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4.7 6.2折 ¥ 88 全新
仅1件
作者田正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470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1668266
上书时间2024-12-12
暂无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二、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与内涵(5)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8)
第一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一般回顾(14)
一、产业政策理论(14)
二、供给学派经济学理论(19)
三、结构改革理论(20)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增长(23)
第二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日本的实践(26)
一、西方供给经济理论的演变(26)
二、日本供给管理的相关经济理论(33)
三、战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阶段分析(43)第三章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量为主,
以质为辅(48)
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主要
背景(48)
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56)
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61)
四、扶植半导体产业与调整钢铁产业的具体案例(73)
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情况(76)
六、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分析(82)
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为主,
以量为辅(96)
一、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绩效逆转(96)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规制改革措施(108)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六大改革”措施(111)
四、21世纪初期的结构改革措施(115)
五、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
情况(119)
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
分析(126)
第五章安倍经济学的成长战略:量质并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8)
一、当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主要背景(128)
二、当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框架(133)
三、当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137)
四、日本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要措施(141)
五、当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情况(142)
六、当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分析(147)
第六章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效果分析(150)
一、实现工业化前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日本经济增长(150)
二、实现工业化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54)
三、产业政策与结构改革的负面影响(167)
四、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评价(175)
第七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日本的案例(178)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178)
二、20世纪70年代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
配合(182)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失利(183)
四、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DSGE模型的
构建(189)
五、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模拟分析(197)
六、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过程的总结(201)
第八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学技术政策实施:日本的案例(205)
一、日本科学技术政策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205)
二、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措施(211)
三、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实施效果(223)
四、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特征分析(225)
第九章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230)
一、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导向作用(230)
二、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232)
三、致力于提升创新环境(236)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部政策之间需要相互配合(238)
第十章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教训(242)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配合(242)
二、选择性产业政策引发过剩产能(246)
三、结构改革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249)
四、未依据人口结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52)
结语(255)
第一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
分析:一般回顾为深入剖析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就需要梳理和探究与之相关的经济理论。笔者认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结构改革理论等。本章最后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产业政策理论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相关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引起了诸多经济学家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产业政策的探讨。在这些讨论中,既有支持产业政策实施的观点,也有反对产业政策实施的观点。(一)支持产业政策推行的观点由于战后日本经济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快速发展,有一些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指出了产业政策能够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即“市场失灵”理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这需要市场满足信息完全对称、完全竞争、不存在外部性等一系列前提条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达到这些条件的要求往往是苛刻的,因而就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导致资源分配的低效率,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在分析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问题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失灵”问题展开剖析。其一,信息不对称性。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买卖双方针对所交易的商品能够作出有效的判别,从而根据产品的质量对价格的高低实施调节,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家和卖家所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造成“欺骗”行为的产生以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人们参与商业活动的意愿,因而造成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失灵。 古华琼:《信息不对称的两种政策建议比较》,《情报杂志》2011年第2期,第48—52页。为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市场失灵,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其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资源的流动不受到阻碍,生产者的价格维持在最低水平,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最大的福利。但是在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操纵价格的形成,进而攫取超额的经济利益,造成了消费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没有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为此,政府应致力于减少垄断厂商的资源垄断,促进市场资源的流动,增强经济效率。 江小涓著:《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其三,外部性问题。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充分作用的前提条件在于,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但是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难以成立的。