可以熟练地运用身体语言表现艺术性的活动,善于完成小肌肉活动任务(精细动作任务)。 内省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我理解能力,独创性强。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独自工作,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人际智能占优势的孩子:理解他人,具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有许多朋友,善于做决定和调解纠纷,喜欢参加社团活动。
音乐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节奏感、音高感以及旋律感,并且伴随音乐会作出反应。他们善于记忆各种旋律,能准确把握时间,喜欢唱歌或是哼唱曲调,有的可以演奏乐器。
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可以理解数字、模型以及逻辑关系,喜欢科学和数学。他们善于分类、提问、做实验以及计算出结果。
空间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喜欢绘画、设计以及创造,而且喜欢想象和幻想。他们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看过的、读过的地图和图表,擅长使用颜色和图片进行工作。
自然认识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喜欢户外活动,好奇心强,会把环境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
(6)正视孩子的缺点
孩子的哪些弱点或者“颇具挑战性的特质”可能会阻碍他(她)获得快乐、满足或是成功呢?孩子的这些消极特质可能会有损他(她)在老师、同伴或是同伴父母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些缺点可能正是你对孩子悄悄关注或担忧的地方。
……
主编推荐
《读懂孩子的父母*幸福》编著者侯海生。 作为家长,假如你觉得尽管自己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假如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懂却越来越不愿和你交流;你越来越为他担心他却越来越“不听话”;假如你正在为如何调教孩子而烦恼……那么,就请你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家教理念和行为,看看有哪些需要调整阳改进的地方。
精彩内容
《读懂孩子的父母》编著者侯海生。 《读懂孩子的父母》内容提要:读懂孩子是真正和得体地关爱步。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走进孩子的心灵,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密切沟通与交流,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着去理解他们言行背后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一碣。否则,不论我们提供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孩子也不会觉得快乐,父母也就很难体味到养育子女的真正幸福。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