一方面,正外部性的存在容易引发“搭便车”的行为,这是因为这项经济活动的生产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这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从而造成这项经济活动的供给量减少,不利于经济体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公共物品的提供就属于这类问题,由于提供者所得的私人收益要小于社会收益,私人很难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就应担起这方面责任,提供私人企业所不愿意提供的公共物品。科学技术等知识产品的生产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应实施科学技术政策,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负外部性的存在则容易导致过度生产行为,因为负外部性的生产者所需要承担的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从而导致负外部性产品的过量生产,为经济社会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会影响周边居民的利益,降低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干预措施,增加负外部性生产者的私人成本,改善市场的资源分配效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即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移至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从而推动本国产业发展,因而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展优势”。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认为,要让仍处于农业时期的德国与处于工业时期的英国实施自由贸易是不公平的,德国需要采取保护性关税措施,促进工业化发展。[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陈万煦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应采取干预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格申克龙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认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国民具有强烈发展的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邹东颖著:《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学家,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经济思想。小宫隆太郎指出:在战后负责日本产业政策制定的官员认为,为了赶上先进的工业国,提高日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实施产业政策。[日]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编,黄晓勇、韩铁英、吕文忠、张舒英、张子镁、鲍刚译:《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页。显然,这一思想是基于“后发展优势”理论的,而非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南亮进进一步发展了日本的产业政策理论,提出了“最后一跃”问题,指出日本在技术差距消失后,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邹东颖:《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由此,日本政府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约翰逊将其总结为“国家推动发展论”,指出日本经济成功的秘诀在于:强势政府对经济的普遍干预弥补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市场缺陷问题,从而促进了市场繁荣,离开了政府的干预,则这一切都将难以实现。 [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8页。基于上述观点,日本逐渐形成了产业政策范式,即为了在国际分工中构建比较优势地位,需要完成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由此所提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平力群:《日本经济危机对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政策范式的影响为视角》,《日本学刊》2011年第2期,第96—111页。(二)反对产业政策推行的观点在有一些支持产业政策实施理论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反对产业政策实施的观点,指出了产业政策实施所能够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指出产业政策所存在问题的最为知名的观点为“政府失灵”理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以市场失灵为由对市场实施干预,但是这一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可能劣于政府自身解决问题的结果。也就是说,政府的干预所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比市场自身运行所带来的结果更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精准的信息,但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政府不可能了解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以此作为基础所实施的决策难免出现失效的情况。因为有效信息的缺乏,政府的决策始终无法替代市场的分散化决策。 Buigues P, Sekkat K,“Industrial Policy in Europe, Japan and the USA: Amounts,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ness,”Springer, 2009,p10二是政府的决策可能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在保护政策的实施下,可能会产生一些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会对政府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促使政府实施有利于利益集团的相关政策,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此外,产业政策本身可能成为政府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为“寻租”创造了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三是政府政策的执行并不一定能够发挥理想效果。首先,政府政策的实行面临着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问题,政府负责实施产业政策的部门往往难以胜任协调诸多部门的工作,造成实际执行力度的下降。其次,政府的政策组合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例如,鼓励特定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主张建立有效竞争秩序的“竞争政策”之间,往往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推行“产业政策”则可能导致垄断现象的产生,造成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而实施完全的“竞争政策”则难以确保特定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两难”的境地。最后,政府干预的领域往往属于公共产品领域,这些领域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报率低的特点,从而造成政府投资的低效。一些研究表明,日本的产业政策实施就存在着一定的“政府失败”问题。三轮芳朗等在《产业政策的误解》一书中分析了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并未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三轮芳朗指出,日本产业政策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产业政策的实施部门不具备影响日本企业行为的政策手段。随着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日本通商产业省对于企业的影响能力在不断下降,丧失了影响企业的政策权力。二是产业政策的政策目标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政府所设立的产业政策的实施目标与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輪芳朗、産業政策の誤解、東洋経済新報社2002年版、第6頁。二、供给学派经济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发生了“滞涨”现象,促使美国的经济学界反思此前一直实施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而产生了“供给学派”相关理论,并对美国此后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供给学派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名称较为相似,在概念上容易产生混淆,为此笔者在此简单总结和分析美国的供给学派经济理论。此外,本书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西方供给理论的区别。供给学派的产生主要基于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否定凯恩斯主义,肯定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致力于通过安排预算赤字的方式增加总需求,消除经济体的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的缺口。萨伊定律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和劳动的供给能够自动调节需求。供给学派认为,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忽视了经济供给的作用,但是只有生产商、企业家等“供给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主流经济学界对于需求的倡导导致了政府对于经济供给侧的忽视。吉尔德重新解释了萨伊定律,主张没有自愿的生产只能是一种虚假消费,不管外表如何都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政府不能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美]理查德·芬克编,沈国华译:《供给经济学经典评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第二,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变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取决于市场中的各种激励,从而表现为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